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个人简介?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12]。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000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2022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也即将迎来建系100周年。
欣逢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杨振宁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席教授”职位,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联合物理学系校友捐赠设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徐树彬魏清仙物理学人才基金”,每年出资100万元作为讲席教授特殊津贴,吸引高层次领军人才全职来物理学系工作,加快世界一流物理学科建设步伐。
延伸阅读
前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2021年9月22日下午,杨振宁在几所大学联合主办的思想研讨会上,发表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讲话,讲述了自己1971年第一次回国访问以来,自己之后50年人生轨迹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讲话的最后,杨振宁表达了自己对老友邓稼先的追思:
“稼先,我懂了你的意思……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我学好本领一定回来”
在上个世纪的科学界,邓稼先和杨振宁可以说是两位冉冉升起的巨星,虽然他们身居不同的国家,但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的科学家,是相识相知50多年的好友。
邓稼先和杨振宁两家可谓是世交,他们二人的父亲都曾有美国留学的经历,回国之后同在清华大学任教,再加上他们祖籍同为安徽,自然关系密切。杨振宁和邓稼先虽然相差两岁,但常在一起玩耍,情同手足宛如亲兄弟一般。
真正让两人成为好朋友是在他们考入崇德中学之后,杨振宁先于邓稼先进校,由于天资聪明,杨振宁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而杨振宁也并非恃才自傲,经常在学校里照顾比他小的同学。邓稼先进入学校之后,两人在一起都珍视对方身上的优点,看作对自己性格的补充。
课余时间两人经常形影不离,在一起谈天说地时,杨振宁常常滔滔不绝,而邓稼先则在一旁面带微笑静静聆听。邓稼先的母亲有时会到学校给孩子送些饭菜,也会叫来杨振宁一同享用,等看着两个孩子吃光才会离开。
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杨振宁全家搬迁至昆明,而邓稼先的父亲因病只能留在清华大学,由于崇德中学是英国人所办,日本人不敢随意干涉,因此邓稼先在崇德中学继续读了两年,随后同大姐一起南下昆明。
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之后,杨振宁成功考入物理系学习,随后继续进修硕士研究生,邓稼先抵达昆明之后也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因此两人有三年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时光。日军的频繁骚扰打乱了学校的正常学习秩序,却给杨振宁和邓稼先创造了更多接触的机会。
在一起躲避空袭的时候,他们二人经常一起阅读从图书馆中借来的专业书籍,一起讨论物理学中的问题。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对他们二人的一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学习到了丰富的物理学知识,还增进了二人的友谊。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杨振宁报考公费留学,前往美国芝加哥攻读博士学位,邓稼先在毕业之后,前往北京大学担任物理学助教,在考取留美研究生之后,邓稼先曾写信给杨振宁,征求他对于美国学校的选择。
杨振宁经过反复斟酌之后,建议邓稼先到普渡大学进修,一方面离自己比较近,二人可以经常见面,另一方面普渡大学排名靠前,收费低廉,经济上能够有很好的保证。邓稼先听从了杨振宁的建议,1948年乘船前往美国深造。
在杨振宁取得博士学位不久之后,就前往普林斯顿研究所工作,并和杜致礼在美国结婚定居,继续从事理论物理的科学研究。而邓稼先当时正在撰写博士论文,早在国内读书期间,邓稼先就深受共产党的影响,曾经有好友询问邓稼先是否在国内等待迎接解放,邓稼先回答说:
“将来新中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好本领一定回来。”
“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之后,邓稼先再也按捺不住回国的心情,他想尽办法同祖国取得联系,做好随时回国的准备。1950年邓稼先取得博士学位九天之后,他毅然决然地冲破重重阻碍,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邓稼先回到北京之后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在这里工作了8年的时间,从最初的助理研究员,逐渐升任为副研究员,在彭恒武教授的领导下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3年邓稼先和许鹿希结婚,并生下了两个孩子。
1958年8月,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通知他国家准备放一个“大炮仗”,想要调他去做这一项工作。邓稼先立刻就明白是要调自己去研究原子弹,自言自语地问了一句:
“我能行吗?”
