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不过圣诞节和万圣节?
中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上下五千年,有自己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历来以孔孟之道奉为自己的文化溯源,与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所以中国不会过圣诞节万圣节!现在很多青年人过起了所谓的洋节,可以接受,但是个人并不提倡!一个国家自己的文化传统还没了解全面,为什么要过外国人的节日!
延伸阅读
每个国家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比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国庆节”,缅甸的“泼水节”,还有美国的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
按理说蕴含着自己民族国家文化的传统节日,应该是深受本国人民喜爱的,每当传统节日都会有热烈的庆祝活动,大到国家层面,小到个人家庭都会有一定的仪式或者活动。比如中国的元旦跨年活动、除夕全家欢聚,或者是中秋吃月饼赏月,端午的龙舟比赛。
然而,细细观察其实会发现,在我们身边,传统节日其实已经在渐行渐远,也渐渐没有了往日的气氛和味道,反而,随着外国文化的渗入,年轻一辈的青少年们更热衷于在西方的节日这一天来进行庆祝,几乎是全国性的。
昨日就发生了这样的一起事件:在四川绵阳市三台县,有家长斥责培训机构带着孩子们庆祝万圣节,并声称教育机构应该多宣扬爱国思想,传播爱国正能量。
对此,年长的人会更加支持家长的做法,而年轻一辈的人可能会更多地不反对或是支持培训机构。
传统节日在慢慢变“淡”
即使是在自己身边,这种经历也并不鲜见。
平安夜的苹果
记得几年前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最让人感到节日气氛的其实不是传统节日(当然国庆和春节这种还是不算,毕竟还是有特别令人期待的东西——假期),而是后来发展起来的节日。比如阳历的跨年,上海的外滩,南京的玄武湖,还有许多景点,每逢跨年的时候,必定人满为患,比肩继踵的人群纷纷汇聚在此跨年;还有平安夜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早早地准备好苹果去武汉最繁华的地段卖苹果,而这个晚上外面的活动也不少。当然要说最受欢迎的节日,还少不了最多少男少女心心念念的情人节。
而我们最传统的节日,像清明节,以前会每年去扫墓祭祖,在家做菜粑;端午村里乡里会有赛龙舟,这都算得上是当地的一个盛事;元宵节正是吃元宵(通常其实吃的是汤圆)的时候,晚上家家门口挂着红灯笼,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中秋节是团聚吃月饼的时候,能吃到蛋黄月饼是一种幸福;最后就是我们的春节了,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忙活起来,专门干几件事:第一是洗手洗脸,第二是贴春联,第三是收压岁钱,第四是吃年饭,饭桌上还会说几句祝福的话,再然后就是初一的拜年,穿街走巷去拜年,乡里乡亲热热闹闹。
元宵
但明显可见的,这些传统节日的气氛都在慢慢淡化,清明节的墓地变得越来越冷清,端午节的龙舟赛也逐渐取消,中秋节也许还会吃点月饼,但月饼早已不如开始那么有味道了,就算是还依然坚挺的春节,虽然在大多数人眼中依然重要,但过春节的形式早已不同往日,很多地方的春节甚至和日常生活并无二致。
造成这种现象,既是文化的流失,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何传统节日“淡”而洋节“浓”
在我看来,传统节日的氛围淡化,有多方面的原因。
1、“旧”的传统文化和人的思想观念的“新”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提高,新一代青年的思维观念普遍显现出一个特点,那就是“新”,简单来讲就是“追求自由,随性而行,反对因循守旧的东西”。
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B站推出了一部由国家级一级演员何冰演讲的青年宣言片《后浪》,虽然《后浪》的播出主要是作为B站的宣传片来吸引广大的青少年,但视频中的很多东西,却实际反映了现代年轻人的思想早已与过去千差万别。其中有这样一段演讲词
你们正在把传统的 变成现代的
把经典的 变成流行的
把学术的 变成大众的
把民族的 变成世界的
你们把自己的热爱
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 分享快乐的事业
这段演讲中用几个词高度概括了现代年轻一辈的特点:现代、流行、大众、世界。
是的,新一代的青年成长地太快,思想变得太“新”了,反应稍微迟钝点的人,就会被他们远远地甩在身后,这个世界因为“新”青年的存在,变化地也特别快。就在不久前,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时代要抛弃你,连招呼都不打。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世界和思想的“日新月异”。
