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鲁迅”,整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围绕鲁迅来安排的,其中有两篇是鲁迅的文章,一篇是选自《故乡》的《少年闰土》;另外一篇则是选自散文诗集《野草》的《好的故事》。
然而这篇《好的故事》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听到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时间、地点、人物,也没有故事情节,因为这个”好的故事”是鲁迅躺在椅子做的一个”美丽优雅有趣”的梦。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好的故事》让老师头疼、学生懵圈
这篇课文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难啃的骨头”。我们来先来看看大家的感受:
老师(江天天joy):上课40分钟,备课两小时,鲁迅的”茴香豆”太难嚼了。
老师(韩菜就是张二二):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新增的课文鲁迅的《好的故事》,好难讲。
老师(你能不能早点睡呀):讲《好的故事》这篇课文讲了三节课!腮帮子都讲酸了!鲁迅的文章简直是噩梦!虽然很喜欢鲁迅,但是也是真不喜欢她的课文儿。
老师(肉肉美美君):除了《少年闰土》,其余鲁迅写的文章真不应该再选编进小学语文教材了,单是一篇《好的故事》就让秀发飘逸的语文老师一夜之间秃了头,语文老师太难了。
老师(Janet201109):鲁迅的《好的故事》,讲真的备课备起我头要秃了。怪自己没怎么读过他的散文集,他的书看少了,现在自己不是特别理解,更何况农村的孩子。
再看下面有家长的感慨,有对课文的不解,还有甚至直接怼上了教材主编温儒敏。
教材主编温儒敏讲《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是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对于《野草》这部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这样说:
《野草》是鲁迅作品中最难读的,为什么那么难懂呢?因为它大量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它的构思是非常奇特的,而且多数的篇章都写一些梦境,而且是恐怖的梦,奇特的梦,其实是一种潜意识,是一种原始思维。《野草》很多东西是没有逻辑性的,你不能够完全用理性去介入,就是因为它是象征的,原始思维的,有些很难理解。凡是现在解读《野草》,说它的主题,它的思想意义如何如何,可能都是一孔之见,不见得是这样。
我们应该怎么来读《野草》呢?温教授又说:
应该是整体感受,去体味,读不太懂没关系,展开你的想象,去琢磨他写的这些意境,这些意向到底可能是什么意思,进入那种氛围。《野草》的阅读它是这样的,它会马上给你一种氛围,一种刺激,你会感到很奇异、梦幻,很冷静,有一种微妙的体验。他表现出来的东西有些是潜意识的,这说不清楚的,是超验的东西。
现在高中新课标提到了要思维训练,除了逻辑思维,它提出来要直接思维,形象思维,那你读《野草》就是培养我们那种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也是一个很好的作品。
额,等等,高中新课标??
我们的《好的故事》是小学的课文好不好。温教授提到《野草》都是高中的事儿,为什么在小学里安插了一篇”野草”?
《好的故事》
说了这么多,那么好的故事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对于没读过这篇文章的同学可能非常好奇了,那么就来看看这篇课文吧!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
关于《好的故事》写作背景,大部分的资料是这样写的: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那么背景仅仅如此吗?”昏沉的夜”只是指的当时的大环境吗?此时的鲁迅又是什么样子的状态呢?
文章的结尾标注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2月24日,实际上根据《鲁迅日记》的记载,《好的故事》应该是写于1925年1月18日。也就是1925年的刚刚开始,那么刚刚过去的1924年发生了什么事儿呢?
1、在1924年由于”女师大事件”,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
2、与二弟周作人决裂后,1924年按照《鲁迅日记》的记载,鲁迅去八道湾的房子拿书和一些用具,刚进门就被周作人和他的妻子羽田信子辱骂殴打,并且打电话叫来了张凤举等人,羽田信子向他们描述鲁迅的所谓罪状,凡是捏造得不合理的地方,都由周作人补足,接着鲁迅把自己的书和器物拿走了。
3、1924年鲁迅和后来的妻子许广平相识,而此时鲁迅已经有一个妻子朱安。
4、1924年,泰戈尔来访中国,鲁迅和泰戈尔的冲突发生在接风宴会当晚,泰戈尔当晚仿佛一个下凡的天神一般,被众多舌灿莲花的文学家们赞美歌颂,好像一个大型追星彩虹屁现场。而鲁迅却和这些人格格不入,眉间紧皱,最后中途离场,留下四个字”一塌糊涂”。
……
……
再看课本的课后练习题后面的阅读链接,我们似乎就可以明白了,明白了确实是”昏沉的夜”、是”怅惘和失望“、是”矛盾”。
1925年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这时正值”五四”退潮时,他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他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
希望
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那么,《好的故事》中作者希望这样美丽的生活是什么呢?
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组合的景色,在鲁迅或者某个年代,或者某个年龄的人们看来是”美的人和美的事”,而让我们现在的小学生们,把这些东西组合起来的画面称为”美丽、优雅、有趣”,真的太为难我们的小学生了。
我绝对相信,很多老师,很多学生,很多家长都希望,把这一篇《好的故事》给换掉,鲁迅有那么多文章,为什么非得安排这么一篇难读懂,难教学的文章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