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首精神是什么?
渠首精神是南水北调工程中出现的精神象征。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敢于吃苦、团结拼搏、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渠首精神。
延伸阅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取水口,相当于开闸放水的水龙头、总开关,因其磅礴壮丽、气势恢宏被誉为“天下第一渠首”,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阳镇丹阳村。2007年前,这里又称九重镇陶岔村,故至今仍被很多人叫作陶岔渠首。
一、渠首的由来和现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分为新老渠首工程两期建设,共同铸就了一渠南水送北方。
老渠首又称引丹渠首和老渠首大坝,是以“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于1969年1月26日动工,1974年8月16日建成通水,距新渠首南侧80米,工程投资1.8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5300万元,邓县(现邓州市)主要受益投资1.3亿元。它的建设为中线一期工程的通水北送奠定了坚实基础,鉴于老渠首已运行30多年,各项设施陈旧、老化,且重建较直接加高增加投资不大,为中线工程百年大计考虑,老渠首于新渠首建设运行前被爆破拆除。
老渠首工程大坝
新渠首又叫中线渠首和新渠首大坝,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关键性工程,于2009年12月28日动工,2013年8月29日完成,总投资8.6亿元。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至2021年11月底,新渠首已累计完成送水439.09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7900万人。新渠首工程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运,有力地服务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效益发挥。新渠首大坝主要由重力坝、引水闸、电站、引渠四部分构成。重力坝:渠首大坝就是重力坝,也就是依靠坝体自重来维持稳定的大坝,坝顶高程与丹江口大坝的高程一致176.6米,轴线长265米,坝顶宽31米。引水闸:引水闸分3孔,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按每秒1米的流速,3天可达郑州,15天就送到北京。如果加大流量420立方米/秒,12分钟可注满郑州的如意湖,50分钟能够注满北京团城湖。电站:大坝西侧的下面位置安装有两台2.5万千瓦机组,年均发电量2.8亿度,主要服务了淅川县。引渠:渠首闸的上游是引渠,全长4.4公里,开口宽度150-500米,渠深12-47米,渠底宽30-35米,引渠之上连接的就是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
渠首闸的下游是输水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一路经过河南、河北12个大中城市,最终到达北京和支线天津。渠道沿线分别是河南的南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郑州市、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石家庄市、保定市,在保定支线流入天津,主干道到达北京。这个1432公里包括到北京的输水干渠总长1277公里,以及天津输水支线长155公里。正因为此,中线工程的通水时间定为2014年12月22日下午“两点32分”,即“14点32分”。总干渠在河南段731公里,南阳段185公里,淅川段14.435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许多泵站逐级提水北送的东线工程不一样,中线调水主要是靠自流到达北京。因为渠首底板海拔140米,北京团城湖海抜45米,中线工程就利用这95米的落差,当然还有其他辅助工程的作用共同造就了这一人类调水历史的奇迹。
二、新渠首工地的感动与遐想
6年之久与3年有余,8万劳力与800名施工人员。
新渠首的三年建设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转瞬,但它却成就了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新渠首枢纽工程的巍峨耸立。
2010年11月,新渠首工程建设进入中间阶段,施工场地全面铺开。11月1日9:00,笔者陪同几位记者来到工地采风。中国水利水电11工程公司第五分局的500多名员工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着。工地上,一座高56米的施工塔吊巍然耸立,粗壮的钢铁巨臂,在渠首工地上勾画着北上送水的蓝图。站在施工作业面顶部往下看,施工人员就像正在山坳里忙碌的小蜜蜂。
“看,载重卡车、大型塔吊、推土机、钻孔机……利用这些机械,短短10个月,我们就开挖土方30多万立方米,完成了一期工程。在这里,即使最忙的时候,施工人员最高也才达到800人。”时任施工项目总工程师王秀明介绍。
机械化施工——新渠首建设如火如荼
而谈起工程开工之初的艰难,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王铁山却流下了眼泪。
2010年1月8日,王铁山带着干部、员工移师陶岔渠首。3月22日,陶岔渠首枢纽主体工程开工。而施工的地点距离老渠首仅仅80米远。80米是一个什么概念?王秀明说,盐城市河海工程建设监理中心监理总工程师奚建猛最清楚。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施工距离,尤其是渠首大坝施工,基坑需要下挖二三十米,需要在建基面上浇筑混凝土。80米的距离,谁能保证老渠首的基础安全不受施工爆破的影响?谁能保证下游正常运行的老交通桥不被震动?建设之初的基坑还没有开挖,建设者们就先给自已捆上了一副脚镣。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施工,无疑是一个挑战!新渠首大坝左岸同时有一个地方上的提灌站工程,也布置进入了狭小的施工场地中,几乎与渠首大坝建设施工同步。交叉施工使左岸道路受到严重影响,进出的运料车基本上不能通行。施工期间,在新的交通桥没有建成之前,两岸的交通仍由下游不到30米的老交通桥承担。因此,新渠首大坝的一切施工只能蜗居在一个百米见方的场地里,所有的材料运输都需有章有节、报计划进行。倘若一辆车坏在半道上,很可能造成几个小时的拥堵。这是对施工组织管理能力的最大考验!