而发展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或者再往大一点说就是文化风俗,某种程度上代表的就是过去、旧时代文化,积淀千百年的文化传统,发展至今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也没有加入现代化的元素在其中,导致其本身的内容跟不上现代青年的思想更新。
中秋节
他们更多地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开放、新鲜、刺激的文化,讲究精神世界的熏陶和人文关怀的传统节日文化风俗对于他们而言,显得过于沉闷和乏味。试想,在这个科技当道的时代,谁还有心思去放着游戏不玩视频不看,去静静地扫墓或者布置节日的环境;山珍海味吃腻了的少年们,有多少还留恋着月饼元宵的味道;此起彼伏烟花爆炸声再悦耳,也无法将他们从刺激的游戏和话题不断地娱乐新闻中拉出来。
而西方的节日发展的时间则短得多,也更“新”,相对地也更加贴合青年们的口味。比如著名的“圣诞节”,有会送孩子礼物并且装到袜子里的“圣诞老人”,还有挂满彩灯和礼物的圣诞树,从物质和感官层面就更加容易刺激到青少年们,引起他们的兴趣。
还有另一大流行的节日——情人节,青年男女恋爱是个永远热度不减的话题,这在文明更加开放的西方极其常见,但在中国就相对保守,男女恋爱显得很拘谨,有了个情人节,似乎给了他们一个更加宽阔的爱情空间,这也是情人节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
2、“新鲜”的外国文化的冲击。
或许是咀嚼了太久本土的传统文化,当国门被打开,“新鲜”的外国文化涌入的时候,国人就更加倾向于这些外来的文化了。
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华民族经历各种摧残,迟滞不前甚至倒退,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军事力量被外国甩在后面。这让见识到洋人社会先进面貌的一些人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极高的向往,纷纷以留洋为荣。
圣诞节
也是在那段时间,国内兴起了一股“洋文化”之风。比如民国时的洋装,许多富家子女或者留学过海外的青年男女都喜欢穿着新式的洋服,而不再穿传统的旗袍,尽管不得不说,那时候穿上洋装确实很惊艳。理性上来讲,外国的很多文化更加现代,更加符合思想开放的年轻人的口味。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恢复,“崇洋”已经在慢慢成为过去式,但在今天,仍有很多地方的人以“海归”为傲。
不过,在我看来,国内“洋节”的盛行也未必能持续太久,毕竟一开始接触只图个新鲜感,等新鲜期过了就不会那么期待了。至于洋节退场,传统节日是否能重新散发魅力,我觉得如果不能把新时代的元素和思想融入进去,传统节日依旧会越走越远。
3、生活过于“重而快节奏”
这个原因对于已经走出校门要考虑生活和工作的人来说,心中其实已然明了。
一方面是受工作发展所限制,另一方面受家庭地域影响。
无论是个人还是所在企业单位的成本在增加,被工作压迫也就显而易见,以往的朝九晚五早已不复存在,现在讲的都是“996”、“997”,更别说节假日休假过节了,现在的节日有另一个名字叫“加班日”。我还跟同事开玩笑说“别说节假日要忙,就算是生孩子或者躺在医院,估计也得把工作电脑带到医院去干活”,这不是玩笑,而是某种程度上的现实。
然后就是地域限制,发达城市相对机会更多,小地方的人纷纷走出家乡到大城市工作,山遥路远,万水千山。到了过节甚至过年的时候,为了省下一点路费,一年甚至几年不回,更不用谈庆祝节日了。长期的忙碌,即使偶尔有假期,也只会想着躺下来休息而不会想着去关注节日的庆祝。
整个社会都是如此走向,我们虽不能判定这种趋势不好,但就本质而言,确实是对我们的生活质量还有传统节日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何对待传统节日
回到培训机构带孩子过万圣节这件事上来,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洋节和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习俗
在我看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走向世界就意味着要接受甚至是主动去了解异国文化,知己知彼更有利于发展;
2、同样是民族的精粹,为什么我们的后辈更喜欢外国的文化,外国的年轻人是否也更喜欢中国的文化;
3、一方面我们提倡保持民族文化里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同样提倡优秀的外来文化;
4、坚持立身之本的关键不在于隔绝一切外来的东西,而是稳固自己已有的东西,使得它不被外物所取代;
5、文化传统不应当随着社会发展被抛弃,但绝对需要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革新进步,保持创新才是硬道理,因循守旧注定要被淘汰,千百年前的节日模式不可能一直被后辈的人喜欢。
改变创新是个艰难的过程,但也是个不可缺少的过程,生物尚且“适者生存”,文化同样需要去适应世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