化不开的网回访(回访了选修《摸鱼学导论》的清华学生后,我发现这事儿挺正义。)

化不开的网回访

话题清华大学学生开设「摸鱼学导论」课程,你怎么看? 

三月中旬,清华大学某大一学生在开放在线学习平台「荷塘雨课堂」上开设了一门「摸鱼学导论」的课程。
 
梁文道在播客节目「八分」里评论这则新闻:仿佛摸鱼已经成为了打工人的必备技能之一。
 
听到这个播客时,我正挤在广州可怕的三号线里,随拥挤的人潮起伏。
 
虽然已经下班,但每次与晚高峰相撞时,我也很清楚地知道,这基本代表着 11 点才上班的自己又度过了一无所成的一天。
 
没错,我又摸了一天鱼。
 
「摸鱼学导论」这简单有力的 5 个字,未免太符合当下的心情。
 
鱼儿的歌。 来自我要WhatYouNeed 00:00 02:53

我发现,
开课的老师也在摸鱼。
 
 
在网课平台的介绍上,「摸鱼学导论」的简介说明为:
 
「在竞争激烈的清华大学,同学们感到日益增长的学习压力,大量同学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本课目的皆在提升同学们的幸福感,收获快乐的校园生活,得到摸鱼小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不到一个月,已有 1300 名清华学子选择了该课程。为此,荷塘雨课堂的课容量甚至从原本的 500 人扩充到了 2000 人。
 
不点名,不考试,期末考试一切随缘。
 
而知乎平台上,一名 ID 为顾介涟,自称为「摸鱼学导论」的开课老师也回复了网络上的部分讨论。
 
他坦言,开设这门课的起因,是大学课堂三十年如一日般无聊沉闷,单纯希望这门课程能令人在昏昏欲睡的下午打起精神。
 
直到迫于随后产生的影响力,才赶紧制作了课程说明与 PPT 上传到了平台。

划动可查看上课内容“大家一起赏花感受春天”

 PPT 出自知乎用户顾介涟-
如何评价清华大学《摸鱼学导论》这门课程?

目前距离开课,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摸鱼学导论」的主要授课阵营,也从线上学习平台转移到了微信聊天组。
 
在几个名字诸如「摸鱼学导论(1)-2021春」的微信群内,学生亦以一种潇洒摸鱼的高姿态回应着「作业」。
 
群内的大小事务,多由一位名叫「高老师」的人士管理着。
 
当「高老师」因学业需求征集「花粉过敏小知识与防护方法」时,几位「摸鱼系」学生迅速作出了回应:
 
-这次摸鱼,下次一定填。
-这次摸花粉,下次摸鱼。
-这次先填,下次连摸两次鱼。
 
随后,名叫「养鱼系 伊丽(助教)」的人士分别给予了以上学生 +10 分的鼓励。
 
几经周转,我还在微博上联系到了几位在清华大学参与了这门课的学生。
 
有一位学生说,在一堆严肃的工科类课程中,光是看到「摸鱼学导论」这几个字,也足以令她感到解压了。
 
 
作为一个成年人,
应当可以名正言顺地摸鱼。

详述到此,不知道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虽然这是一门在大学中诞生的课程,但「摸鱼」显然早已没什么界限。所谓的「写字楼白领」、「农民工群体」、「学生」的压抑,也都是如此类似。
 
看到学生开了这样的课,学院院长彭凯平说:

