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被谁杀的?
关羽被孙权斩首。关羽是在败走麦城之后,遇到埋伏被擒,然后被孙权斩首的。
公元219年,曹操派遣徐晃、赵俨等率军救援樊城,并且准备亲自征讨关羽。孙权与曹操联手进攻荆州,关羽见情况危急,便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出战,徐晃迎击,关羽退走。关羽腹背受敌应付不得节节败退,退至麦城,同年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最终命丧麦城,享年59岁。
延伸阅读
属荆州七郡之一的长沙,在三国时期便有很多浓墨重彩、荡气回肠的故事,比如脍炙人口的戏剧《战长沙》。
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其实就是荆州,不过最大的赢家,却是此前一路南奔的刘备。
接下来,在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谋取益州的同时,刘备将荆州交给了结义兄弟关羽镇守。
关羽虽然生擒于禁、水淹七军,吓得曹操一度要迁都以避其锋芒,但战场形势波诡云谲,一代战神关羽,终因大意失荆州,而导致败走麦城,最终死在无名小卒手里。
每当谈及这段历史,很多人都会唏嘘不已。因为丢掉荆州,对刘备阵营而言,彻底丧失了匡复汉室的希望。
人们忍不住遐想万千,如果当初关羽没有大意的话,三国的走势会是如何呢?
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头脑里,有个根深蒂固的认识,就是蜀汉之所以由盛转衰,全都拜关羽所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应该是罪魁祸首。
那么真的如此吗?
人们应该知道的是,国力的强弱,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关羽之死或许对蜀汉造成了影响,但绝对不会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那么关羽究竟是如何失掉荆州的?他的死,真的是因为疏忽大意所致吗?虽然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但一直找不到相关的证据。
没想到1996年,在长沙最为繁华的五一广场地段,工人挖出的大量简牍中,1枚只不过20字的竹简,却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
通过这枚竹简,专家们对那段尘封1700多年的历史,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那么,这枚竹简上的20个字,究竟是什么?又透露出了怎样重要的信息?为何专家可以认定,关羽之死,并不是因为他的大意所致?
一、荆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荆州向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虽然从现在来看,南方明显更加富裕,拥有更多的财富,但在古代社会,绝大多数割据时期,北方政权都是采取攻势的一方,而南方政权更多是凭借长江天险防守。
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北方军队想要南下,有两个进攻方向,江淮地区或荆州地区,而江淮地区有更多的大山,为此荆州就成为首选。
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就指出了荆州的重要性,其实包括曹操和孙权都看出了这一点。
站在刘备的立场上,如果拿到荆州的话,就能够实现联吴抗曹、三足鼎立的目标,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还可以挥师北上,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对曹操来说,如果能够在赤壁之战中取胜,顺利拿下荆州,那么顺势就可以对孙吴形成合围之势,用包饺子的战术,一口一口将其吞掉。
孙权则在后来通过与曹操的联合,偷偷撕毁与刘备的盟约,在关羽背后捅刀,拿下荆州,在与刘备的对抗中,成为占有优势的一方。
由此不难看出,三方围绕荆州的博弈相当的激烈,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相当的重要,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除此以外,荆州的富庶与繁盛,更是让群雄眼红不已。
因为从此前的黄巾之乱开始,再到曹操与各路割据势力混战,其主战场都在北方。
长期的混战不休,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曹操在《蒿里行》中,便有“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描述。
荆州就不一样了,在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之前,一直保持着难得的安宁。为躲避战乱,很多中原百姓选择南迁,使得当时的荆州,更是各路诸侯虎视眈眈的肥肉。
虽然诸葛亮和庞统,以及后来的黄忠、马超,这些文臣武将,都受到刘备的倚重,但明显关羽和张飞,才是他的铁杆和心腹,为此荆州最终交给了关羽来打理。
凭借富庶的荆州,关羽不仅抵挡住了曹操南下的脚步,而且还让曹操如梗在喉,却偏偏又奈何不得。
荆州如此重要,难怪刘备会将此地交给关羽坐镇。那么,关羽丢掉荆州,真的是因为大意吗?
