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记洛阳之俗原文和译文?(洛阳牡丹记全文翻译洛阳之俗)

洛阳牡丹记洛阳之俗原文和译文?

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

洛阳之俗①,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坡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洛阳至东京六驿。旧不进花,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岁遣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所进不过姚黄、魏花②三数朵。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③则不佳。春初时,洛人于寿安山中斫小栽子卖城中,谓之山篦子。人家治地为畦塍种之,至秋乃接。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姚黄一接头直钱五千。秋时立契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直。洛人甚惜此花,不欲传,有权贵求其接头者,或④以汤中蘸杀与之。魏花初出时接头亦直⑤钱五千,今尚直一千。

注释:①俗:风俗。②姚黄、魏花:牡丹的品种。③接:嫁接。④或:有人。⑤直:通“值”

求一篇《洛阳牡丹记》读后感~?

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香飘中外,用“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来形容一年一度的花节胜况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我向往洛阳牡丹久矣,总没得机会。恰逢朋友盛情相约,在四月中旬的一个周末,便同三五个朋友自驾车千里南下,直奔洛阳而去。

洛阳本是历史名城,曾有十几个朝代定都于此。可花开时节到洛阳,你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感受到的都与牡丹有关,仿佛这个城市的悠久历史文化以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在国色天香的面前都黯然失色了。洛阳的春天就是牡丹的世界。

中国的著名花卉数百种,可无一可与牡丹伦比,牡丹品位极高。它花大色艳,富丽端庄,雍容华贵,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被誉为“花中之王”。而洛阳地处中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适于牡丹生长发育。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做官时,他饱览了洛阳名胜古迹,对洛阳牡丹情有独钟,著有《洛阳牡丹记》。他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诗句道出了洛阳牡丹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洛阳牡丹流香吐馥、旷代绝姿的诗句美不胜收。唐人王亦真写洛阳牡丹:“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大诗人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写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于悟”,此诗道出了洛阳牡丹的珍贵及人们对牡丹的挚爱。还有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据说唐文宗李昂听到这诗句赞不绝口,便称洛阳牡丹“国色天香”,于是牡丹便有”国色天香”之誉。

当我们走进洛阳国色牡丹园,第一个感受的是花海人潮的壮观。近百亩的牡丹,无法计数的鲜花,远远望去宛如碧绿海洋中翻腾着七彩缤纷的浪花,微风吹拂,流香四溢,芳香袭人。花径上,人头涌动,川流不息,或三五成群,或扶老携幼,或情侣双双。人们有的凝神写生,有的屏息摄影,有的盛装与花对照,有的驻足流连。人们脸上洋溢笑意,眼中流露惊奇,嘴里发出赞叹。

牡丹花色,异彩纷呈。胡红、姚黄、魏紫、赵粉、豆绿,争奇斗艳;花型更是千姿百态,有的如皇冠,有的像菊花,有的形似荷花;有的火一般的热烈,有的似月那般的宁静,有的如孩童般稚拙天真,有的少女般矜持羞涩;它们或倚、或仰、或歌、或舞、或思,尽极妍态,美不胜收。

古人用“花大盈尺”、“千片赤英霞灿烂,百枝绛点灯煌煌”来形容牡丹花大色绝,固然精彩,但用来比喻国色园的牡丹,则难以状其魂魄、风貌、色泽和神韵。且不说红牡丹,娇艳夺目,有“天香国色冠群芳”的姿态;也不说白牡丹清丽明洁,有“露重鲜明尘不染,风余淡恰雪生香”的风韵;而紫花含蓄凝重,表现出“未放新妆脸,偏含不语情”的情态;也不必说黄牡丹的端庄雅致,粉牡丹的娇嫩妩媚,绿牡丹的神清气爽。仅仅瞥一眼它们那些五光十色,异彩斑斓的名字都会使人神驰遐想。一个个动听的名字,就是一首首抒情的诗,一幅幅隽永的画,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有关牡丹的故事非常多,流传最广的是牡丹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到洛阳的。在《全唐诗》里收录有武则天的一首诗:“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人们据此演绎出牡丹违抗武则天的命令,有不唯权贵的性格。对此我一点都不赞同。牡丹花,富贵之花,古人早有定义,所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牡丹之所以被世人仰慕、期待、赞誉是它惊世骇俗的美。这种美画家画不出来,摄影家照不出来,作家写不出来。这种美没有争议和挑战。这种美令人徒唤奈何。

洛阳牡丹了却了一段盛情,却又平添了新的牵情。这不仅是我的感觉,也是同行朋友的感觉。想起欧阳修的:“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这首词是最恰当的形容。

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牡丹记的作者?

作者简介

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一零零七~一零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仁宗天圣八年(一零三零)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零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

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为峡州夷陵令。四年,移乾德令。宝元二年(一零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零四零),复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零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为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为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零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

英宗治平四年(一零六七),罢为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零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洛阳牡丹记全文讲了什么?

全文约2700余字,分三篇。

一曰“花品叙”,列出牡丹品种24个。指出牡丹在中国生长的地域,认为“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二曰“花释名”,解说花名由来:“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族其所异者而志之”。列举了各品种的来历和主要的形态特征,说珍贵的品种姚黄、魏花被尊之为花王、花后、花型已有单叶型(单瓣)、千叶型(重瓣)的区分,花色已有黄、肉红、深红、浅红、朱、砂红、白、紫、先白后红等。并记述了牡丹由药用本草扩展为花卉观赏的历程。三曰“风俗记”,记述洛阳人赏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的方法;并说为将花王送到开封供皇帝欣赏,采用了竹笼里衬菜叶及蜡封花蒂的技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