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府和巡抚的区别(巡府和巡抚的区别是什么)

巡府和巡抚的区别?

巡按的全称是巡按御史,又称按台。巡按御史品级虽低(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

巡按与巡府区别

1、职则大小不同

巡按是监察的官员,是监督百官的一种官职。

巡府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2、平阶不同

巡按为正七品官的京官,平阶低下。

巡府是正二品的地方官,在地方的权力很大。

3、选拔制度不同

巡按是由督察院挑选之后,在让皇帝来定夺,有的不用参加科举考试了。

巡府是通过科举考试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升官的,一般而言更难。

九品芝麻官八府巡抚有多大?

八府巡抚,正式应该叫做“八府巡按”,所谓八府,也并没有正式且固定说法。

八府巡按起于明代,只有明清两代才有,本质上只是最低级别的御史,主要职责是考察吏治和诉讼,防止官僚压迫太厉害,安抚百姓不要起义造反、“顺便”充当一下耳目的角色,搜集官民和地方形势的情况资料(话说明清两代对特务这方面尤其重视和擅长)。

因为职位设定的初衷很随意(明代宣德、正统年间,流民问题严重,影响税收和稳定,朝廷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立的),所以级别并不高,在明代只是正七品,到了清朝大部分时间是从五品(倒是巡抚的职责定位逐渐制度化和地方化,不过,这是另外的、延伸出的历史演变了)

电影里用八府巡抚的原因解析

电影里,包龙星的八府巡抚的职责设定和任务倒是不差,不过,真正的原因是在民间。

民间戏曲里,八府巡抚的角色多被百姓视为朝廷委派、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是一种正义永远取得最终胜利的美好希望和期盼。

出任巡抚什么意思?

出任巡抚的意思是让你到地方去上任。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受文学作品及影视剧的影响,大多数人似乎认为“巡抚”这一官职是明清时代的产物。其实不然,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巡抚”之名,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太武帝拓跋焘率名将来大千北伐,大败柔然之后,太武帝以来大千勇猛、多有战功且熟悉北境险要,遂诏其“巡抚六镇,以防寇虏”。此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五月,宣武帝“以北镇大饥,遣兼侍中杨播巡抚赈恤”。

在南北朝时期,巡抚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军事与民事这两项职能。此后依此例,时有派遣巡抚出巡边镇及赈灾抚民的情况。唐代始设巡抚使,并且作为使职官正式存在。武则天时期,狄仁杰以冬官侍郎,任江南巡抚使。然而遍寻诸史,在唐代仅见三人担任过巡抚使,出现的频率很低。到了宋代,巡抚使制度日趋发展,为明清时期巡抚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巡抚为什么叫中丞大人?

巡抚,掌管一省军政,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巡抚本为行政设治,为了掌管刑事、财政、军政,一般都带有加衔:比如由侍郎授者,定为兼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带有御史中丞衔,所以成为中丞;由学士、副都御史及卿员、布政使等官升授者,俱加右副都御史衔;由左佥都御史或四品京卿、按察使等官升授者,俱加右佥都御史衔。

布政使和巡抚的区别?

明清各有不同:

清代的一省行政长官为巡抚,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略如近代的副省长和民政厅长.布政使给巡抚的公文用“详”,巡抚行文用“札饬”,即纯属上下级的关系.

在明代,布政使却是一省的行政长官,故也称为方伯或藩台,都是一方之长的意思.至于巡抚,在明代初期,类似近代的中央特派员,只能算是一种差使,所以也称为“钦差大臣”.编制属于都察院,不在地方,其本职为都御史或佥都御史,正规的称谓应是“以都御史某某巡抚浙江“,和清代作为固定的疆吏职称的”浙江巡抚“不同

巡抚和部堂的区别?

部堂是总督的别称,最主要区别管辖范围不一样,部堂明显高于巡抚。

总督的别称还有有制台、制宪、制军、大帅。总督一般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是正二品;如果兼兵部尚书衔,则为从一品,当然曾国藩以大学士兼直隶总督那是正一品。

巡抚的别称有抚台、抚军、抚院、部院、中丞。巡抚一般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衔,为从二品。如果加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

因此总督级别高于巡抚,但巡抚并不归总督管辖,二者均是封疆大吏。

知府和巡抚的区别?

1、级别不一样。巡抚最大,其次知府。

2、设立时间不一样。巡抚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知府正式出现在北宋。

3、数量不同。

巡抚官员的数量,跟设立的省份数量有关。清朝一共有二十二个省份,如果遇到总督兼职巡抚,巡抚数量会更少些。

知府数量稍多一些,《光绪会典》记载,当时有188个知府。

巡抚,官名,别称抚军、抚台,明清官制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巡抚”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明代洪武也出现了“巡抚”之名,并萌芽于永乐年间,初创于宣德、正统时期,逐步发展于景泰至正德时期,到嘉靖年间基本确立。清沿明制,并对辖区进行了调整。明代巡抚拥有一省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权力,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代巡抚掌本省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巡抚任用多为大臣会推后,再由天子任命。

知府,官名,别称太守、府尊等,明代官制正四品,清代官制从四品。唐代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代时称“知某府事”;元朝废府设路,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明代正式把官职名改为知府;清代沿袭明制,官职变化不大;辛亥革命后,撤销府一级行政区,知府遂废。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可通过荐举、外放、论俸截取或推升等方式选任;可升迁为道员、盐运使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