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的作品
1月5日下午,著名俄语学者、契诃夫研究专家朱逸森携译作《契诃夫书信集》做客光的空间·新华书店,并与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冯涛、该书责任编辑刘晨展开一场关于契诃夫和俄国文学的对谈。年届耄耋的朱逸森老师为这次活动做了精心准备,他的发言让冒雨前来参与本次活动的读者们都感到受益匪浅。
左:刘晨,中:朱逸森,右:冯涛
翻译《契诃夫书信集》的经历
《契诃夫书信集》责编刘晨作为本次活动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朱逸森老师。作为一名契诃夫研究专家,朱老师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文学研究,撰写并出版多本契诃夫研究专著,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俄语译者,翻译了多部契诃夫作品。那么,契诃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位怎么样的作家?而朱老师究竟又是如何与契诃夫结缘的?在接下来的分享中,他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
首先,朱逸森老师向大家讲述他与《契诃夫书信集》一书的缘分。他表示,《契诃夫书信集》一书曾于1988年出版过,书名是《契诃夫文学书简》。当时,研究俄国文学的前辈程代熙要编选一套外国作家文学书简丛书,就这样把契诃夫的选题交由仍在教书、还未正式踏入文学研究工作的朱老师翻译。那时,由著名文学翻译家汝龙先生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契诃夫论文学》同样也是书信选,区别在于,这本书的译者和编者把书信中与文学相关的内容挑选出来,编辑成语录的形式,而非把整篇书信完整翻译出来。
冯涛老师发现《契诃夫文学书简》一书后,认为这本书很有意思,就主动联系朱逸森老师。据朱老师说,他把曾经的译稿重新加工润色后,就交给上海译文出版社。而《契诃夫书信集》正式出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实现加印。
契诃夫作品在中国
接着,朱老师和我们讲述了中国读者是如何认识契诃夫的。鲁迅先生曾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中写,“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从俄国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从现在看来,这是谁都明白,不足道的,但在那时,却是一个大发见,正不亚于古人发见了火,可以照暗夜、煮东西。
契诃夫恰恰是俄国古代文学一个杰出的代表,他专长中短篇小说和戏剧。1958年,朱逸森老师正在研究一个课题,叫“契诃夫在中国”,他在北京图书馆查询资料,翻找五四运动前后的杂志发现,契诃夫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国文学杂志上是1907年,刊载的作品是《黑衣僧》。两年后,鲁迅和周作人一起合译一本域外小说集,其中选译了两篇契诃夫的小说,一篇是《在流放中》,另一篇是《在庄园里》。
其后,《新青年》杂志刊登了契诃夫的一部短篇小说,由汝龙先生翻译,题为《宝贝儿》,讲的是一位妇女奥莲卡一生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经历;同时,刊载在《新青年》杂志上的还有托尔斯泰和李大钊对于奥莲卡这一形象的理解和阐释。当时,恰逢中国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契诃夫笔下的奥莲卡这一女性形象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之一。当时,朱逸森老师在看完这几篇文章后,他曾写道,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比较详细地介绍远在百年前,刊载在《新青年》杂志上的这一组文章,是因为它们好像历史的见证人,具体而又生动地告诉我们,早在20世纪初,契诃夫就生活在我们中国人民之中,而他的作品也早就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之中。
为何对契诃夫情有独钟?
接下来,冯涛老师向读者们介绍道:朱逸森老师是学徒出身,考上了无锡当时的一所专科学院,之后又报考由国家公费留学的莫斯科大学,在莫斯科学习了五年半,回国后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研究了一辈子契诃夫。冯涛老师非常好奇,俄国文学大师灿若星辰,朱老师为何对契诃夫如此着迷、情有独钟?
