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全中国人都理解错了,因为翻译问题
先看看大家是否认同以下对偏执狂的描述:
偏执狂是指过分的偏激和执着的人,也可以用于形容对目标锲而不舍的追求的人,这种追求近乎于病态,很多人都不会去那么做,但是偏执狂不惧怕任何嘲笑或者是白眼,一旦确立了目标就勇往直前,对目标的确定性异乎常人。
我不知道大家的观点,但是至少我在中文互联网看到这个词被广泛用来形容死磕到底的人,如雷军、王兴、张小龙、乔布斯、马斯克都被中文互联网媒体形容为「偏执狂」。
然后总结他们的成功的原因,都离不开一句话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这句话来源于管理界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是英特尔创始人Andy Grove写的。
这是一本伟大的著作,只可惜「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话已经变成了中国的毒药,被固执、狂妄、和外界格格不入的人作为辩护自己的一句名言。
但这句话从逻辑上就讲不通啊。
为什么一定要偏执狂才能生存?
我们这些不是偏执狂的人难道都死了吗?
你是绝对不会把马化腾哥哥和「偏执」想到一起的吧,他的公司现在倒闭了吗?
反而倒是因为「偏执」死的不计其数,如罗永浩:
罗永浩就是太过于迷信「偏执狂才能生存」,认为只要死磕到底,自己行,干一行行一行,一行行行行行,行行行干哪行都行,对技术和市场缺乏敬畏,把自己玩死了。
中文互联网上写「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作者,只要是提到「偏执」二字的,你可以基本确定这作者肯定是没看过原著的,人云亦云,99.999%属于此类。
我也没看过原著,但我看了一遍原著的英文标题,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原著的标题是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还有一行小标题How to Exploit the Crisis Points That Challenge Every Company
抱歉,我实在无法把paranoid和「偏执」联想在一起,却被蹩脚地翻译成了偏执狂,祸害了中国企业管理界几十年。
paranoid在英文的意思里其实是「多疑的」,有学术和通俗两种用法。
学术上是指「被迫害妄想症」,是一种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
没有根据地怀疑别人在伤害或欺骗他(她)
无理由地担心其朋友或共事者的忠诚和可信度
不愿意对任何人倾诉,莫名地害怕别人会利用这种信任,反过来对其造成伤害
在别人善意的举动或言语中感觉到威胁
对别人的辱骂、伤害或怠慢等,长期心怀怨恨
察觉出其他人看不出来的对他(她)的名誉的攻击,并迅速行动和反击
不断无理由地怀疑其配偶或性伴侣有不轨行为
维基百科
通俗用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指胡思乱想或者疑心病,总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有一些类似被迫害妄想症的敏感多疑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过分担心(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回到这本书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我虽然也没看过这本书,但我比其他那些作者们强了那么一丢丢,我看过这本书的前言,前言里其实道出了paranoid的实质(请用paranoid替换下文「偏执」二字):
你的企业迟早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我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这句格言。初出此言是在何时,我已记不清了,但如今事实仍是:只要涉及企业管理,我就相信偏执万岁。企业繁荣之中孕育着自我毁灭的种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他们一块块地窃取你的生意,直至最后你一无所余。我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常常提防他人的袭击,并把这种防范意识传递给手下的工作人员。
我不惜冒偏执之名而整天疑虑的事情有很多。我担心产品会出岔,也担心在时机未成熟的时候就介绍产品;我怕工厂运转不灵,也怕工厂数目太多;我担心用人是否正确,也担心员工士气低落。
当然,我还担心竞争对手。我担心有人正在算计如何比我们做得多快好省,从而把我们的客户抢走。
但是这些疑虑,与我对所谓“战略转折点”(Strategic inflection points)的感受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中文版前言节选1
其实整本书都是在讲如何应对「战略转折点」,所谓「战略转折点」就是狼来了。
其实,前言的内容也足以值得我们每个人警醒,不管是公司还是员工,时刻需要有危机意识,居安思维,未雨绸缪,提前制定计划以防不备,对应这本书的小标题:How to Exploit the Crisis Points That Challenge Every Company。
战略转折点就是企业的根基即将发生变化的那一时刻。这个变化有可能意味着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但它也同样有可能标志着没落的开端。
….
无论是在公司的业务上,还是在个人的前途上,处理战略转折点的方法都比较相似。
如果你是一名企业主,就应该认识到凭一些事前的计划是不可能预测这种变化的。这是不是意味着不必作计划了呢?完全不是。计划的制订应该仿效火警公司。谁也不能预料下一次火灾将在何处发生,因而要做的事就是组建一支精力充沛、效率很高的队伍,使之能够像处理普通事件一样处理意外事件。理解战略转折点的本质及具备对付它的手段,可以帮助你维护公司的兴盛,救公司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使之在新秩序下蓬勃发展。这是你的职责,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去做。
如果你是一名雇员,迟早你会受到战略转折点的影响。在你的部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所在的公司被无情地吞没之后,有谁知道你的工作会是怎样?有谁知道你还有没有工作?说实话,除了你自己,还有谁关心这些?
