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阅读答案
《听障者》编辑部前段时间遍寻文献,发现在国内学术界,研究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残障议题的成果非常少。
为了促使这个领域受到重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听障者编辑部将会从残障平等角度再分析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残障相关课文。
我们试图探明:这些课文给中小学学生们塑造了怎样的残障印象,他们长大后又会因此而怎样对待残疾人这个群体呢?
这篇文章里我们讨论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掌声》。(注:点击【阅读原文】可看《掌声》原文)
图释: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科书第八单元主题页,该单元主题词是美好的品质
如果小朋友们没有残障家人,也未曾有机会阅读残障主题绘本(也很少有家长会特意找这类绘本给孩子看),那么,《掌声》中的英子,可能是小朋友们被教育者们带领着认识的第一个残疾人。
患有小儿麻痹症的英子最初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样子。
有一次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同学们用掌声鼓励她,认可她,她在讲台上讲出了很好的故事,也从此融入了班集体。
作者董先生谈创作心得时介绍说,主人公英子有生活原型,是他的高中女同学。这位同学因为自卑,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
真巧,我当年也是这样一位早来晚走的学生。
不过我上高中时并不因为残疾而自卑。
我早来晚退的真正原因是害怕被拥挤的人群撞倒。那几年,我总是害怕跟不上人群的节奏,于是选择避开人群。
如果那位女同学也这么想,又知道了她的高中同学以她为原型写了一篇文章,并推测她“很自卑”,她八成会生气吧。
如果英子根本不自卑,那么后面的故事就只是作者和编者的一种想象了。
当然,我们不能全怪董先生的妄加猜测。
因为即使到了现在,残障者因为适应残障发展出来的生存策略,也常常被人误会。
比如有些听障口语者在与他人面对面对话时,因为需要读唇辅助辨听,就不得不时刻盯着对方的面孔,对方误以为这种注视是对自己“有意思”。
其次,董先生1998年初次发表了原始版本《生命中的掌声》,2001年修订的人教版教材就收录了据此改写的课文。
由这个时间点推算,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晚于九十年代初,那时残障人士的官方称谓才刚从“残废人”改成“残疾人”,国家教委的随班就读政策也刚推行不久。普通学校中出现残障学生,恐怕都是一件稀罕事。
即使故事中的英子真的因为残疾而“自卑”,这种情绪也有来由。
英子可能像我一样,旁观了一学期、两学期、三学期……的体育课,也可能同学们在她背后叫了很多声“小跛子”、“小瘸子”……
相信我,童年时,我就已经见识了很多直接的毫不掩饰的赤裸裸的恶意。
很难想象,被伤害过的英子,自卑的英子,是如何在一场掌声后就自信开朗起来,还能融入集体,之前隐形排斥她的集体还突然欢迎她的到来。
这个貌似温暖简单的故事里充满了矛盾。
英子的残疾被简化成了一种可以被克服的困难——自卑心理。
而她也在同学们的掌声中,顺利克服自卑登上讲台,重塑了生命。
英子表面上是主人公,实际上是一个亟需拯救的工具人,用来表现课文中同学们的善良与温暖。
《掌声》被编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已经20年了。
小朋友们在《掌声》里貌似学习到了尊重、鼓励、认可他人是很好的品质。但不够真实的故事里的善是伪善!
他们从未从这篇课文里学习到与身体有残疾的小伙伴们应该如何相处。
他们疑惑:为什么我为身边的“英子”们鼓掌,可ta不但不理我,也依旧不愿意上台演讲呢?
作为一个曾经的“英子”,我知道这个问题的可能的答案。
我上小学时,讲台在一个非常高的台阶上面。
别的小朋友害怕的是,上台之后不知道说什么。我害怕的是,上讲台时摔倒了怎么办?
而这复杂的心绪,《掌声》里面没有提到,我当年的那些朋友们也不知道。
番外说明
英子的世界温暖光明,人们互相友爱,在接下来的三篇番外里,我将给大家讲述三个真实世界里面,关于“掌声”、关于“同学”、关于“歧视”的故事。
番外故事中的主人公金的听力水平说明:听力损失是阶梯式下跌,当时处于病情平缓阶段,坐在前排还是可以听清老师讲课的。
番外一
1993年左右,我的伙伴金上小学三年级。班上举办辩论赛,还是很标准的一辩到四辩的那种形式。金因为平时经常要请假看病,很少参加班级活动,总觉得频繁缺席集体活动不好,这次就抱着歉疚之心,积极报名做一辩。
金精心地准备了发言,上台发言前后,大家也正常鼓了掌,然后金下了讲台。一辩是不用参加后面的鸟枪乱打式自由辩论的,金就坐在下面看着伙伴们语速飞快地唇枪舌战,并问同桌大家当前的辩论焦点是啥。(说明:听障者在嘈杂环境、多人对话时,要跟上对话节奏非常困难。当时数字助听器也还没有进入大陆)
同桌:等下告诉你。
金:好的。(等了一会儿,看上去自由辩论要结束了)现在呢?
同桌:等下告诉你。
………
一直到辩论结束,同桌都没有告诉金场上舌战的信息。
后来的金就不想参加班级活动了,她觉得自己在这种场合中,是别人的麻烦和负担。
番外二
还是小学三年级,课后活动时间。新来的班主任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外面玩儿,金在教室里默默看书。
班主任:你为什么不和她们一起玩呀?
金回答:参与不进去。
班主任是刚毕业的男老师,第一次当班主任,就拉着金去班里最高级的女生圈子,就是那种人长得漂亮,学习好,跳舞跳得好,不是三道杠就是两道杠的女生群,人家正高兴地踢毽子呢。
班主任:你们带某某玩吧。
那些女生都停了下来,看了看金,答应了。班主任满意地走了。班主任刚走远,女生们就自然而然地换了个地方玩儿,也没人叫金。
留下金一个人在原地凌乱。
番外三
《掌声》的结尾,英子来信说:当年的掌声让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
我和金讨论这篇课文时说,这句话放到课文里面的目的,是让学生“不要歧视残疾人”。这其实暗含了一个前提:残疾人是可以被歧视的。但我们要讲文明,讲道德,我们不能歧视残疾人。这实在太糟糕了……
金回答:小学生最多是懂得“欺负”和“不接触”,就像前面两个番外的场景一样。而“歧视”只有大人会去实行。我小学三年级之前的班主任,用实际行动教会了我“歧视”这个概念。
金讲了一个故事:
那时候班规规定,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自动获得学习委员资格。
期末成绩揭晓之际,也是班干部换届的时候。
班主任当着全班宣布说,某某同学【虽然】这次期末成绩最好,【但是】她听力不好,所以咱们不能执行那个规定了,她也不能当任何干部。说完还冲金点点头:这是为了你好。
长大以后回想,班主任这样公开宣布,意思是认为这样的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只会给她裹乱,也预设她将来一定会给全班的分数考评拉后腿,不如早早隔离开来。
编辑:金玲
排版:花生逗、王玄
听障者 一个听力障碍及被听力障碍影响的人的聚集地 41篇原创内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