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爵鬻官拼音怎么读怎么写 买爵鬻官是什么意思

求“卖官卖爵”的解释?

【成语】:卖官鬻爵

【读音】:màiguānyùjué

【释义】:鬻,卖;爵,爵位,君主国家封的等级。形容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指当权者出卖官职、爵位以聚敛财富。也作“卖爵鬻官”“鬻官卖爵”“卖官卖爵 ”

【出处】:《宋书·邓琬传》:“琬性鄙闇,贪吝过甚,财货酒食,皆身自量较。至是父子并卖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贩卖。”

【造句】:禁止卖官鬻爵之风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延伸阅读

卖官鬻爵

先来学一个成语:卖官鬻爵–形容掌权者出卖官职、爵位,以聚敛财富。《宋书·邓琬传》:“父子并卖官鬻爵。” 鬻(yù):卖。爵:爵位。也就是说“捐官”这种事情历史悠久,自古就有。

捐官在古代是一种合法行为,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之后到西汉时,则形成制度,以下唐、宋、元、明都有捐纳。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通过这一制度可以把更多的人才吸收到官员队伍中来。

雍正的3个模范总督,李卫和田文镜都是捐纳出身,除了鄂尔泰是祖宗余荫,竟没有一个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

 

捐官的好处

自古以来排序 士-农-工-商,商人的社会地位甚低,如果你不捐官:平头老百姓见了知县大老爷是要下跪的(有了秀才这样得功名就另当别论),由富而贵,做生意发了财的财主尤其喜欢捐官,捐了官可以和官府大老爷平起平坐,而女人们随之升级为N品诰命夫人,真是光宗耀祖。

对于朝廷而言,出卖一顶虚拟的官帽(不就相当于网络年代的皮肤嘛)即可有所进账,自然也乐此不疲了。

官方认可的捐纳,有悖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但是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八股文不在行的仕子们一个救赎的手段啦!你读书实在不行,又想报效国家,起码还有条出路。

秦汉时期,捐官得到的都是爵位,几乎没有实缺的,后来慢慢的也可以任实职了,捐官是异途,但不代表捐官出身的就都是无能之辈,像清朝的李卫,胡林翼,盛宣怀等名臣都是捐官出身,但能力出众,政绩斐然。

 

捐官的价格

秦朝的爵位卖的很贵,“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汉朝就相对便宜了,汉武帝当年为了筹集讨伐匈奴的军费,600石就可以买一个“郎”的虚职,自备车马、制服,到京里听差。

为清廷抗击洪秀全起义功劳颇大的胡林翼,虽然是个进士,但是他的官位却是花了一万银子买来的,身为中兴名臣的他一辈子为这件糗事感到难为情。

晚清的捐官已经达到了明码标价的程度,而且非常贵,一个小小的知县也需要五千两银子,折算成现在人民币的话,大概为400万!一般人还真捐不起。于是有人合伙合资经营,为的是“买官当“—- 清人蒋渊如,找到他的朋友唐文卿等四人一起商议,凑足了钱买了个知县,然后他们就按照事先的约定,出钱多的担任知县,出钱第二多的就做师爷,职位都分配好了,五人狼狈为奸,开始欺压百姓。他们居然每年赚取好几十万两银子,可谓丧心病狂(投资收益不错),最后被举报,全部遭到清算。

捐官的手续

首先你还要向当地的县衙上交自己的书面证明,包括自己的体貌特征、家庭情况等,再缴纳“明码标价”的金额来进行官位的选择,最后领到一张证明。

这张证明虽然表示你有这样的官衔,但是你还需要去京城去“结印“,绑定关系,再次认证。这种”上兑“一两年,一张能证明你是几品官员的”部照“还是下不来。因为吏部的”书办“花样百出,百般刁难,除非你”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当时浙江的一名奇士钱江便提出一个奇招—建议国库空虚的清廷填发大量空白“部照”,对于想捐官的人,一手交钱,一手发照,现款交易,没有繁文缛节的吏部手续,没有小鬼难缠的书办,富甲天下的两淮盐商自然趋之若鹜,朝廷也就日进斗金。还有些富商觉得不过瘾,花大把银子报效军需,捐了个二品,终于戴上了红顶子!

捐官的部照(红头文件)

多数人去捐官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官绅的身份,捐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场朝廷与士人之间的游戏罢了。文可以捐制三品道员,武可以捐至总兵。清廷还出台了一项“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让他们不至于血本无归,对于那些铨选遥遥无期者,可注销捐纳,朝廷也将根据不同的情况返还一定的“违约金”作为补偿。不过现实情况中,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并不大,很多人愿意顶着一个空衔以此来炫耀身份。

嘉庆晚年国库空虚,捐生人数达到了22万……而当时全国只有1300个县,竟有20多万候补在虎视眈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