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里种地去
郑晓慧的第298篇原创文章1前段时间在桃源仙界上课的时候,人大哲学院的焦国成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他的老师,也是他妻子的一个同姓的爷爷。
他高中时成绩非常好,直接考进了保定军校。
很多人对保定军校不熟悉,因为它早在1923年就停办了。
但当年,它可是中国第一所正规陆军学校,比黄埔军校还早,是那个年代的名校。非常难考,大学毕业之后直接是军官(连长)。
他是家中独子,大学快毕业的时候,突然后悔了:
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我是独子,万一打仗死了,家里怎么办?
于是,快毕业的时候退学了。
退学之后,就去了一个剧团当了编剧。非常快手,一个月能写一个剧本。
后来有个老先生对他说:
你别这么写,你花三年时间写一个剧本,能写好已经很好了。
他想:
这剧团的工作,就是天天和老先生们在一起,生活死气沉沉,不能当成长久的事业。
于是辞职了。
之后他又去了一个眼科医院工作。那时候要先当护士,再当医生。
就在他护士快干完的时候,他想: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来眼科医院看病的人眼睛都不好,看了难受,这事不能干。
于是,又去了一个更大的剧团。他很聪明,在剧团里学会了吹笛子、唢呐、萧、拉二胡,加上能写会画,很快变成了剧团的主力。
但是他想:
剧团里的人都是搞文艺的,比较乱,环境不好,不能干。
辞职之后,回当地当了一个小学老师,还是公办,有编制的那种。
干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当老师没出息,又不干了,于是回到村里去种地。
回去之后,他种过中草药、种过苹果、葡萄,养过金鱼,做什么都能很快上手。
但他80多岁时,还在地里种地,直到去世,家里还穷得叮当响。
老师很感慨:
这个爷爷太有才了,字写得非常漂亮;文化大革命期间画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得像印刷的一样;80多岁时,还能画出精美的观音菩萨。
一个这么聪明的人,却一事无成。
听完焦老师讲这个故事,曾以斜杠青年自诩的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论才华,我比这位老爷爷差很远,却和他一样花了很多年在各个行业里跳,是梁静茹给的勇气么?
我们总以为一生很长,事实上,它比你想象中短太多了。
《道德经》里说:
不失其所者久。
意思是说:
不失去自己的根基才能够长久。
那么问题来了(有根基的可以不用往下看了):
到底应该选什么作为自己的根基?
2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图片。
?
虽然是个段子,却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妈妈们不但阻碍了孩子们的进步,同时也荒废了自己的一生。
一个孩子,最大的悲哀是:
有无数个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却没有人问你喜欢做什么。
一个成人,最大的悲哀是:
当你有了自己选择的权利,却早已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聊天,说起她现在很迷茫:
换了好几个项目,也都能赚到钱,但走着走着,却感觉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但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
我这样告诉她:
以结果为导向,来倒推过程。
怎么理解呢?我们用健康来举例。
假设明天你的生命就即将结束,你希望那一刻你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的?
是自然而然的在睡梦中无疾而终?
还是卧床数年后,在ICU度过自己的最后时刻?
从医19年,这两种情形我都见过许多,我希望自己是前者。
所以我从现在开始健康作息,每天锻炼身体,吃健康的食物,喝好水。
我们再用事业来举例:
假设明天你的生命即将结束,你回顾自己的一生,什么最能让你满足?
是花了大半生时间权倾天下、富甲一方,然后再rang 余生活在追忆里?
还是一生的时间都花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上,也许没有什么名利,却知足而快乐?
我希望是后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的每一个选择,首要的考虑条件,都是自己喜不喜欢,和最终想要的状态是否符合。
这个“结果”,你的眼光越放得长远,越不容易浪费时间。
如果你相信轮回,甚至可以把生生世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你最终想达到一个什么状态?此生你做些什么,能够更接近你的长期目标?
有时候,行动力太强也未必是好事。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可以先停下思考一下:
你做这件事,最终的目的是什么,然后“以结果为导向,来倒推过程”,这才是效率最高的人生。
3在这个方面,蔡志忠做了特别好的榜样。
他36岁,去日本画漫画的时候,当时日本伟大的漫画家有手冢治虫、千叶彻弥等。
播放
他一个台湾人在日本,日语比不过人家,画故事也比不过人家。那么,就把问题倒过来思考,即“以结果为导向,来倒推过程”:
蔡志忠要做什么作品,才会全世界的出版社排队来抢?
这样一来,事情就简单了。
他的日文和画故事漫画的能力虽然比不上日本的故事漫画家,但哲学漫画一定没人能赢过他。
于是他开始画诸子百家,第一本画的是“庄子”。
打稿打了八十几张就去找日本出版漫画最厉害的讲谈社去谈,然后一战成名。
经过协商,蔡志忠所有的漫画都在讲谈社出版,最终销量接近27万本。
当然,像蔡志忠这样从小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不多。
也许你会问:
如果我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办?
答案也很简单:
排除法
把自己不喜欢的一项一项排除掉,你想要的就会慢慢浮现出来。
这样即使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你至少可以选一样比较喜欢的,扎根下去,变成你的“根基”。
当然,试错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像文章开头那个老爷爷一样,一生都在试错,结果荒废了时光。
把这两条结合起来用,效果会更好。
1.确定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以结果为导向,倒推过程。
2.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用排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