二、14万枚竹简重见天日
时光荏苒,来到了公元1996年,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又一次因为长沙五一广场附近的“走马楼简牍”出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总量达到10万枚左右的简牍,之所以重现天日,是因为当地正准备招商引资、大兴土木,建造一座商贸城。
听闻消息后,专家们第一时间赶到,经过仔细甄别,认定这是三国时期的吴简。
这些吴简既有木简、竹简,还有签牌、封检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在这里有必要做个简单的科普。赤壁之战后,荆州七郡被曹、刘、吴三家瓜分,北逃的曹操继续占有南阳、襄阳,而出力最大的孙权,所占的只不过是位处同样位处荆北的南郡一地而已。
换句话说,赤壁之战最大的赢家刘备,此前无立锥之地,此时则坐拥包括长沙在内的荆内四郡。
孙权之所以肯把南郡“借”给刘备,虽有结盟之意,但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刘备帮他在前面挡住曹操的大军。
刘备拿到南郡,则阻住了孙权向益州发展的可能。因此大家应该明白,刘备所借到的,只不过是荆州七郡之一的南郡,并不是整个荆州。
刘备拿下益州后,正准备和曹操争夺汉中,看到孙权派人前来讨要荆州,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只能答应平分荆州的要求,孙权就此拿到了长沙郡。
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长沙就纳入了吴国孙权的版图。
与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经历兴衰不同的是,将近3000年来,长沙无论是城名还是城址,都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基本上都是在旧址上进行扩张。
正因为如此,经常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考古发现。
这是1996年11月17日,考古人员从工地蓄水池挖出的淤泥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块木板,上面竟然有文字!
带字的文物史料,通常意味着有历史研究价值,工地的施工立马停了下来,接下来就是施工队撤离,考古专家团队进场,立即对该区域的文物进行抢救发掘。
因为这些竹简位于当时的吴地,因此被称为吴简,里面大量充斥着孙吴政权治理地方的史料。
通过这些竹简,人们对当时孙吴治下荆州各郡县的赋税、户籍、司法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过引起很多人注意的,却是1枚看上去其貌不扬的竹简。
虽然上面只有区区20个字,却隐约埋藏着当年关羽兵败的真相。那么这枚竹简上究竟写着什么呢?
三、20字竹简上隐藏的秘密
专家学者在对这些竹简进行研究时,1枚20字的竹简,很快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军故吏东阳里增丁一万,建安二十四年秋叛出走。”
这枚竹简上的文书记录得相当直白,说的就是在建安24年秋,东阳增兵的1万人马,竟然发生了集体叛变。
而建安24年,正是公元219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为什么这样说呢?
翻开三国的史册,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在建安23年到建安24年,刘备的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拿下了汉中。
坐镇荆州的关羽,对此备感振奋,当即挥师北上,这便有了史上有名的“威震华夏”。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大惑不解,此时的蜀汉正是烹油烈火、繁华似锦的时候,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关羽,怎么忽然就掉了链子呢?
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曹操和孙权暗中勾连吗?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当时关羽挥师北上,后防确实是空虚的,但这并不是吕蒙白衣渡江后,关羽顷刻间一败涂地的理由。
因为当时失守的,只不过是南郡和公安两地。关羽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选择了及时地战略收缩,带着军队开始回撤。
但关羽没有想到的是,糜芳等人的不战而降,竟然如同瘟疫一般,在荆州各地迅速传染,没几天7郡119邑竟然悉数落入敌手!
由此不难看出,此时关羽镇守荆州虽然已有6年之久,但他在当地的根基并不稳固,否则怎么可能会出现治下各地皆望风而降的局面呢?