钱三强随后将这一份工作的任务告诉了他,邓稼先表示服从组织的安排。当天晚上邓稼先回家比平时晚了一些,推开房门的时候,许鹿希随口问了他一句怎么回来晚了,邓稼先点了点头没有说话,独自一个人坐在椅子上。
晚上躺在床上之后,邓稼先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脑子里各种事情搅在一起,许鹿希终于忍不住了,尽量显得不在意地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面对妻子的问话,邓稼先没有明确答复,两个人静静躺在床上许久,邓稼先才开了口:
“我要调动工作了。”
许鹿希问他调到哪里,干什么工作,邓稼先只是回答“不知道”“不能说”,许鹿希又问邓稼先到了工作的地方给自己来封信,告诉她回信的地址总可以吧,邓稼先还是摇了摇头:
“可能这些也不行。”
许鹿希知道邓稼先的工作特殊,便不再追问,邓稼先接着嘱咐妻子,自己今后可能不能照顾家里了,这些事情全部都得要许鹿希来承担。许鹿希听完邓稼先的话,顿时茫然了,自己刚刚30岁,不但要照顾两个孩子和家里的老人,自己还要追求事业上的前程。但她明白丈夫所做的一定是有关国家发展的大事,她不能让邓稼先因家里的琐事分神,因此说了一句:
“我是支持你的。”
从此之后邓稼先就犹如消失了一般,不能发表论文,不能公开作报告,不能随便和朋友交往,甚至连自己在什么地方,都不能和家人透露。在漫长的岁月中,邓稼先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核事业中。
邓稼先在远离家庭的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时间,经常冒着严寒酷暑到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试验,有15次在现场指导核试验的经验,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还带着研究人员在试验后马上进入爆炸现场取样,收集试验效果的证据。
有一次试验中降落伞出了问题,原子弹落地并破裂,邓稼先冒着极大的危险,只身冲上前捡起了原子弹碎片,拿在手里反复进行检验。后来医生在对他的体检中,发现她的肝脏受损,身体里也带有放射物质。尽管如此,邓稼先毅然坚持回到试验基地,亲自去装雷管,还命令周围的人:
“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64年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全国上下为之沸腾,但邓稼先由于身份特殊,他在其中创下的巨大功绩,就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无从知晓。当邓稼先的岳父许德珩听说原子弹爆炸的喜讯之后,曾兴奋地问严济慈:
“不知道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将原子弹造出来。”
“去问你的女婿吧!”严济慈知道内情,大笑着回答道。
“我们的两弹有外国人帮忙吗”
新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海外,杨振宁听说之后激动不已,早就想回来看看,但迫于当时的形势,杨振宁的愿望直到1971年才得以实现。当时他先飞到巴黎,向大使馆提出探亲申请,一杯茶还没有喝完,签证手续全部办妥,杨振宁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来华探亲的美籍华人。
杨振宁抵达上海之后,负责接待的人员在机场为他安排行程,并请他列出此次回国想要会见的人员名单。杨振宁提出到北京第一个要见的人就是邓稼先。当时邓稼先正在青海原子能基地,周总理看到杨振宁的会客名单之后,立刻指示邓稼先从基地返回北京会见杨振宁。
由于当时保密制度的规定,邓稼先在北京见到杨振宁之后,绝口不谈自己的工作。其实在杨振宁得知新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之后,就猜测到邓稼先在从事这一工作,因此他十分想从老友口中证实这一猜测,邓稼先十分小心,只是回答说自己在京外工作。
杨振宁去问自己的弟弟,“京外”是什么意思,他弟弟回答说“京外”就是北京之外,看来邓稼先并不想让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因此在之后的会见中,杨振宁和邓稼先虽然无话不谈,但就是不提及邓稼先的工作。
在离开北京前,邓稼先送杨振宁上飞机,登上舷梯的那一刻,杨振宁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好奇,转身问邓稼先:
“我在美国就听说,我们的原子弹、氢弹有外国科学家在帮助搞,是真的吗?”
