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面的“十常侍”是哪十位?
十常侍指中国古代东汉(公元25年—220年)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
张让,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等职,封列侯。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事泄,他和其余几个常侍设计伏杀何进。袁绍、袁术等人闻何进被杀,入宫杀尽宦官,张让走投无路,投水自尽。
赵忠,安平人,东汉末年宦官,赵延之兄。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大长秋、车骑将军等职,封都乡侯。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为宠信,常谓“赵常侍是我母”。中平六年(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事泄,他和其余几个常侍设计伏杀何进,袁绍、袁术等人闻何进被杀,入宫杀尽宦官,捕杀后赵忠。
夏恽,东汉宦官,十常侍之一。据《三国演义》记载载: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宾客典据州郡,辜确财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后十常侍被袁绍所诛。
郭胜,南阳人。汉灵帝时为中常侍,与张让、赵忠等狼狈为奸,并皆封侯。曾助同乡何进贵幸。后被袁绍等人率兵诛灭。
孙璋东汉末期汉灵帝的宦官,官居中常侍,为十常侍之一,在张让、赵忠之下位居第三。光熹元年(189年),张让、赵忠、段圭等诛杀何进,袁绍率军入宫,诛杀孙璋。
毕岚,东汉宦官,十常侍之一。十常侍朋比为奸,祸乱朝纲,制造出党锢之祸,后被袁绍诛杀。另外,毕岚曾制造翻车,用于取河水洒路。
栗嵩,东汉末期汉灵帝的宦官,官居中常侍,为十常侍之一,在张让、赵忠之下位居第五。光熹元年(189年),张让、赵忠、段珪等诛杀何进,袁绍率军入宫,诛杀栗嵩。
段珪,东汉十常侍之一。张让既杀何进,袁绍带兵进入皇宫,尽杀宦官。段珪与张让打劫少帝(刘辩)及陈留王(刘协)夜奔小平津,其下落史书无记载,可能投河自尽。
高望,东汉末期汉灵帝的宦官,官居中常侍,为十常侍之一,在张让、赵忠之下位居第七。光熹元年(189年),张让、赵忠、段珪等诛杀何进,袁绍率军入宫,诛杀高望。
张恭,东汉末期汉灵帝的宦官,官居中常侍,为十常侍之一,在张让、赵忠之下位居第八。光熹元年(189年),张让、赵忠、段珪等诛杀何进,袁绍率军入宫,诛杀张恭。
韩悝,东汉末期汉灵帝的宦官,官居中常侍,为十常侍之一,在张让、赵忠之下位居第九。光熹元年(189年),张让、赵忠、段珪等诛杀何进,袁绍率军入宫,诛杀韩悝。
宋典,东汉时的宦官,十常侍之一。185年,汉南宫玉堂大火,翌年汉灵帝命宋典修葺,宋典却藉修葺之名,大肆搜括民财,导致民间怨声载道。后来袁绍入宫诛杀宦官,十常侍等人逃出洛阳,张让建议逃到孟津,宋典则建议逃到黄河。最终,宋典逃到黄河但无渡河工具,被袁绍追到,投河自尽。
张让为什么要杀十常侍?
答张让要杀十常侍的原因有:
1.当时十常侍把持朝政,在内宫有很大的权力,成为干涉朝政的一大祸害;
2.其实张让是宦官,他自己也是十常侍中的一员,但他深知东汉末年宦官专政多年,把持朝政,得罪了很多人,早晚会有很惨的下场,而且当然群雄四起,不断有权臣出现,为了表忠心;
3.为了排除异己,使自己真正独揽大权,决不能出现比自己权利大的人出现。
三国演义十常侍最后都是被谁除掉的?
三国演义十常侍最后都是被袁绍除掉的。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曾带兵进宫诛杀十常侍,后被各路诸侯推举为盟主讨伐董卓。官至东汉大将军,为东汉末年最强诸侯,在易京之战击败公孙瓒后,势力更是达到巅峰。但在官渡之战惨败给曹操,实力大幅削弱,不久便病逝。
现在网络上说的简中十常侍指谁?
十常侍是指汉灵帝时的宦官集团。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十常侍指的是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
常侍,又称黄门常侍,官名。西汉时仅有虚衔,多为皇帝爱幸之宦臣,无定员,凡列侯、将军、卿大夫等,得此加衔,可出入禁中。武帝时东方朔曾为常侍郎。一开始的称呼是“常侍”,或称常侍郎。汉元帝时改称中常侍。东汉汉明帝定员四人,杂用士人、宦官,其秩为千石,后又增为二千石,已非加官。汉和帝时宦官郑众因参与帷幄,立有大功,员额增至十人。东汉末年增至十二人,兼领卿署,宦官竟可权倾人主,汉代宦官干政,自郑众始。
刘桑为啥被称为十常侍?
