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本味资料?
吕不韦(约公元前292年~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帮秦襄公从赵国回到秦国登基后被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仲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一字千金便是因为吕氏春秋而来的)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本味”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中的《本味篇》。“本味”两种含义,一是指,烹调原料的自然之味。二是指,进烹调而出现的美味。
今人一般将“原本味道(如烹调原料的自然之味等)”简称为“本味”;本味又有一词叫回归本味意思就是回到本来的样子。同时,一些酒店餐厅等也有取名叫“本味”的,如广州、成都等地即有。
调和五味治天下是谁说的?
调和五味治天下出自商代伊尹。
相传伊尹初见商汤时的谈话,被后人整理成《吕氏春秋》中的《本味篇》,在劝说商汤时,伊尹投商汤之所好,从烹调美味的诸多技术要领引发出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说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是治国之本,君臣、君民关系必需理顺调和。
《吕氏春秋?本味篇》“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吕氏春秋本味的作者是谁?
《本味篇》为《吕氏春秋》第14卷,记载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它的本义是说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可得天下成天子,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但在其中却保存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烹饪理论,提出了一份内容很广的食单,记述了商汤时期天下的美食。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烹饪史的一份很重要的资料。
中文名
本味
书名
《吕氏春秋本味篇》
来源
《吕氏春秋》第14卷
作者
吕不韦
时代
战国时期
出处及本意
吕不韦(约公元前292年~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帮秦襄公从赵国回到秦国登基后被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仲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一字千金便是因为吕氏春秋而来的)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本味”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中的《本味篇》。“本味”两种含义,一是指,烹调原料的自然之味。二是指,进烹调而出现的美味。
今义
今人一般将“原本味道(如烹调原料的自然之味等)”简称为“本味”;本味又有一词叫回归本味意思就是回到本来的样子。同时,一些酒店餐厅等也有取名叫“本味”的,如广州、成都等地即有。
篇章
《吕氏春秋 本味篇》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①,爝以[1]火②,衅以牺[2]③。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④,水居者腥,肉[3]者臊⑤,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⑥,九沸九变,火为之纪⑦。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⑧,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⑨。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⑩,酸而不酷,咸而不减⑾,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⑿。”
注释
① 拔之于庙:在宗庙为伊尹举行除灾去邪的仪式。祓,一种除灾求福的祭祀仪式。
② 爝以[1]火: 爝,烧苇草以拔除不祥;[1]火,将柴禾放到桔槔上吊起来烧,也是除灾的仪式。
③ 衅以牺[2]: 衅,杀牲涂血;[2],公猪。
④ 三群之虫: 三群,三类;虫,动物。
⑤ [3]: 扑取,指虎狼等猎食。
⑥ 五味三材: 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三材,指水、木、火。
⑦ 纪: 节制。
⑧ 齐: 调剂,将调料调配在一起。
⑨ 四时之数: 四季的变化。
⑩ 甘而不哝: 味深,指甜的过分。
⑾咸而不减: 减,味苦。
⑿肥而不[月侯]:[月侯],通腴,腻。 [1]:“灌”字“氵”换“火”
[2]:“暇”字“日”换“犭”
[3]:“犭”+上“瞿”下“又”
肉之美者
猩猩之唇,獾獾之炙①,[上“隹”下“凹”][角燕]之翠②,述荡之[上“目叉”下“手”]③,旄象之约④。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⑤,沃民所食。
鱼之美者
洞庭之①,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水之鱼④,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 菜之美者
昆仑之苹;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余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士英。
和之美者
: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禾祭],南海之[禾巨]。
水之美者
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 果之美者
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桔;云梦之柚;汉上石耳。 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
吕氏春秋里什么集中论述了味的道理?
《吕氏春秋》的第14卷《本味篇》,是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来说明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可得天下的道理,得天下者才能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
齐民要术和吕氏春秋本味篇有吗?
有。
“本味”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中的《本味篇》。“本味”两种含义,一是指,烹调原料的自然之味。二是指,进烹调而出现的美味。
今人一般将“原本味道(如烹调原料的自然之味等)”简称为“本味”;本味又有一词叫回归本味意思就是回到本来的样子。同时,一些酒店餐厅等也有取名叫“本味”的,如广州、成都等地即有。
吕氏春秋本味作者是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的巨著,是由吕不韦及其门客所著。
吕不韦在担任秦国丞相后,招揽大批文人学士,门客多达三千人。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客开始编撰《吕氏春秋》。
该书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包括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主要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春秋本味这个故事也收藏在古书什么中?
伯牙鼓琴这个故事也收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
伯牙绝弦《吕氏春秋·本味》的全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本味又称什么?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乃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下三千宾客,兼儒墨,合名法编纂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