根据爆破原理,岩石越硬,爆破施工的速度就越快。但渠首地地质不好,熔岩有夹泥,钻机打眼常常卡钻。王铁山说:“这种方法行不通,他们就采用小剂量爆破,固体解剖,先用挖掘机开挖大石块,再用破碎锤震碎后拉出去,施工进度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时间节点定死了,工期只能往前赶,施工因此日夜兼程,忙坏了领导,累坏了我的兄弟姐妹……”
越过高山是平川。“新渠首施工场地铺开后,用上了现代化的设施,施工速度快、效率高,哪用得了多少人。”施工“娘子军”董文改自豪地介绍着。她是来自平顶山的浇灌机操作手,39岁的她,操作技术丝毫不低于大老爷们。
现代通信技术,给施工人员带来了远方的亲情。来自三门峡卢氏的王立乐,当年52岁,作为工地上年龄最大的工人,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通过手机和远在广东打工的儿子联系。在远离家乡的工地,父子俩不必担心对方的身心健康状况和距离疏远的亲情。
借助现代化机械作业,人类改天换地的速度前所未有。据相关资料显示,陶岔新渠首枢纽工程于2009年开工,仅3年有余的时间就竣工了。
而41年前开工建设的引丹老渠首枢纽工程,则耗费了南阳“不穿军装的军人”——七县8万基层民兵(按军队编制的农民)六年的时间。尤其是当年的邓县(现邓州市),35万基干民兵中有20万先后到陶岔“战天斗地”。
今昔对比,不仅让世人赞叹不已!
老渠首建没人海战术艰难异常
三、渠首精神与时俱进的丰富内涵
历史传承与当世光大,渠首精神既是南阳的,也是河南的,更是国家的。
41年前,渠首人民在那个温饱尚未解决、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机械设备又非常简陋的特殊年代,身居茅庵,脚踏三山,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不靠天,不靠地,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硬是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条扁担、两个箩筐,付出六年精力修建老渠首,挖出的土石方6700万立方米,这6700万立方米土石方若堆砌成宽、高各1米的墙体,可绕地球赤道一周半。用断钢丝绳700多吨,把这些钢丝绳连接起来,其长度将近800公里。为了南水北调,广大干部和无数建设者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甚至不惜生命。他们怀着让毛主席喝上丹江水的深厚感情,怀着把家乡建成鱼米之乡的美好愿望来到渠首工地。高喊着:“丹江不北流,誓死不回头!”“首都人民喝上丹江水,再苦再累也心甜!”工地上的“四好”连队如雨后春笋,“五好”民工像烂漫山花,老年人焕发了青春,青年人茁壮生长,“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英雄人物大批涌现:有被称为杨水才式的好干部傅忠信;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钢铁汉子”韩学义;有祖孙三代齐上阵,弟弟牺牲哥哥上的李显勇、李显堂兄弟;有为技术改造而致残依然坚守工地的好青年胡存有;有因施工而成为独臂人的战斗英雄秦永顺;有被称为“铁姑娘”的陈秀芳;有特别能战斗的秋树李民工连……在老渠首建设工地上,南阳先后有2880人负伤致残,153人牺牲。其中邓县(现邓州市)有2280人受伤致残,141名民工牺牲。牺牲的民工中,年龄最大的61岁,年龄最少的只有17岁。这些数字和英雄们的背后,孕育和产生的就是伟大的渠首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拚搏、务实创新。老渠首工程建设期间,美国、巴西、日本、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科学家、教授先后到工地上考察。当时“周游列国”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惊叹:“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引水工程,竟然没有一块碑文!”
