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系膜淋巴结所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常为全身结核病的一部分,多与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同时存在。
【解剖】
肠系膜是由两层腹膜形成的扇状结构,悬挂空肠和回肠固定于后腹壁,由脂肪、腹膜外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淋巴结和腹膜组成。肠系膜淋巴结位于小肠壁附近、邻近肠系膜血管的主要分支及肠系膜上动脉主干的周边区域。
【病因、发病机制与病理】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常见的感染途径有血行及淋巴播散。肠道内结核分枝杆菌常先进入回肠末端的集合淋巴滤泡(即peyer小结),继而进入各区域淋巴结,引发结核性病变。
淋巴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早期充血、水肿、单核细胞增殖,继而发生干酪样坏死。受侵淋巴结常多发,大小不等,部分可互相融合成团,部分可与邻近肠管、腹膜、肠系膜、大网膜等粘连。当淋巴结发生干酪样及液化坏死破溃时可引起结核性腹膜炎。
【临床表现】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无症状,腹部触诊无阳性发现,后期淋巴结发生融合或与周边肠管或网膜等粘连时可触及腹腔包块,不易移动,团块较大者可压迫肠管,引起肠梗阻等症状。合并其他如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疾病时可有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腹痛部位常位于脐周围或右下腹,有时疼痛可放射至腰部。并发结核性腹膜炎时腹部触诊有柔韧感。患者常伴有全身的结核中毒症状,如食欲减退、消瘦、持续低热等。
【超声表现】
(一)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
①淋巴结大小不等,最大长径约10~30mm, L/S常<2,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可融合,或与邻近肠系膜、网膜等粘连;②淋巴门多消失,内部回声多为低回声,有时呈混合回声,可见无回声;③淋巴结内可出现强回声的钙化灶,以粗钙化多见;④常有腹水、网膜、肠系膜增厚等淋巴结外表现。详见第十二章;⑤CDFI:血流信号以边缘型为主,有时难以检出血流信号。
图示肠系膜淋巴结呈低回声(箭头),L/S<2;
图示肠系膜淋巴结呈混合回声,内见点状、弧形强回声;
图示 同一患者CT可见肠系膜上散在、大小不一、钙化淋巴结影(箭头)
图示肠系膜见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L/S<2;
图示淋巴结内血流不丰富,仅见一条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肠系膜上见多枚淋巴结,聚集成团,内见条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形态不规则,L/S<2,内见点状强回声(箭头)
图示肠系膜上见一肿大淋巴结,L/S<2,内见无回声区(箭头)
(二)超声造影
有学者对62例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进行分析,发现其超声造影表现可分为环形增强型、不均匀增强型和无增强型三种类型。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增强模式与淋巴结大小相关,≤20mm的淋巴结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以环形增强为主(62.5%),>20mm的淋巴结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以不均匀增强为主(46.7%)。其原因可能与病程长短及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产生免疫应答的程度相关。越大的淋巴结内部的吞噬及超敏反应越强,内部病理改变复杂多样,肉芽组织、干酪样及液化坏死物与残留的淋巴组织同时存在,使较大的淋巴结超声造影以不均匀增强多见。随着病程时间延长,其内部免疫应答的反应能力下降或受到抗结核药物作用的影响,病变淋巴结体积逐渐变小,形成的纤维增生及钙化,而淋巴结边缘的肉芽肿或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使超声造影表现为环形增强。
表21-4-1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CEUS增强模式与淋巴结大小分组的关系
淋巴结大小分组
例数
不均匀增强
环形增强型
无增强
最大径≤20mm最大径>20mm
32 | 7 | 20 | 5 |
30 | 14 | 9 | 7 |
也许你还想知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的知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