对于杨振宁这样的问法,邓稼先十分佩服老友的聪明。如果自己回答“没有”,就证明自己在搞“两弹”,如果自己回答“不知道”,就是在欺骗这位老友,对不起他们之间多年的交情。看着杨振宁急切的眼神,邓稼先迟疑了一下回答说:
“你先上飞机,我以后再告诉你。”
送走了杨振宁之后,邓稼先当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周总理指示邓稼先,请如实告知杨振宁,我国研制两弹的过程,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并亲自安排信使,等邓稼先写好信之后,立刻赶赴上海给杨振宁送行。
接到周总理的指示,邓稼先激动万分,连夜趴在桌上写信,第二天一早将信交给信使,直接乘飞机送到杨振宁的手中。为了让杨振宁在离开上海前看到邓稼先的信,周总理特别指示,信使要直接将信交给杨振宁,不可转手。
在这封信中,邓稼先明确说明了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而且还表达出邓稼先在之前的见面中,有很多话其实是说不出来的。信的末尾,邓稼先给杨振宁留下了一个期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但杨振宁当时并没有看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只是猜测其中有很深的含义。直到50年之后,杨振宁才坦露自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1985年7月末,张爱萍在北京主持会议,邓稼先从基地回京参加,张爱萍见到邓稼先后关切地询问他怎么瘦了,气色也不好。邓稼先回答说开完会之后就去看看病,应该不是什么大病。张爱萍随后走出会议室,亲自给医院打电话做出安排,并派自己的车将邓稼先送到医院。
组织上每年都会给职工们安排体检,但邓稼先一次都没有检查过,不是去试验场,就是在其他基地,在经过一番检查之后,医生确诊邓稼先患的是恶性肿瘤,当即“扣”下邓稼先不让他走了,立即住院接受治疗。
当时邓稼先还解释说自己还有一个重要会议,不能住院,医生说:“这里不是会议室,这是医院。”丝毫没有给邓稼先商量的余地,他也立刻明白自己的身体出了大问题。其实邓稼先一早就知道这一天终究会来到,但没想到这么快。
为了进行更加详细的检查,医生给邓稼先安排了活体取材手术,手术结束之后张爱萍焦急地询问医生检查结果,癌细胞是不是扩散了,结果医生却回答说:
“一周之后才能知道结果。”
张爱萍顿时急了,告诉医生自己就在这里等着,他们尽快拿出化验结果。在张爱萍的“要求”下,医生用了半个小时得出了结果,邓稼先患上的是直肠癌。四天之后医院为邓稼先安排了清除手术,当天一早张爱萍和核工业部的领导就来到了医院,许鹿希当时守在手术室门口,作为一名医生,她深知受过严重辐射的老年人,对癌症的抵抗能力有多么弱。
手术的过程是顺利的,但术后恢复的关键,还在于癌细胞的扩散程度,和邓稼先的身体能否禁得起放疗化疗。1986年3月14日,邓稼先接受第一次化疗,在化疗时,邓稼先一边做治疗一边看材料,许鹿希在身旁不断地轻轻擦拭他满头的虚汗。
5月16日邓稼先接受第二次大手术,清除被肿瘤侵犯的部分,以延缓病情的发展速度,但医生当时在手术台上,能够看到的癌细胞组织,已经侵犯到手术刀无法切除的要害部位,在手术之后,邓稼先感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图丨邓稼先在病房用手比划氢弹大小
很多人在邓稼先生前都问过他一个问题,原子弹成功之后,国家发给他多少奖金。对于这个问题,邓稼先通常是笑而不答。在邓稼先病危的时候,杨振宁回国前往医院探望,也问起了这件事,许鹿希回答说:
“人民币10元。”
杨振宁看了看邓稼先,邓稼先表示同意,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接着问他们是不是开玩笑。他们解释说是真的,不是开玩笑。当时国家发了一万元奖金,单位平均分配,人人有份,最后到邓稼先手里就只分配到10元。
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与世长辞,在他生前就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不开追悼会,骨灰放在母亲墓旁。几个月之后,杨振宁来到八宝山为邓稼先扫墓,在邓稼先的遗像前,杨振宁伫立了许久,轻声问身旁的许鹿希:
“稼先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照的?”
“1971年,原子弹、氢弹都成功之后照的,当时他47岁。”
扫墓仪式结束之后,许鹿希拿出一个蓝色的盒子,双手交给了杨振宁,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嘱咐,鹿希赠”。许鹿希将盒子打开,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他们二人家乡出产的文房四宝,邓稼先最后嘱托将这些东西送给杨振宁,正是希望他们二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长存。
2021年9月22日,为了庆祝杨振宁百岁华诞,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了思想研讨会,会上杨振宁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这次讲话杨振宁提到了自己第一次回到新中国时候的场景。
当时杨振宁通过邓稼先证实了中国原子弹的成功没有美国人的帮助,并再次提到了当年邓稼先写给自己的那封信。信的末尾邓稼先给了他一个期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当时杨振宁并没有明白邓稼先的意思。
后来这封信被发表在杨振宁的新书中,当杨振宁再次仔细看了之后,明白了其中邓稼先的意思,他感慨地对台下前来参加研讨会的人们说:
“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