41年间,伟大的渠首精神一直在1000多万南阳人心中升腾、传承,虽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大家心中依然魂牵梦绕着南水北调这一宏图伟业。像春天小麦的分蘖,由渠首精神衍生出感人心魄的调水情、移民情、环保情、奉献情……南阳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热心环保、植绿护绿诸方面的典型。邓州市白牛乡的秦永顺,淅川县九重镇的张荣勤,前者为当年在老渠首建设中失去了一只胳膊,后者在老渠首建设中丢掉了左手指头。但两位英雄始终对渠首感情炙热。秦永顺尤为执着,自1971年8月胳膊被钢丝绳挂断至今,他用当年建设渠首时的热情,继续守卫着这渠来之不易的碧水。几十年的坚持,对他来说,更是一种精神的守护。
41年后的今天,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渠首在南阳的开工建设,伟大的渠首精神又为世纪工程增添了崭新的时代内涵。 新渠首建设不仅有着工程建设本身任务,而且还有着复杂繁重的征迁安置等工作。新渠首工程等征迁安置工作涉及淅川县九重镇17个村,6家企事业单位和8条广电线路等专业设施复建,期间共先后五次征用土地。其中,永久征地4885.3亩,临时用地10560.1亩。清理零星树木55599棵,迁移坟墓5875座。搬迁居民114户1113人,拆迁房屋5.03万平方米。九重地处山区丘岭地带,征地采用投影计算面积与实际丈量面积悬殊较大,仅永久用地一项就与实际丈量面积少了500余亩,群众难以接受。同时,境内有高速公路征地每亩补偿2.5万元、输水干渠征地每亩补偿2.4万元、渠首建设征地每亩补偿2.19万元,三项工程同时进行,补偿标准不一,征迁工作实乃雪上加霜。另外,九重镇还担负着5000多库区移民镇内安置和7个移民安置点建设、高速公路拆迁等多项任务,问题叠加,困难重重。但是,渠首人民以国家利益为重,牺牲小我,克难攻坚,团结奋进,勇于担当,硬是拼着自已的力量和奉献,在每次征迁征程中均超前平稳完成了任务,被河南省时任副省长刘满仓称为“渠首速度”,也得到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和河南省政府的表彰与奖励。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实施,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到176.6米,南阳淹没面积506平方公里,淹没房屋244.5万平方米,耕地13.2万亩,再次移民16.6万人,造成直接损失近百亿元人民币。但为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广大移民干部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移民搬迁目标,视移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如期实现了移民和谐、顺利、平安搬迁,向组织、向历史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创造了河南经验,南阳出彩,淅川模式。受到国家领导和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
中线工程淅川县移民分布图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水质达标是南水北调的底线。为了让沿线人民喝上甘甜、健康的丹江水,作为渠首地、库区核心水源区的南阳市,关停规模以上企业1100多家,取缔库区网箱5万多箱,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1500家,依法拆除“三无”船舶3500多艘,对全市1500多个建制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建成治污设施300多台(套),在汇水区建成29个乡(镇)垃圾处理厂和2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由第三方首创集团规范化运营管理。淅川县更是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自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以来,全县关闭工业企业350多家,造成直接损失42亿元,占该县工业企业总资产的一半,仅此一项淅川县财政收入每年锐减30%。拆解养魚网箱5万多箱,涉及渔民8000多户2.8万人,仅此造成淅川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与此同时,根据《环保法》及省市要求,淅川禁养区600多家畜禽养殖场(厂)全部关停,固定资产损失达3.6亿元。全县坚决向污水和垃圾宣战,严禁在库区周边使用农田化肥和农药,推广使用有机肥并控制使用量,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一体化等工程。淅川还组建了5支共2000多人的水上清漂队和岸上护水队,对库周区域进行全天候保洁。还有8000多人的保水质护运行巡查队伍,对保护区逐级开展常态化巡查,每天下水大小清漂船只15艘,仅此一项,全县财政每年额外支出约1亿元。同时,该县重点、持续培育软籽石榴、大樱桃、杏李、薄壳核桃、花生、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城镇、生态林业、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淅川县被授予河南省首批“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渠首精神是南水北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党员干部、建设者和移民群众用行动铸造了渠首精神和南水北调精神。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又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100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100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共命运的历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源头活水。奋斗百年路,开启新征程。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保持蓬勃朝气,弘扬渠首精神和南水北调精神,忠诚担当、无私奉献,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