刘桑不是十常侍
汉灵帝时期,朝廷政权由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个宦官操纵,他们朋比为奸,败坏朝纲,致使天下大乱。因为他们都担任中常侍,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十常侍”。三国演义中的十常侍则是指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
五虎将 八柱国 十常侍?
八柱——田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审配、荀谌、辛评
八柱——近代民国根据评书给袁绍手下的八位谋士结合四梁而产生四梁八柱,因此田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审配、荀谌、辛评有“八柱”之称。
五虎上将,不做特殊说明,一般是指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五位将军。分别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十常侍是东汉末期的一个宦官政治集团,虽然被称为“十常侍”,但是他们其实一共有12个人。这12个人分别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太监,而且都担任中常侍的职位。
十常侍什么意思?
十常侍,指中国东汉(公元25年—220年)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十二个宦官: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他们都任职中常侍。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十常侍指的是指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十常侍推动了汉朝的灭亡,是引发了汉末时局大动荡的主要原因。
十常侍是什么官位?
十常侍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灵帝 时宦官 张让 、 赵忠 等十二人,都任中常侍,故称十,取其成数。《后汉书·宦者传·张让》:“是时 张让 、 赵忠 及 夏惲 、 郭胜 、 孙璋 、 毕嵐 、 栗嵩 、 段珪 、 高望 、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个宦官。作为汉灵帝时的宦官集团,人称“十常侍”,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他们玩弄小皇帝于股掌之中,以至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
侍的字典解释 侍 伺候,在旁边陪着:服侍。侍立。侍者(侍奉左右的人)。侍从。侍读(给帝王讲学的人)。侍坐。侍役(仆人)。
东汉十常侍覆灭记?
十常侍,指东汉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所以被称为“十常侍”。他们将喜欢享乐的汉灵帝玩弄于股掌之上,以致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横行乡里,祸害百姓。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
郎中张钧在奏章中说:“张角所以能够兴兵作乱,其根源都在十常侍。杀了十常侍向老百姓请罪,不需用兵就能够消散造反的百姓。”虽是切中了事情要害,但张钧还是被打出宫廷,死于狱中。
灵帝有刘辩和刘协,两个儿子。189年四月,汉灵帝在病重之际,把自己欲立为太子的二儿子刘协,托付给宦官首领蹇硕。
四月十一日,汉灵帝去世。蹇硕当时在皇宫中,想先杀皇后之兄大将军何进,然后立刘协为皇帝。因有人告密未能实现。
四月十三日,何进拥十四岁的刘辩即帝位,其母何太后临朝主持朝政。何进掌握实权后,处死了蹇硕,把禁军置于自己指挥之下。
骠骑将军董重与何进互争权力,和宦官有勾结。在何太后允许下,何进带兵包围了将军府,避董重自杀。
袁绍向何进建议说:“如今将军统帅禁军,应该一举除去全部官宦,可以名扬天下。”何进于是向太后建议。
但何太后不答应,说:“从古至今,都是由宦官来管理皇宫内的事情,这个传统不能丢。”实际是受了官宦巨额贿赂,帮忙说情。
何进难以违背太后的意思,不能当机立断,把事情拖了下来。
袁绍又劝何进,让各地的将领率军向洛阳进发,以此来威胁何太后。何进竟然同意了这一计划。
主簿陈琳劝阻说:“如今将军手握兵权,发号施令就能达到目的。去征求外援,会带来更多麻烦。”何进不听。
四方兵起。何太后感到事态严重,她匆匆让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回家暂避风头。
宦官们着慌了,一起去求何进饶恕。
袁绍在旁再三劝何进乘此机会杀掉他们,但何进还是把他们放走了。
八月,何进再一次请求何太后同意尽杀诸常侍,这话却被张让派的人偷听到了。于是张让带领常侍等几十人,拿着兵器悄悄地从侧门进入,埋伏在宫中。等到何进出来,假称太后要召见。何进跟随宦官一起入朝廷。
张让等责问何进说:“天下大乱,也不仅仅是我辈的罪。先帝曾经要把太后废了,是我们各人拿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哄先帝高兴,才幸免于难。我们这么做只是想依托你何家的势力。现在你们掌权了,居然要杀光我们,太过分了吧?您说宫中污秽肮脏,公卿以下忠诚廉洁的有谁呢?”于是拔剑斩何进于殿前。
袁绍得知消息,借机带兵入宫,将宦官全部屠戮干净。
康熙帝评论说:“宦官张让等恣意妄为,不守法度,何进若想制止,奏报皇上,诛杀首恶就行了。全部要杀完就是过分了,太后所以不允许。让外面的兵来制乱,简直愚蠢至极,乱不能制止,灾祸却跟着就来了。”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