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介绍?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90%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壮族曾用过一种“土俗字”,1955年创制了拼音字母,但主要还是使用汉文。壮族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壮族人主要从事农业。
壮族的文化艺术丰富悠久。花山崖壁画,长达百余米,高40余米,有1300个人像,已有2000年的历史。铜鼓,历史也在2000年以上,现出土和收藏的共有500面以上。与蜀锦齐名的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著名工艺品。是用五光十色的丝绒为纬,厚色细纱为经,精工织制成的。织工细腻,质地厚重耐用。现在的壮锦远销美国、法国、日本和非洲东南亚各国,为祖国壮族人民赢得了声誉。
壮族神话、故事、歌谣等作品很多,还有传统的歌舞和壮戏。壮族人民古代有凿齿和文身习俗,至今在一些地区的壮族人中依然保留。
壮族是个能歌善唱的民族,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每到三月初三,四乡的歌手们都来到鱼峰山下对歌。形式多以猜谜、盘问为主。壮族爱好武术,且历史悠久。壮族信仰多神、崇拜巨石、老树、高山、蛇、鸟及祖先等。后又信道教。
壮族早在秦朝时就逐渐发展起来。在历史上,壮族曾多次掀起反抗反动统治者的斗争。
歌仙刘三姐据说是唐代壮族的名歌手,现在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
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壮族人民占总数的1/4~1/3左右。
壮族为什么是一单独的民族?
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只有一个主体民族汉族,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另有一些未识别的民族存在。壮族是少数民族。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壮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鸟浒,宋以后的僮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当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在祖国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主要居住着属于百越系统的西瓯和骆越两族群,这两个族群就是壮族的先民。
根据出土文物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铜器,这些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壮族社会无阶级的原始公社进入到奴隶社会。
壮族是谁的后裔?
壮族是西瓯、骆越人的后代。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壮族简介10字?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世界上有多少壮族?
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奇怪,按照中国的民族划分,世界上只有一个壮族,主体就在在中国广西境内,国外主要分布于越南北部。壮族与贵州的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的语言文化基本一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人口比例如下:
1、汉族人口数量为2702万,占总人口的62%,主要居住于南宁,南部沿海及东部地区;
2、壮族人口数量为1520万,占总人口的34%,主要居住于南宁、柳州、崇左、来宾、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8市。
3、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此外还有满、蒙古、白、藏、黎等其他民族成分。在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18%,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全国居第1位,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39%,约1600万左右,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三大支系?
壮族主要有布壮(僮)、布依(布端、布雅依)、布侬、布土等支系。壮族属于大聚居的民族,大都生活在广西桂林一一南宁一一防城港市一线以西至云南东部的文山州。这些地区基本聚居了中国90%的壮族人口。
壮族目前人口在1700万左右,生活的地域广大,自然环境及生产条件不一,汉化的程度不一,经济文化发现状况也有很大差异。壮族语言文化和风俗习俗大同小异。中国语言学者认定壮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一一壮侗语族一一壮傣语支。但国外学者不认同壮语为汉藏语系,认为壮语是属于一个独立的语系,只是长期受汉文化影响而已。壮语以郁江一一右江一线分南壮、北壮两大方言区。方言区属下还有不同的次方言(土语)。
历史上壮族地区被纳入汉族政治文化统治圈的时间长,多使用汉字。唐宋时候民间依照汉字创造本民族文字“方块壮文”,但壮族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也无统一的宗教或强势的经济力量,所以“方块壮文”不统一也不通用,一般只有巫师、民间艺人、歌手等少数人掌握!解放后在政府的帮助下,由当时的苏联专家、壮族学者、汉族语言学者等,共同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壮文,称为“新壮文”。八十年代,为适合信息化的发展,广西壮族学者对壮文完全拉丁化。
壮族有什么习俗?
壮族的习俗有:壮族三音、壮族会鼓、壮族嘹歌、“三月三”歌节、牛魂节、歌圩、歌会、蛙图腾与蚂节、六郎节、陇端节。
壮族三音
壮族吹打乐三音,是流传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片壮垌的福堂、永丰等一带。这种吹打乐在壮垌红喜、白喜的日子或场所选择不同的曲调吹打演奏。
壮族会鼓
壮族会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壮族人民独有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马山县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清代,最初的功能是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因敲起来气势磅礴、热血沸腾,渐渐成了民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一直流传。经过申报,2008年11月10日,马山县壮族会鼓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族嘹歌
壮族嘹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族嘹歌因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是一种流传于以广西百色市平果县为中心的右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古老山歌。它主要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壮族嘹歌蕴含着壮族人民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壮族人民智慧、文化与民俗的结晶。
“三月三”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就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记载。壮族三月三是广西打造的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动力的盛会。每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全区开展1000多项欢庆活动。
牛魂节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
歌圩
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
歌会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的。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题。
蛙图腾与蚂节
同许多民族一样,壮族也曾普遍存在过图腾崇拜。其图腾物像种类很多,如太阳、月亮、星星、雷电、鳄鱼、蛇、犬、牛、虎及榕树、竹、木棉等。蛙类也是其中之一。蛙最早是壮族先民瓯部落的图腾,春秋战国时代,在西瓯人中已占据保护神的地位。直到近现代,一些地方的壮族人对蛙仍然敬若神明,认为它是雷王公子,被作为天使派到人间来的。所以壮族先民铸造的铜鼓鼓面上常有蛙的立体雕塑,东兰、巴马、天峨、凤山等地还保留有祀蛙的“蚂节”。
六郎节
文山州境内壮族的六月节(农历6月初一。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是过农历7月初一)又叫过小年,亦有“六郎节”、“七郎节”的不同称谓。是境内壮族侬支系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三天不做任何农活(和春节一样),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宰牛杀鸡、染五色糯饭,进行祭祀活动,极为热闹、欢快。
陇端节
富宁壮族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