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
绪论
一、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与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稳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性质维持动态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体液调节:指由机体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某些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并发挥其生理活动调节的方式。
自身调节:指机体内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是由其自身特性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特点是影响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携带生物学信息,能对组织细胞功能进行调节的化学物质。
刺激:指细胞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
反应:机体受刺激后某些功能状态的变化。
正反馈: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原先方向的活动。
负反馈: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的方向发生改变的调节。
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经受到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早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二、问答题
三、填空错题整理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阈值: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时能够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特性。
单纯扩散:气体、水及脂溶性小分子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膜转运的一种方式。
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且需要膜蛋白帮助的扩散方式。
主动转运:通过代谢消耗能量,将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的运输方式。
被动转运:顺浓度梯度的扩散,不需能量。
静息电位:指细胞膜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一个适当刺激时,其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
局部电位:所施加的去极化的刺激强度不足以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动作电位,但仍可以引起受刺激局部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电位。
极化:是指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所处的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去极化:膜内电位朝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若进一步变为正值,使膜两侧电位的极化与原来极化状态相反。
超射: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兴奋-收缩耦联:将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完全强直收缩:提高刺激频率时,使综合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
不完全强直收缩:每次新的收缩都与前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的舒张期发生总和,表现为锯齿形的收缩曲线。
单收缩:骨骼肌受到一次有效刺激,引起肌肉一次迅速地收缩和舒张。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能缩短,只有张力升高。E.g.:体操中的“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中的站桩。
前负荷:心肌收缩之前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二、问答题
1.试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分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以及出胞和入胞。
(1)被动转运: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根据物质的转运过程是否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帮助,又分为单纯扩散和膜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
①单纯扩散:指一些脂溶性物质和少数分子质量很小的水溶性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②易化扩散:指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根据参与蛋白质的不同,又可分为经通道易化扩散和经载体易化扩散。前者多转运体液中的带电离子,后者多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
(2)主动转运:指细胞本身通过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根据物质转运过程中是否需要ATP直接供能,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膜上具有ATP膜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即离子泵直接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帮助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一些物质借助于原发主动转运建立的某离子浓度梯度所具有的势能,在载体的帮助下逆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3)出胞、入胞:一些大分子、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团块的跨膜转运方式。
2.什么是钠泵?其化学本质?转运机制以及生理意义是什么?
(1)钠泵是指镶嵌在细胞膜中具有ATP酶活性的,主动转运Na+、K+的蛋白质。
(2)其本质为Na+-K+依赖性ATP酶。
(3)转运机制:消耗一个ATP分子,泵出3个Na+,泵入2个K+。转运结果造成超极化。消耗一个ATP分子,胞外净增一个正电荷,故称为生电性钠泵。
(4)生理意义:①建立胞内高K+和胞外高Na+的势能储备,成为兴奋性的基础,得以表现各种生物电现象,可供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利用;②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③阻止Na+和相伴随的水进入细胞,可防止细胞肿胀,维持正常形态。
3.什么是兴奋性?兴奋性的周期性是如何变化的?
(1)兴奋性:细胞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4.什么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其形成原理是什么?
(1)静息电位:细胞相对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其形成原理: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细胞内高K+ ,细胞外高Na+、Cl-。②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形成K+ 电-化学平衡,静息电位接近K+ 平衡电位。③Na+的扩散:由于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存在K+ -Na+渗漏通道。④Na+-K+泵的活动。
(2)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发生短暂的、可逆的膜内电位变化。其波形与形成原理:去极相(上升支)Na+通道开放,大量Na+内流形成超射值。Na+电-化学平衡电位复极相(下降支)K+通道开放,大量K+ 外流形成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K+ 外流蓄积, K+ 外流停止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由生电性钠泵形成。
5.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局部电位 | 动作电位 |
阈下刺激 | 阈上刺激 |
少 | 多 |
小 | 大 |
有 | 无 |
无 | 有 |
电紧张性扩布 | 不衰减性传导 |
6.试简述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过程。
(1)电-化学-电传递过程。
(2)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产生)→接头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接头前膜囊泡前移,与前膜融合→囊泡破裂释放Ach(量子释放)→Ach经接头间隙扩散至接头后膜→与接头后膜上的Ach受体亚单位结合→终板膜上K+ 、Na+通道开放→Na+ 内流为主→终板电位→达阈电位→肌膜爆发动作电位。
Ach的消除:在胆碱酯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胆碱和乙酸。
7.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具体过程。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是指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机械收缩的中介过程,包括肌膜的动作电位沿横管(T管)传导到三联管结构,继而引起终池的Ca2+释放通道开放,将终池中的Ca2+转运到肌浆中,触发肌丝滑行而收缩。
三、填空错题整理
血液系统
一、名词解释
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的性质。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后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出血时间:在一定条件下,测定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二、问答题
三、填空错题整理
循环系统
一、名词解释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心指数(静息心指数):指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排血量。在空腹和静息状态下测定的心指数为静息心指数。
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的心脏节律。
期前收缩:在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心肌受到人工或来自异位起搏点的激动而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
心力储备:心排血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分为搏出量储备和心率储备。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的传导性很低,兴奋经过此处出现的时间延搁被称为房室延搁。
中心静脉压:是上腔、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通过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内置管测得。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血流暂停时,循环系统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压力相同。这一压力数值被称为平均充盈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