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的典故(三缄其口的典故是什么)

三缄其口的典故?

据《说苑。敬慎》载,孔子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 人,但嘴被扎了三道封条,在这个铜人的背面。

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是:这是古代一位说话极其慎重的人。

大概这给孔子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所以孔子在谆谆教诲弟子时,总是十分强调“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比喻“慎言”了。

人们常用的“缄默不语”也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题名: 三缄其口 所属朝代: 汉代 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出处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

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解释 缄:封。

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

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相关例句 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

三缄其口学金人意思?

人在这个世间,嘴的功能很强大,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吃饭和说话。当然,除了这两个功能,嘴还有其他的一些作用,但却不是绝对必要的。

我们常有句话说:饭可以乱吃,但话不可以乱说。

其实,现在更是觉得,饭也不能乱吃,话更不可以乱说。饭乱吃,会伤了肠胃,让自己的身体受损;话乱说,会伤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总是乱说话的人,也没有人愿意跟他玩。

所以,人生在世,学会和懂得适度“闭嘴”其实是一种智慧。

出自《增广贤文》中的“百炼此身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就是在警示世人如何学会做人,又如何学会说话。“三缄其口学金人”中还有一个典故,是说孔子去参观周王祭奠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小金人”。小金人的嘴上贴了三道封条,背面还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说这是古代一个说话特别慎重的人。

孔子深受启发,从此也教育他的弟子们,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就是少说话多做事。少说话多做事,也被后人认为是一种好的品德。

从古代开始,古人就知道话说得太多没有用。从古到今天,说话太多,或者乱说话的人,其结局都不是那么美好。

三国时期在曹操手下做事的杨修,本来是一位多才多智的人,开始也深受曹操的器重。但坏就坏在杨修的“嘴”上。曹操虽然爱才,但是特别忌讳比他厉害的人。在他手下做事,即使比曹操聪明,也要装作不及他才能保全自己。

杨修的悲惨下场,就在于他不懂得权衡这个利弊,想到什么说什么,哪怕惹曹操不高兴也不自觉。如果杨修能把自己的嘴适度闭上,也不至于落得被杀头的下场。

为杨修惹来杀身之祸的一次乱说话,是在曹操攻打汉中之时。那时,曹操久攻刘备不下,想要回军,又不甘心,于是说了两个字:鸡肋。杨修听后,立刻收拾自己的行李,还鼓动别的战士也收拾东西。别人就很奇怪,说你怎么知道要回去了?

杨修就说:鸡肋这种东西,扔了可惜,可是吃起来又没什么味道。大王说出这话,说明他想要回师了。

曹操听了手下的报告,十分震惊,一方面是忌惮杨修之才,一方面又觉得他这样乱猜测自己的心思,又擅长行动,无疑是在扰乱军心。扰乱军心,在古代行军作战中,是很严重的罪过,是要被杀的。

最终,杨修死在自己的“嘴”上。如果他能领悟曹操的意思,但不要说出口,或者还能保住自己一命。可惜,杨修到死,都不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而被杀!当然,曹操杀杨修也不止因为这个,还有他参与夺嫡等事件。所以,世上很多事情的发生,并不是只有一个原因,而是有诸多因素的。

到了现代,无论是人际关系或者职场社交,少说话多做事,也总比多说话少做事要强得多。比如在社交关系中,一个夸夸其谈的人,和一个适度闭嘴的人相比,能够得到的好感就大打打折。

夸夸其谈会让人觉得浮夸,沉默不语又会给人印象木讷。这两者都对自己不利。但是一个善于言谈,却又能够适度闭嘴的人,是最受欢迎的。因为,这种人十分聪明,或者说相当有智慧。他知道什么场合、什么时候能多说话;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又需要闭嘴。这样善解人意的举动,谁不喜欢呢?

三缄其口学金人。人生在世,语言是一门艺术。会说话的人固然讨人喜欢,但懂得适度“闭嘴”的人,其实更有智慧。

三缄其口,缄口不言什么意思?

三缄其口和缄口不言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说话极其谨慎、不轻易开口。

【示例】: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

【近义词】:缄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作声、讳莫如深

【反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对事保密程度。三缄其口,缄口不言的意思你懂了吧。

三缄其口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1.三缄其口是属中性成语。不褒不贬。

2.三缄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3.解释: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4.出处: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5.造句: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三缄其口。(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人要学会三缄其口?

做人不可随意,有法律法规,道德标准;做事不可随心,要谨小慎微,放眼大局;说话不能随口,因祸从口出,覆水难收。

  人生存于社会需要交流,需要说话,但谨记“三缄其口”:隐私不外露,痛苦不回忆,辉煌不炫耀。隐私不外露。世界上,最难揣测的,莫过于人心了。毕竟,我们永远不能彻底去了解另一个人,所以,我们在信任他人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好自己。虽然交朋友贵在真诚,但我们也不可毫无保留。再铁的关系,也不要透露自己“隐私”,小心祸从口出。

三缄其口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三缄其口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是个中性词。

三缄其口这个成语出自西汉?刘向《说苍?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三缄其口的原义是: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语言非常谨慎;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三缄其口》译文?

。《孔子家语·观周》中记载,孔子从鲁国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游学时,一次去参观了周朝的供奉周太祖后稷的宗庙。在庙右边的台阶前面有一个“金人”,就是用铜浇铸的人像,而且是“三缄其口”,“缄”是封口的—意思,这是说有三重封口,当然这不是叫你不说话,而是表示说话时要慎重再慎重,小心再小心。这还不够,还在“金人”的后背上写了一篇长长的铭文,有许多的箴言,都是关于要慎重言说的:一、“金人”是古代教人说话要慎重的人。后入要以此为警戒。二、一个人要“无多言,多言多败”。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多失败。三、“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如果能够谨慎行事,那就是幸福的根源。口有什么坏处?口就是祸害之门。    孔子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这篇铭文,感触很深,他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弟子们要记住啊!这些话是实在而中肯的,合情而又可信的!孔子接着引用《诗》上的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并且说:“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如果像这样处世行事立身,难道还会因为说话招来祸患吗? 知道这些

三缄其口,闭口不谈?

三缄其口:在嘴上贴了三道封条,形容说话十分谨慎。闭而不谈也做避而不谈,不说一句话。两者意思还不完全一样。

[ 成语形式 ]ABCD式的成语

[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 成语正音 ]缄,不能读作“xián”。

[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对事保密程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