朱逸森老师说:“解放后,当时俄国的红军歌舞团来到上海文化广场表演,他们唱歌唱得非常好听,非常喜欢。我也非常喜欢外语,所以就想学习俄语。”朱老师以此为契机,走上了俄语学习之路。经过不断努力,朱老师前往莫斯科大学留学,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时任莫斯科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系主任询问朱老师选择契诃夫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那时,朱老师仅阅读过契诃夫创作的《胖子和瘦子》《变色龙》这两部作品,他非常喜欢这两部作品,因此产生了研究契诃夫的想法。由此,朱老师开始正式研究契诃夫其人、其作品。
冯涛老师补充道,契诃夫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其实是写幽默文学的作家,很多作品是游戏笔墨。为什么契诃夫创作这一类型的作品呢?朱逸森老师说,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19世纪80年代,当时恰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遭刺杀,俄国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在如此社会背景之下,出现大量幽默杂志,契诃夫由此踏入文坛。
契诃夫到底如何成为一位文学大师?
冯涛老师说,契诃夫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却登上了文学大师的地位,成为一位真正的小说巨匠,靠的就是他的中短篇。他引用海明威对契诃夫的评价:“人们对我说,卡特琳?曼斯菲尔德写了一些好的短篇小说,甚至是一些优秀的短篇小说,但是在读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之后看她的作品,就像听了一个聪明、博学的医生讲的故事之后,再听一位别脚的老太太故作天真地扮演少女竭力编造出来的故事一样。”而被誉为“英国的契诃夫”的卡特琳?曼斯菲尔德本人对契诃夫也敬佩得五体投地,她在写给丈夫的一封信中说:“我愿意用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换取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
契诃夫的另一个伟大成就是他的戏剧创作。西方的戏剧传统渊远流长,从古希腊悲剧开始,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莎士比亚时代、法国古典主义,一直到19世纪、近现代,出现许许多多剧作大师,并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契诃夫的戏剧创作可以说是重新界定了戏剧这个体裁。人们常说戏剧化,或者一个人、一本书有戏剧性,说明矛盾非常集中、突出和鲜明,甚至非常夸张。但是,契诃夫的作品却是突出、夸张的反义词,非常生活化,和他的短篇小说一样。
最后,朱逸森老师补充道,短篇小说的精髓就在于“短”,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能够吸引那么多读者也在于此,他曾说:简练是天才的简练。这就犹如雕塑家用一块石头雕刻一张人脸,不是人脸的地方全部用刀刻掉,剩下的就是一张人脸。
读者:请问收录于《契诃夫书信集》一书中的内容是如何选择的?
朱逸森:这本书里的内容,包含:契诃夫的文学观点,他如何构思自己创作的作品、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作家朋友之间的交往,他和夫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他对社会事件的看法等等。
读者:请问契诃夫在俄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朱逸森:契诃夫是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另两位是莫泊桑和欧·亨利),他的文学地位是很高的。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刚才提到曼斯菲尔德想要换一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那篇小说就是《苦恼》。
读者:契诃夫也是一名医生,这对他的创作是否也有帮助?
朱逸森:是的,医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契诃夫曾这样描述医学和文学的关系,他说:医学是我的发妻,文学是我的情妇。
/ 推荐阅读 /
契诃夫书信集
作者:[俄]契诃夫
译者:朱逸森 选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收录契诃夫全部4000余封书信中的217封文学书信。时间的跨度是25年。在这些书信中,展现了契诃夫的创作、生活和思想的发展变化。展现给读者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伟大作家。在这些书信中,你可以看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光辉,也可以看到作为普通人的平凡。
契诃夫(1860-1904)
作者:朱逸森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无疑是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一位杰出代表。早在20世纪初,他的作品就传到中国来了。1907年,也就是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吴祷从日文将《黑衣教士》转译了过来,介绍给中国读者。两年后,即 1909年,周作人和周树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其中收入了契诃夫的两个短篇小说:《在庄园里》和《在流放中》,而在附在书后的“著者事略 ”中,译者还对契诃夫作了介绍:说他“卒业大学,为医师”,“多阅世故,又得科学思想之益,理解力极明敏”,“著戏剧数种及短篇小说百余篇,写当时反动时代人心颓丧之状,艺术精美”,还说他“虽悲观现世,而于未来犹怀希望”。这段介绍文字虽简短,却勾勒出了契诃夫及其创作的一些特点。本书从人品、创作和艺术三个方面介绍了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