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影评
老百姓目睹游戏中的残忍杀戮,会更加珍惜由统治者赐予的和平假象。可以说《饥饿游戏》的极权统治根基便是建立在由媒体权力所灌输的恐惧和催眠中。
文/magasa
《饥饿游戏3》被分成了上下两集,这是好莱坞现下的流行做法,就像《哈利·波特》第七集一样。发掘一个稳赚不赔的电影系列(franchise)不容易,必须商业上利用到尽,所以片方就会想方设法将影片抻长,恨不得把每一集掰成两半来放。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剧情有灌水嫌疑,比如《饥饿游戏3》的上下两集,故事推进都非常缓慢,过了很久还在原地踏步。上集勉强只有营救皮塔的行动可以视为高潮,但营救本身的动作却没有得到展现,下集的高潮来得太迟,又去得太早,双方在战场上的真正对抗从未被突出展示。
也许这套电影强调的重点是,谁赢得了舆论宣传,谁就有可能获得战争的胜利。作为统治者的国会区及其总统掌握了遍布全国的视频出口,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宣传内容推送到全国人民的眼前。作为反抗者的十三区势力借助黑客技术有时候也能入侵到官方系统中。因此在全面的武装战争打响之前,一场激烈的意识形态争夺已经在媒体上爆发。双方都要申明己方的正义性,说服多数人民相信对方是邪恶的。
有意思的是,在好莱坞的处理下,国会区和十三区的这两种宣传策略恰好对应着两种电影制作的风格。国会区拍的广告就像好莱坞高成本大片,所有镜头都是精心设计的,唐纳德·萨瑟兰饰演的斯诺总统像一名演员,照着准备好的剧本朗读。被他俘虏的皮塔也在药物的作用下,和主持人的循循善诱下,说着言不由衷的台词。这种宣传片起到的效应类似催眠,让民众继续在他们曾经接受过的洗脑谎言中沉睡。
而十三区拍摄的宣传片则像低成本独立电影,一开始他们也想在摄影棚内完成镜头,但发现出镜的凯特尼斯很难找到状态,周围的环境也十分虚假,拍出来的影片效果非常粗糙,没有说服力。于是凯特尼斯自告奋勇进入真实的战斗场景,她前往战地医院慰问伤员,就在这时得到情报的斯诺总统下令对医院实施空袭。
凯特尼斯和飞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但医院还是被炸毁了,所有伤员无一幸免。现场的惨况激怒了凯特尼斯,一直无法进入表演状态的她,在真实的战场上即兴说出了她的战斗宣言,跟随在身边的摄制小组自然全程纪录下来。这种「独立电影」风格的宣传片希望起到唤醒和煽动民众的作用,为之后的武装革命做动员准备。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饥饿游戏》这套系列电影说的都是媒介和宣传在维护极权统治时的重要作用。就在第二集中,菲利普·塞默尔·霍夫曼饰演的游戏设计师对斯诺总统说了一席话,教他怎么利用媒体来操纵民众的情绪,引导他们憎恨煽动革命的人。而整个「饥饿游戏」的设定,就是一场大型的真人秀。游戏的规则允许参赛者在限定的场景内合法屠杀竞争对手,整个过程在电视上现场直播,供观众取乐。
这个游戏引导民众认同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从而为国会区的统治建立合法性。因为定期筛选青少年参加游戏,这不啻于一种死亡邀请,统治者成功地令「国家的未来」生活在恐惧中。老百姓目睹游戏中的残忍杀戮,会更加珍惜由统治者赐予的和平假象。因此,可以说《饥饿游戏》的极权统治根基便是建立在由媒体权力所灌输的恐惧和催眠中。
《V字仇杀队》
好莱坞喜欢拍摄反乌托邦电影,许多经典科幻片像《黑客帝国》《V字仇杀队》《1984》都拥有这类主题。而近年来《饥饿游戏》《移动迷宫》流行,反乌托邦电影越来越低龄化了,这大概和青少年电影的兴旺分不开。《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的走红业已证明,二十岁以下的观众群正日益成为流行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两相结合,便让反乌托邦电影这种严肃灰暗的题材也蒙上了更青春的色彩。因为目标观众理解不了极权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反派也常常被以一种更清晰可见的家长威权来代替。低龄化让严肃电影呈现出一种摆脱不了的幼稚化与游戏化倾向,许多成年观众恐怕一边看着《饥饿游戏》一边在内心狂喊:拜托,政治和战争不是像这样过家家。
点击或输入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美国电影 | 酷儿电影 | 伟大电影 | 半年盘点 | 色情电影 | 影评人 | 体育电影 | 烂片 | 亚洲电影 | 审查 | 金鸡奖 | 台湾新电影 | 抗日电影 | 小众百佳 | 歌神影帝 | 奥斯卡 | 抄袭 | 黑社会 | IMDb | 冰血暴 | 内参片 | 功夫 | 天注定 | 贾樟柯
编辑Olia联系我们irisfilm@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