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有什么区别?
读音不同,含义不同,用法不同。
杀身成仁:原指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指用生命来成全仁德。后泛指为正义或崇高的事业、理想而牺牲生命。
例句:老将军为了悍卫国家而杀身成仁,令人敬佩!
舍生取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例句:多少革命烈士,前仆后继,舍生取义,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
你是怎样理解鱼我所欲也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
孟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就如孟子所说的,生存,是你想要的;道义,也是你想要的.两者都不可同时获得,那么你会选择哪一样呢?
孟子是这样回答的:舍生而取义者也.
是呀,作为一个拥有美德的好公民,应该要放弃生存的机会来占有道义!这就是“生与义”之间的价值比较啊.与其苟且偷生,倒不如宁可失去宝贵的生命,而做出拥有正义的事.于其过自己的孤独生活,倒不如与更多的人一起过着充满“爱”的生活!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往往有许多人都会因自己的金钱、名利以及权威的诱惑下而失去了正义的心灵.也会有不少人因自己天生的羞恶而陷入了自身与不义的事情中.当然,也会有一种心有正义的人:他们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并且舍己为人!
生活中,以上的两种人都随处可见.假如有个人在马路上找东西,没有留意到汽车的渐渐逼近.那么上前给那人伸出双手并且为了他人而不惜一切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舍身取义的行为;相反,理都不理会的走自己的路,那么那个人便可以用“躬行不义一词来形容!
是啊!义比生更可贵,而不义则比死更可恶.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把“义”放在第一位,并且应该在必要时“舍身取义”,向社会,像全世界做出贡献!因为,“义”与“生”之间的比较中,“义”将会是最后的,也会是永恒的第一!
舍生取义是什么精神?
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成语】: 舍生取义【拼音】: shě shēng qǔ yì【解释】: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出处】: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为朋友舍生取义的典故?
春秋时代, 晋国的义士豫让, 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后来被三晋打败身亡, 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 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他扮成一个残废的人, 走到襄子的厕所去, 假装成粉饰墙壁的人, 想伺机刺死襄子。襄子去小便, 忽然觉得心里有点跳动, 知道有人要刺杀他, 便叫人捉住粉饰墙壁的人, 一问原来就是豫让。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报仇, 感念他是义士, 所以把他释放。
后来豫让又用漆涂在身上, 剃去胡须和眉毛, 毁了容貌, 扮做一个乞丐, 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 但说话的声音还没有改变, 于是他又吞炭改了声音。一天, 他预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 赵襄子将要走到桥上时, 忽然他的坐骑惊叫起来, 赵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让来行刺了, 叫人搜查, 果然不错。赵襄子叹道:“豫让, 你替知己报仇, 人家都已知道你的义举了, 这次我不再释放你, 成全你吧, 请你自己了断吧!”豫让也被襄子的话所感动, 请求襄子把袍子脱下来, 他在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 然后自杀。
孟子说过:“生, 是我所喜欢的, 义也是我所喜欢的, 二者没有办法同时得到时, 我宁愿不要生命而去争取义的(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
舍身取义典故出处: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解释意思是舍弃生命以求得正义。
舍生取义是谁说的?
孟轲。
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意是说,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
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
舍生取义的事例1:
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舍生取义的事例2: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舍生取义的事例3: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舍生取义的事例4:
战国: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舍生取义的事例5: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舍生取义的事例6:
以“死”守“密”的田光。秦始皇以统一六国实现大统而闻名,剑客荆轲则以刺杀秦皇而出名,当然,他的出名并不仅因他的刺客身份,更主要的是他身上那股浓烈的燕赵侠风义胆,要不人们对于博浪沙刺杀秦皇的那位却知之甚少呢?荆轲之所以能到历史舞台的前沿,还得归功于一位燕国的隐士,那就是田光。对秦恨之入骨的燕太子丹将田光招为门客后,从他那得知智勇双全的荆轲的情况,于是便让田光安排与荆轲隐密地见面,并再三吩咐田光切不可让第三者得知此情,田光将荆轲带至太子宫殿回家后为守密挥刀自刎。
舍生取义的事例7:
义救孤儿的程婴与公孙杵臼。纪钧祥的戏曲《赵氏孤儿》之所以流传千古,不单因那精美的戏曲台词、跌宕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剧里时时处处流淌出的“义”的光芒,尽管有时也会被阴霾所遮挡。故事讲述的是曾伴着晋文公重耳在外流浪十九年之久的赵衰后代的故事。时为晋景公姐夫的赵朔(赵衰之孙),享受着祖上留下的“福荫”和皇亲的“风光”,可因景公宠臣屠岸贾的陷害不得已弃家而逃,怀有身孕的庄姬(赵朔之妻)无奈转至母后宫中寻求庇护。庄姬暗中产得一子,为防遭不测,在家臣程婴与公孙杵臼的帮助下,将子转出宫外。屠贼四处搜“孤”,并要屠杀全城婴儿。为使全城的婴儿免遭屠岸贾的毒手,也为了确保小主子逃过劫难,程婴以自家之子易得小主人藏于家中,并与公孙合计让他假作营救赵家婴儿之人带着自家之子匿于山中,由己扮为告密之人前去告发。后屠贼终以上当,公孙与程氏婴儿未能幸免,遂赵氏婴儿得以保存。待晋悼公临政时冤情方以申雪,程婴献赵氏之子于朝堂后也挥剑自刎以伴公孙老友。
舍生取义的事例8:
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
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成语】: 舍生取义【拼音】: shě shēng qǔ yì【解释】: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出处】: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举例造句】: 舍生取义兮捐微躯,谁云女妇兮夫弗如?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拼音代码】: ssqy【近义词】: 以身报国、舍身求法【反义词】: 苟且偷生、贪生怕死【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英文】: lay down one’s life for a just cause【故事】: 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舍生取义孟子?
孟子·舍生取义
《孟子·舍生取义》是宋代诗人陈普所作诗词。
作者
宋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诗词原文
义在甘心自杀身,人情天理此为真。
谁能出段乾坤裹,长作偷生负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