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孟超事迹概括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闽清,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创始人和开拓者。
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2年2月3日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17606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吴孟超星”。
2021年5月22日,一代医界传奇、深受病患爱戴、桃李满天下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病逝,享年99岁!
延伸阅读
2022年5月22日,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的一周年。
我们沉痛悼念吴孟超院士。
您是最可爱的人,愿您在天堂安好!!
让我们走进吴老的传奇人生。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由于生在初秋父亲给他起名叫“孟秋”。
由于家庭贫困,在他三岁时,父亲便离家到南洋谋生。
5岁那年,吴孟超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
年幼的吴孟超与父亲一起到橡胶园割胶、做米粉。
9岁时,吴孟超进入当地华人兴办的光华学校读书学习。
1936年升入该校的初中,同时他将自己的名字“孟秋”改为“孟超”,后来吴孟超院士也曾透露改名的原因。
因为“秋”字不太好,有一点像女孩子的名字,而“秋”跟“超”在福建口音中有一点相近,于是他改了名字。
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吴孟超组织演出队,用演出的方式进行募捐,之后被学校指定为演出队的主管。
1939年初中毕业,按学校惯例要由家校双方出资让毕业生聚餐。
吴孟超收到全部资金之后,建议大家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取消聚餐,将收到的所有资金捐给八路军。
一呼百应,所有学生都支持。
于是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的名义的抗日捐款最后送到了延安。
学校也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名义发来感谢电。
这也为吴孟超等海外华侨归国奠定了基础。
1940年,吴孟超认为报效祖国的最好方式就是回国,父母起初因为国内战乱有些反对,在多次请求下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
一路上几经波折,但进入国境后,得知前往延安的道路被封锁,无奈之下只能留在昆明打工求学。
在昆明的育侨中学补习功课后,高中被云大附中录取,但吴孟超一心想到同济附中学习,于是找了老同学帮忙。
在朋友的帮助下,吴孟超成功获得在同济附中借读的机会。
同年底,因为优异的成绩,正式转为同济附中的学生。
在学习期间,为了生计,吴孟超不得不打工赚钱。
在昆明街头当过卖报童、做过家庭教师、也当过书记员。
1941年,在学校躲避空袭时结识了夫人吴佩煜,后来两人一同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于1951年结婚。
1943年,吴孟超考入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开启了在国内的大学生活,但后来1946年国共内战再爆发,同济大学受到了冲击。
1947年,同济大学迁回上海,吴孟超则师从裘法祖,在同济大学附属中美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学习外科学。
当年同济大学血案事件中,吴孟超协助地下党营救被关押的学生。
1949年5月上海战役结束后,军队里医护人员紧缺,解放军的很多伤员不能被及时救治。
于是中美医院紧急成立手术组,吴孟超就是手术组的一员。
经历了这次任务,吴孟超下定决心,立志当一名外科医生,救死扶伤。
1949年毕业考试之后,因为小儿科成绩较高,吴孟超被分配到中美医院的小儿科工作。
但吴孟超执意要做外科医生,最终放弃了中美医院的工作。
后来,吴孟超应聘上了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外科医生,终于走上了自己喜欢的岗位。
1954年,同济大学医学院要迁往武汉,裘法祖没有随学校一同前往,仍在上海居住。
并且被聘请为二军大兼职教授,就这样吴孟超再次成为裘法祖的学生。
1949年至1956年,吴孟超先后递交过19份入党申请书,多次因为他的海外关系没能通过审查。
终于在1956年3月28日,吴孟超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收到通知的那一刻无比高兴。
在裘法祖的建议下,吴孟超选择了肝脏外科作为发展方向。
当时中国的肝脏病高发,肝脏外科也是一片空白。
1958年,日本专家断言“中国的肝脏外科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起码要30年。
”这更让吴孟超下定决心研究肝脏外科。
于是,由吴孟超担任组长与张晓华、胡宏楷组成的“三人研究小组”,向肝脏外科进军。
他们将一间临时搭建的草棚作为实验室,又买来一些溶液和器皿,开始研究肝脏血管的分布。
为了收集标本所需材料,三人还曾到化工厂和塑料厂寻找,但没有一点收获。
1959年,容国团获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吴孟超因此受到启发,到街上买乒乓球,剪碎后泡在丙酮溶液里。
通过用丙酮溶解乒乓球,灌入肝脏后腐蚀组织,制成了中国第一具完整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