前不久,你进了一家公司,还满以为终身不愁。但是,当公司自己都没有终身可言时,雇员还能指望什么呢?
公司使用了几十年的经营良方已成为历史,它们在挣扎着适应变化的格局。那些历经数代坚持不解雇雇员的公司,如今一次裁员就把万名员工赶上街头。
可叹的是,没有人欠你一份工作。这完完全全是你自己的事,只由你一人负责。你的唯一雇员,就是你自己。全世界的几百万职工,正在与你竞争。你需要把握自己的前途、自己的技术、自己的行动安排。保护自己的事业免受侵害,并使之从各种环境中获益,是你的职责。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去做。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中文版前言节选2
可见,这本书的paranoid 和和我们理解的「偏执」确实没有一点关系,讲的却是一个充满危机意识的「胆小鬼」的故事。
其实最符合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应该是以下言论:
- 比尔盖茨: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 王兴:美团距离破产永远只有6个月时间
- 李彦宏:百度离破产只有30天
- 张瑞敏:海尔离倒闭只有一天
- 任正非:十年来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
- 郁亮:万科要「活下去」
感觉这些大佬们在比谁死得快。
上面也说,用在日常生活表示过分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用得很普遍,常见的表现如:
- 想多了
- 总有刁民想害朕
- 面试总担心失败
- 考试总担心考砸
- 总感觉别人在后面说自己坏话
- 总怀疑另一半出轨了
- 总怀疑自己生病了
- 总担心自己会把事情搞砸
- 总感觉自己买的东西有什么缺陷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样的症状,这不是一种病,其实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比如COVID-19疫情,早期人们过分担心感染病毒,口罩、手套、酒精、护目镜全配上,这个叫 People are paranoid about COVID-19。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完全遏制住了疫情,完美地说明了什么叫 Only the paranoid surive。
在工作中我见过老外用过一次,有一次我们做了几次测试接连失败,做了一些改进后再次测试,我们虽然寄予希望但同时也担心失败,老外在汇报的邮件里写 I’m gettting paranoid about the test result.
另外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考驾照科目二,挂过两次,第三次的时候,那个心情就是I’m so paranoid about my driving test.
安慰别人,事情没那么糟糕,不要想太多了,这里的「不要想太多」就是 don’t be paranoid。
或者说,You are being paranoid。
买东西的时候,总担心有什么不好地方,也是paranoid:
虚张声势,故意让别人起疑心,也是make sb paranoid :
paranoid在事业上是一种美德,但「偏执」一定不是,万万不要再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提自己的冥顽不灵辩护了。
对了,罗永浩死得一点都不冤,他是英语老师出身,竟然也被这句话忽悠了,也是活该了。
范文二:马斯克: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格鲁夫写下了名著《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但真正的偏执狂是马斯克。只有“疯狂”两个字才能形容马斯克。
凭借着兴趣和感觉就冲进一个陌生行业,如果是一个光脚的这样做,似乎还说得过去;但如果一个已经成功的亿万富翁,一个享有成功荣誉的投资人这样,敢把自己几乎全部的资产投入跟以前成功的行业毫无关系的地方,而且还是两个陌生行业,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梦想驱动力。
可以想象,在电动汽车和火箭发射这两个领域,他遭到了当头棒喝,好几次都到了要破产的境地。
马斯克曾经因为资金问题差点把特斯拉卖给谷歌;同样,航天局的一笔订单挽救了即将破产的SpaceX。产品频出问题,电池组存在安全隐患导致跳票,预付款的客户愤怒不已。
任何一个产品问题都可能令你感到绝望。然而,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不是说这两家公司赚了多少钱,而是做出了确实令世界惊艳的产品。
当然,这也并不是马斯克独立完成的。如同一家互联网公司取得的成功,美国大批的风险投资家、火箭和电动汽车领域大量的专业人才、灵活便捷的创业环境,包括建造汽车厂和火箭发射场地的土地使用等,都决定了这种创新只有在美国才能实现。
但是,很显然,没有马斯克这样执着的梦想家,没有他的坚持和折腾,SpaceX和特斯拉就不会有今天。
范文三:真正的美: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美”是很不同的字,每当想到或别人提到它,心中总能涌现一种特别的感觉。
它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冲击;也可以让你为此而流连忘返。
它就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住了全世界所有爱好者的目光和思想。
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这种不同寻常的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但却很少去注意到其中隐藏的真正含义——对于生命本质的追求。
而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各方面水平得到提高,越来越多的事物开始走进大家的视野当中,并且成为了被广泛关注的焦点。
