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战争(北大江淮周周读第二期 ||追溯青铜时代土地战争)

青铜时代的战争
北大江淮周周读第二期 追溯青铜时代土地战争   《青铜时代的土地战争》一书是由《中国国土资源报》副总编吴晔、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马亮所著。本书着眼于在历史的背景下分析经济问题,从资源及各国各朝代经济政策入手分析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影射现代经济政治问题。青铜时代主要指远古炎黄时代到春秋谢幕战国未始这段时期,作者从土地战争分析社会发展,并指出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决定地位。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这本书“从社会性质变化与资源利用能力及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看历史,从资源利用角度看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多研究每个历史时代社会各阶层对资源及社会财富分配占有情况怎样作用于历史”,不仅让我们看到史学家的分析思想也夹杂着以古讽今的对当今经济问题的思考。1土地与经济发展  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这本书将历史与经济较好地结合起来,既可以满足你了解历史的需求,也可以引发学经济的小伙伴学习宏观经济政策对国家影响的兴趣。  作者认为大禹能够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继而建立夏朝的重要原因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搞了一次也可以说是中华历史第一次土地调查,将天下已开发的土地东西南北全部都点查了一遍,”“在治水的同时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并顺势进行人事安排。”大禹最终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取得巨大成功,奠定了他无与伦比的权威,这也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又从西周的分封制分析土地资源对政治制度的影响,考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分封制,即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以此对周朝广大的土地进行良好的管理。书中将分封制类比今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出分封制调动了诸侯及卿大夫和士的积极性,各地经济繁荣,西周许多荒地得到充分开发。《诗经》中“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是对西周繁荣景象的很好说明,以土地王有制为基础的西周社会蓬勃发展。2国家宏观政策与经济改革  齐国管仲改革实行土地督察制度,从耕耘、桑麻、城市建设、交通设施和民众日常生活、军队开支和楼堂馆所建设的费用、土地的出产去考察这个国家的国土资源利用情况,他设吏啬夫、各级官都之职、大夫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察,“这一套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督察体系,使齐国的国力迅速上升,并逐步谋划用自己的方式来影响国际局势,而他们进攻的主要武器,就是——粮食”。管仲还设置农贷政策,在“阳春——养蚕季节一到,就把这笔钱预借给百姓,作为他们买口粮、买养蚕工具的本钱,到他们把丝卖出去了,再收回本息。”“掌握好六个时机就能搞定:耕地时机、收麦时机、种芋时机、种麻时机、除草时机以及培土时机,”国家抓住关键时期进行合适的宏观调控,使齐国的收入在国家牢牢的控制之中,作者指出这一点值得现代国家宏观调控学习。3战争存亡与经济发展  远古时代各部落为了土地频繁征战,作者主要论述了炎黄之战。炎帝虽早早发明了农业和医药,但皇帝部落发明了养蚕技术和纺织技术,远远超过只能披兽皮的炎帝部落,生病率大大下降;被称为文化载体的文字也被黄帝部落的仓颉发明,被用于生产活动和军事活动,大大便利了军事沟通及农耕经验的分享。可以说,黄帝战胜炎帝不仅是土地战争的胜利,也是科技创新的胜利。  越国也通过对山水土地资源的整治和利用,逐渐扩大国家实力,最终战胜吴国成为春秋霸主。书中提到越国的经济主要分为“一是种植业,布局在国都附近,就近种植,交通便捷,保证了王室、贵族、军队以及平民的粮食供应,在麻林山、葛山等处都有重要农业基地;而是畜牧业,布局在稽北丘陵中,有犬山、白鹿山等;三是开采业,布局在矿藏区附近,有姑中山、赤堇山、锡山,分别盛产铜、铁、锡;四是冶炼业,布局在燃料产区,同时也临近原料产区,有锡山、练塘”。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越国注重对土地资源的整体规划,强调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也具有了现代产业链的初步意识,开采业和冶炼业相距较近,又注重了交通的规划。可以说,越国的各行业已具有了初步规模,在当时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应是一大进步,也难怪越国能战胜吴国,一雪十年奴仆之耻。  相信大家看完这本书后会更加了解资源对经济及国命的意义。作者认为现代人“说资源战略,连个正确的战役意识都很少,大都是作秀”,他呼吁我们应善待资源、合理使用资源,“资源确实应该是战略,是生存根本,是国家和政权的立身之本,是性命”。 推荐人自述:  作为一个本命历史的社科妹纸,希望能找到更多历史与经济的相通之处,把我的热爱和专业知识能够完美结合,所幸,找到了这样一类书。书海茫茫,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不易,捧这样一本书,便只是端坐于书桌旁静默一天,亦足矣。赵昕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

青铜时代的战争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