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
虽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但是布鲁纳还是认为知识是有固定结构的(教学的结构原则),你也可以理解为知识是客观的。奥苏贝尔的观点就更加明确,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知识是有意义的,需要学生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意义。
但是建构主义的观点却更加旗帜鲜明。该理论质疑布鲁纳等认知主义关于知识是客观的这一观点。
举个例子,地心说曾在古代被视作真理(客观的知识),这一学说也是被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如果我们承认知识是有结构,是客观的,那么我们就把这些客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后来被开普勒和伽利略证明是正确的。但是太阳就真的是宇宙的中心吗?随着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之前被认为是真理的科学体系却又站不住脚了。
所以,建构主义除了质疑认知主义关于知识是客观的之外,也质疑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正因为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所认为的是客观真理的知识有可能是错的,那为什么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意义的(但可能是错误的)知识?还不如让学生主动探索他们觉得有意义的知识(即使探索出来的是错的)。
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核心的一个概念就是“图式”。也就是说,一个个体是如何理解,以什么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这比别人告诉他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更重要)
关于皮亚杰的图式的概念,想要进一步理解的,可以阅读下面的文章《如何理解皮亚杰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
每个人的图式是不是不一样呢?答案是肯定的。维果茨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小到家庭文化、大到社会文化,学生对他们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理解,是有区别的。说到这里,你大概能理解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了吧。如果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去解释,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是刚刚好头脑中有能同化老师所讲的内容的认知结构。如果教师不采用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那么教师就不可能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就更不可能“完全消化”教师所讲解的知识了。
所以,我们以后避免用“聪明”和“笨”,去解释学生的成绩好和差了。
建构主义眼中,学生应该怎么学,教师应该怎么教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建构主义对于知识的看法,它们认为知识不是客观,不是确定性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其次,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经验是不同的,而且相信学生在上学之前(比如上小学)就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了(学生观)。
如果你理解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你就能明白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了。
首先是教学观,既然知识是变化的,那么还需要老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吗?就不需要了。还是举日心说的例子,如果是填鸭式教学或者认知主义的教学,可能一节课会上得比较枯燥,因为老师已经百分百确信日心说是对的(哪怕你用启发式教学,最终都是引导学生往日心说的方向上思考的)。
但是建构主义的教学却不行。因为他们会对“宇宙的中心到底是不是太阳”存疑。但是,老师又不得不带着学生进行探索啊。所以上课的方式可能就是提供一些前人研究的资料,带着去天文馆,或者有条件的直接配备天文望远镜(也就是老师会提供一些情景,让学生去探索——情景式教学)。
学生探索所得出的结论,教师有资格进行正确与否的评价吗?当然没有,知识都是变化的,老师怎么知道学生说的到底对不对。可是机智的老师可以转向其他同学,然后说一句“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经典台词:“大家是怎么看的呢?”这个时候,大家就会发表意见,相互分享自己的观点。(一种合作式的教学观)
所以,建构主义的教学强调要提供一些情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在其中组织、引导,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自己建构对知识的意义,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其次,是学习观。教学观说完了,学习观就更好理解了。学生是如何学的?既然教学是要创设情景,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是在一定情景下发生的,具有情景性;既然教学要强调合作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不是“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而是与其他人进行交互式学习,强调社会互动性(学生经验不相同,但是每个学生的经验是丰富的,社会互动,合作学习就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建构的。
所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三个方面:情景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性。一味呆在家里(学校里)读书,而不去接触外面精彩的世界,不与小伙伴辩论分享,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等大学毕业后,如果学到的知识都被淘汰了,又凭什么立足社会呢?如果布鲁纳被动接受了桑代克、华生的行为主义,估计也就当个行为主义的教研员或者导师,当其他理论兴起的时候,谁会承认行为主义的教研和教学地位呢?又怎么会有布鲁纳自创的认知主义的观点去引领时代潮流呢?
当然,建构主义也有弊端。因为不是所有知识都是动态变化的。比如1+1在数学的范畴里,永远等于2。如果你能找到一个永恒真理的学科,让孩子致力于此,可以忽略建构主义。但是世界正在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发展。未来你的孩子将在哪个领域,从事哪个工作,根本就不是你能够给他们安排好的。
除非像教师、公务员等永远需要有人来从事,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完全取代的行业。但即使成为一名教师,你觉得20年后对教师的要求,和现在对教师的要求,会是一样的吗?
上一篇:皮亚杰的泛灵论
推荐阅读:如何理解皮亚杰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