从史料中我们发现,建安23年,即公元218年,关羽治下的南阳郡,便因横征暴敛太过严重,而发生了百姓群出暴动的事情。
由此可见,此前关羽治下的荆州,社会矛盾已经相当的尖锐。
从同期出土的走马楼吴简中人们得知,当时荆州城内的百姓,富户只占总户数的5%左右,可见社会贫富差距,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面对这样的局面,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关羽应该采取的是轻徭薄赋的策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站稳脚跟。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当时的关羽雄心勃勃,一心想着为刘备匡扶汉室,终日里忙着枕戈待旦、厉兵秣马。
关羽的扩军备战,无疑加重了荆州当地的社会矛盾,他对当地的统治,其实是不得民心!
四、关羽之死原来并非大意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会知道,刘备本来没有地盘,他是跑到荆州去投靠刘表的。
刘表死后,他的次子刘琮投降了曹操,跟着刘备的是长子刘琦。在赤壁之战后,刘琦当上了荆州牧。
后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刘琦也去世了,这样刘备才接替了他的位置。由此不难看出,刘备其实是个“外来户”。
尽管他当时是受到众人的拥戴,但其实这只能说是相互妥协的产物。刘表手下就有一部分人,对刘备保持着敌对的态度,认为他是蓄谋已久。
刘备带着庞统等人入川后,留下了关羽镇守,然而关羽非但没有缓和与荆州本土势力的关系,反而因为扩军备战,使得双方的关系更加的剑拔弩张。
据史料记载,关羽留守荆州的时候,刘备为他准备了大约5万的军队。这些军队留下来守住荆州,可能还有一战之力,但要变守势为攻势,兵力就明显不足了。
这正是关羽大肆征兵的初衷,因为他要匡扶汉室,麾下的兵力实在不够用。
然而关羽却没有考虑到,当地的民怨沸腾,根本不是征兵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关羽的征兵,激化了当地的社会矛盾。
因为关羽招募的士兵,基本上都是荆州本地人氏,他们朝思暮想的,就是在当地过安安稳稳的日子,这在乱世已是最好的归宿了。
在这些荆州本地人心目中,匡扶汉室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谁当皇帝,他们还是最底层的贫民百姓,怎么可能会背井离乡,跟着关羽去北伐呢?
由此不难看出,为何关羽兵败时,他手下的军队在撤退途中,为何会出现如此规模巨大的非战斗减员。
因为关羽当时在前方并不算是战败,而是后方失守让他无心恋战,按理说他的军队主体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然而在回撤途中,关羽手下的士兵,经常趁着夜色逃跑,可以说是顷刻间土崩瓦解。即便跟在关羽身边的那些士兵,此时也都是斗志全无,败走麦城当然并不奇怪。
因此,这枚20字的竹简,生动的诠释了关羽治下荆州的社会矛盾,一边是他的穷兵黩武,另一边则是老百姓的离心离德。
失去了民心,既失去了根基,更失去了大势,关羽之死,怎么能说是战场上的大意呢?这完全就是历史的必然!
后记:
正是因为看到荆州的社会矛盾相当尖锐,吕蒙才果然地做出白衣渡江的举动。
后来战争形势的发展,也确实不出他的意料之外。
糜芳、傅士仁等人原本就对关羽心怀不满,看到吕蒙派人前来游说,当即就选择了投降。
吕蒙偷袭得手后,汲取了关羽此前的教训,对荆州百姓采取了怀柔的政策,很快便争取到了民心。
荆州各地百姓原本对关羽就颇有怨气,看到吕蒙的军队秋毫无犯,大家当然不愿意再为关羽做无谓的牺牲。
事实上,吕蒙此举非常的高明。关羽麾下的很多荆州士兵,看到家眷竟然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当然就不愿意为关羽卖命,很快四下散去。
众叛亲离的关羽,此时才恍然发现,原来对于荆州,自己从来就只是一个过客。
关羽之死引起了无数人的惋惜,但他的功败垂成,时隔千年之后,依然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