到1960年,他们的实验室已经收集了108个肝脏标本。
在那之后,吴孟超的团队在肝脏外科上取得一次又一次地突破。
1960年,吴孟超出席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代表“三人攻关小组”报告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
有了理论基础,很快吴孟超就取得了实践上的巨大成就。
长海医院收治了一名中年女肝癌患者,并决定为其手术。
经医院党委会议决定,由外科主任郑宝琦主刀,吴孟超任第一助手。
此次手术取得成功,成为长海医院建院以来首例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也是吴孟超主刀的第一例肝脏手术。
此后,吴孟超在肝脏外科方面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多。
1961年,吴孟超发明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解决了肝脏手术患者手术后出血多、出血不易控制的问题。
1963年,吴孟超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当时,世界上尚未有中肝叶手术的成功案例,吴孟超运用先前发明的“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成功救治该患者,是世界上第一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手术。
同年9月21日,吴孟超受邀参加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他的“中肝叶切除术”被列为重点论文在大会上宣读。
11月,吴孟超出席解放军总后勤部举办的解放军科学大会,受到了毛主席的召见。
为表彰吴孟超在肝脏外科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解放军总后勤部为吴孟超记一等功。
1964年,吴孟超升为副教授、担任长海医院外科党总支副书记等职务。
但就算是勤勤恳恳的吴孟超教授也没能逃过“文革”的魔爪。
1966年,“文革”的到来,让“三人小组”解散,并给吴孟超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又因为是归国华侨,也有“里通外国”的嫌疑。
所有的研究记录和日志全被没收,院内职务被撤销,职称也降为住院医师。
1969年底,吴孟超一家随第二军医大学迁往西安。
他自学中医,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1974年,借军队医学院整顿的好时机,向医院党委申请成立独立的肝胆外科获批,实现了他肝胆事业上的第一次飞跃。
1975年,吴孟超为一位安徽患者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瘤体重达
18千克。
同年八月,吴孟超跟随第二军医大学回到上海。
1978年3月18日,吴孟超出席全国科学大会,他的论文《肝外科的新成果——正常人肝脏解剖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而且获批建立独立编制的肝胆外科,并晋升为教授。
后来他一直在国内外作报告,并继续搞研究。
1984年,为期十二个月的印尼华侨婴儿成功切除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手术对象年龄最小的纪录。
1990年底学校党委支持了他的建议“兴建一所融科研和临床于一体的肝胆专科医院和研究所”。
一系列的成就证明了吴孟超的实力。
终于在1991年吴孟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终1993年建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以及“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
到1996年转为独立编制,是中国第一所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
1997年3月25日,吴孟超院士与杨甲梅一起为一个患“肝豆状核变性”的9岁男孩施行肝移植手术。
创下了肝移植手术治疗中国大陆年龄最小的纪录。
吴孟超院士以个人历年来积蓄和社会各界表彰奖励的500多万元为基础,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以奖励中国在肝胆外科领域作出杰出成绩的专家。
2006年,荣获了“国家最高科技技术奖”。
2010年7月2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第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2012年2月,吴孟超院士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谁能相信,年过九十庞眉白发却手疾眼快,依然作为主刀大夫奋战在手术台上,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
获得过无数的荣誉,但没有让吴孟超院士停下奉献的脚步。
如果说吴老这一生有什么遗憾,在96岁那年参加《朗读者》节目时,
吴老眼眶泛红:“我自己是学这一行的,不能给父亲医救。
”
吴孟超院士讲:“要为国家做贡献,只要我体力允许,就要干他一场,为人民服务,不管年龄多大,只要做得动”。
做手术对吴老来说虽然很累,但一直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是我最大的幸福。
”
回望吴老的一生,手术台上奋战78载,变了形的手拯救的是生命,历经艰辛为中国肝胆外科创无数第一;双眸充满慈祥,是他对每一位患者最真挚的爱。
永远的“吴孟超”星,照亮夜空将永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