但随着时间推移,人类似乎已经习惯了将任何东西作为审美标准。当他们看见某些东西符合自己的要求后便欣喜若狂,觉得拥有了宝贵的财富;反过来,倘若别人指出了缺陷或错误,又立刻变得愤怒起来,认为是对自身权利的侵犯。
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整个宇宙都会因为没有规则而毁灭!那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美呢?我相信,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吧。人们从古至今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希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有句话说得好: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这虽然听起来非常极端,但确实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道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许多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甚至政治家等等都曾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而创造出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先驱者仍旧坚持自己的观念,致力于研究新型材料,使用新兴工具,渴望更加完善的制品。
因此,即使再怎么强调形式的重要性,终归还是需要内涵的支撑啊。 对于这种精神层次上的追求,恐怕早已超脱了外表的华丽程度。
它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素养,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总而言之,“美”的概念太宽泛,几乎包括了所有优秀的品质。
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每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才能够达到美的顶峰。
我相信,通往美的殿堂的阶梯永远向勤奋努力的人敞开。
美是一件十分难以捉摸的事情,它既有温柔的一面,又有残酷的一面。
它时而亲切,时而严肃,时而慈祥,时而暴躁,时而安详。 如果你仔细留意周围的环境,你就会发现原来“美”离我们如此近,触手可及。
范文三: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迪·格鲁夫,是英特尔公司——全球最大半导体芯片制造商的前任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他有句格言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本意是提醒人们,竞争中要保持诚惶诚恐的危机意识,但是此话内涵却不断被丰富,成为互联网时代振聋发聩的理论。
偏执狂是以较固定和有条理的妄想为症侯的精神病的类型,生活中多含贬义,所谓“一根筋”,所谓“一头撞到南墙上”,说的是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所以格鲁夫解释说,“只要涉及企业管理,我就相信偏执万岁。”这理论给人的启示是:在开拓进取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的现代社会,在为人类文明缔造和人们生活功能完善所做的努力中,精神层面不屈不挠的坚韧与执着,有时也起到良性推动作用。偏执于“凡是可能的,都将成为事实”的规则;偏执于“愈是成功时候,愈是危机四伏”的警惕;偏执于“对现实清楚掌握是致胜基础”的政策;如此,才能不断向前,敏于变化,制胜于机先。
偏执狂是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他们从开始就脱离城市流行的普遍方向,拔寨而起不留退路,呼啸朝既定目标奋勇挺进,不屑在世俗快乐与鸡零狗碎前停留,情愿把生命当成对理想的祭祀,与自身局限性和客观复杂性近战博杀,流血也不呻吟,失败也不哀叹,所求唯一报偿,是有朝一日为成功所陶醉,或既使不成功,也骄傲于曾在雷霆暴雨奋斗过的喜悦。“我正冒着危险从事自己的事业”“我就像是一棵被连根拔起的树。”文森特·梵高的话,可谓是精神执着者的写照。
偏执者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把要实现的目标,确定在超出生命所能承受负荷之外,因为是对生活庸常的否定,所以就学会忍受孤独虚无,因为世俗的讥诮阻挠,所以就坚持不受侵扰的狂妄,因为不断失败的打击,所以就抱定无所畏惧的牺牲意志,“飞行就是超越,是最本质的生存。”
喧哗和骚动世事如浊流奔涌,人的自信心在诱惑前已变成脆弱,有太多对事物表面的匆忙浏览,自矜于那“能屈能伸”现代机智,因此从某种意义看,以现实为基础又超越现实的不屈不懈求索,是对社会普遍存在的浮燥和急功近利的提醒和榜样。生命主题只一个,就是“生存活下去”,但副本却很多,可以波澜不惊,“寻思百计不如闲”,而成功永远是对生存常态的突破,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峰造极。说到底人生历程,水到渠成之事毕竟很少,以听天由命态度坐等成功降临,是对自我的姑息和自怜,偏执是造就成功和天才的重要因素,不妨把生命当作运交华盖的突出重围,以纵横激荡热情,背水而战,由此写就庄重的生命本纪。
公正完善社会,从不强迫每人都怀有英雄主义的热情,将精神导入类似苦修式的偏执状态,但是,现代社会的多元与宽容却有责任要求人们,对那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而努力的善良狂人,保留最大可能的理解,因为文明的演绎历程,有时的确超出世俗想象力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