「摸鱼」并不意味着「不想努力」,而是学生在高压下的调侃和自嘲,是释放压力的出口,「这是一种反抗,一种辛酸,一种正义。」
 
看到「摸鱼,是一种正义」时,那些平日里无来由的摸鱼情绪有了一个出处。
 
一位朋友曾经表达过对我这份媒体工作的羡慕,「你们不就是摸鱼最佳职业吗?」
 
在她的理解里,我们的工作很轻松健康。因为在抒发情感之余,还能换取一日三餐活动经费。
 
虽然认同朋友的想法,但我还是出现了「听了有点不那么爽」的情绪。
 
因为,那些被毙稿后的失落,广告数据不好的焦虑,克服社恐时的尴尬,似乎都统统被略过了。
 
这些,也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沉没成本。
 
 人人都有空白文档的时刻

然而需要承认的是,从入职前,我就已经盘算着如何在工作后摸鱼了。
 
在我收到一个上午 10 点上班的 offer 跟 11 点上班的 offer 后,果断就选择了第二个。
 
入职第一天,当 HR 把我带到一个靠近过道的位置时,我的心理反应是——完了。
 
这个人来人往的位置,将我的电脑屏幕暴露得一清二楚,看来摸鱼是没什么指望了。
 
但慢慢地,我才发现我的同事们,似乎都更喜欢关注好自己当下在做的事情。
 
你在工位看电影合理吗?合理,可能是有影单推荐要写。
突然从工位上消失合理吗?合理,可能是约了采访对象在楼下见面。
那么在工位上吃饭合理吗?这更合理了,因为动脑太多,时间还没到就饿了。
 
在高效的工作与高效的摸鱼中,时间总会在中规中矩的写字楼里过得特别快。

老板别看了,好吗? 
针对摸鱼的情况,我也专门采访了我们的老板。
 
据他所说,每天中午,都是他一天中最快乐,也最充满恶趣味的时段之一。
 
在这个时段踱步进入办公室的他,总喜欢略微放缓脚步,并在办公室门口稍作观望。
 
目光所及之处,是 MacBook 使用者从容地在触控板上完成了切换屏幕的操作,也是零星的Windows 使用者有些仓促地在屏幕最小化之后才关闭了页面。
 
两者的速度对比,让我一度认为,苹果前 CEO 乔布斯老师,是摸鱼打工人的救世主。
 
可想而知,我们在摸鱼,老板显然也是知道的。
 
而成年很久的我,也不会再像学生时那样颤颤巍巍了——当老板经过身边时,慌乱地切屏,或者「啪」一声合上电脑屏幕了。
 
因为我们知道,工作迟早是要完成的,摸一会儿鱼,是让自己工作起来没那么疲惫的方法。
 
在工作两年后,我也确实发现了自己越是疯狂加班,就越是想疯狂摸鱼的叛逆心理。
 
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一次通宵。
 
那天,当我正为第二天就要发布的广告而疯狂感叹时间不够时,恰好遇到了想要邀请我去家里喝一杯的林聪明。
 
虽然明知时间已经不够,但在一种近乎麻木的心态下,我竟然对这个邀约心动了。
 
仿佛瞬间已经坐在了林聪明家的沙发上,手上是加了冰的梅子酒,头顶是一盏模仿 80 年代舞厅的镭射灯。
 
这 5 分钟的精神涣散,足以让我在那个独自通宵的夜晚心情畅快。
 
 他们说在寻找25岁的安全出口

凌晨交完稿,第二天醒来看到的,是一句有些意外的反馈:你这次完成得不错。
 
而在心理学范畴里,摸鱼也有着另一个解释——「微休息行为」。

意思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短暂的微休息行为来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心理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积极情绪,提高整体效率。
 
看来,学会摸鱼真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我们想要收集更多的
私家摸鱼方法。
 

时常觉得,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下确实蛮多局限的。
 
疫情后,互联网上最常见的被用来形容年轻人生存、工作、心里状态的关键词,几乎也都是诸如「后浪」、「小镇做题家」、「打工人」、「内卷」的词汇。
 
对比之下,「摸鱼」已成为了一种疲倦生活下的高级精神安慰品。
 
摸鱼不危险。最危险的行为,还是被困在琐碎的日常里,却又无法选择退出。
 
如何令自己在琐碎的工作日常中全身而退呢?身边有不少同事/朋友的“私家摸鱼方法”,曾给过我很多启发。
 
其中包括:
 
某编辑曾在桌面上长期放置一面精美小镜子,本以为他是日常扮靓、整理仪容所需。
 
然而他告诉我:「我坐在最靠近门口的位置,镜子的功能类似于汽车后视镜,保证我不会被暴露在老板的眼皮底下。」
 
某朋友将每天下班前 15 分钟,作为「周末假期 to do list」的规划时间。每当她眉头紧锁地坚守在岗位的电脑面前,其实在盘算着飞往重庆的机票,到底是东航还是南航比较划算。
 
你也有私家摸鱼方法吗?欢迎留言告诉我。
 
这是我们「摸鱼」策划的第一期。
 
接下来,我们将收集上班族们的各种摸鱼实操方案,热烈期待与你共赏。

 

化不开的网回访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