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鸟下蛋的故事?
杜鹃鸟下了两个蛋,越看越喜欢。但是,杜鹃鸟最讨厌孵蛋,整天蹲在窝里,不吃不喝,多痛苦啊,简直比蹲监狱还难受。
几乎与此同时,喜鹊也下了两个蛋。喜鹊老老实实认认真真蹲下来孵蛋。中途它飞到小溪边喝了几口水,回来时吓了一跳:“哇!明明下了两个蛋,怎么一下子变成四个了!嗯,大概刚才打了个盹,梦里又下了两个蛋了!”
猫头鹰见她一惊一乍的,便提醒道:“喜鹊姐姐,刚才我看到杜鹃鬼鬼祟祟的,是不是它把蛋下到你窝里了?”
“笑话,自己的蛋怎么会下到别人的窝里,难道她脑子进水啦?”喜鹊不以为然地反问道。
“上回蟒蛇把蛋下在乌鸦窝里,我好心提醒它,乌鸦根本不信,结果孵出两条小蟒蛇,可怜乌鸦被他们活活缠死了,所以……”
“放屁!人家孵蛋是喜事,你这猫头怪鸟尽说些不吉利的话,真晦气,给我滚远点!”喜鹊生气了。
过了许多天,四个孩子都先后出壳了。
喜鹊欢天喜地,忙忙碌碌,飞来飞去找虫子喂养孩子。
杜鹃的孩子出壳早,长得快,既霸道又残忍。等喜鹊离巢觅食的时候,狠心将喜鹊的两个孩子活生生踢出鸟巢。喜鹊归来时,两个小家伙恶人先告状:“妈妈,两个弟弟怎么也听不劝阻,硬要站到鸟巢边沿,一阵大风将他俩刮到地上去了……”喜鹊一听,大惊失色,飞到地上一看,两个宝贝儿子全都死翘翘了!从此,喜鹊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剩下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尽情享受着母爱的温暖,越长越大,羽翼渐丰,可奇怪的是越长越不像喜鹊了。
猫头鹰再次提醒道:“喜鹊姐姐,现在总该清醒了吧?你养的是别人的孩子啊!”
喜鹊说“我不是生母,也总管是养母啊!我没有亲子,将来只有靠养子为我养老送终了!”
“别指望杜鹃的孩子为你养老,其实,你的两个亲子就是被它们踢下去摔死的!”
“什么?”喜鹊痛心疾首,“孩子,这是真的吗?”
“真的又怎么样!”杜鹃的两个孩子拍拍屁股飞走了。
喜鹊欲哭无泪,后悔莫及。
猫头鹰想:一种致命的错误会被不同的对象一再重复,我的提醒毫无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猫头鹰只好睁只眼闭只眼,不想多说什么了。
神话故事望帝化鹃内容概括?
传说它是蜀国的一位皇帝变成的。每到早春二月,杜鹃鸟都在山中呼唤着“布谷,布谷”,催促百姓下田播种。因此人们又称杜鹃鸟为布谷鸟。
最早见于晋·张华注引汉·李膺《蜀志》: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其后,陈陈相因,散见于历代的志书,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援引曰:“人言此鸟,啼至血出乃止。”
杜鹃鸟剧情?
残忍的故事就是杜鹃啼血。传说古代蜀国有一位皇帝叫杜宇,与他的皇后恩爱异常。后来他遭奸人所害,凄惨死去。他的灵魂化作了一只杜鹃鸟,每日在皇后的花园中啼鸣哀嚎。
它落下的泪珠是一滴滴红色的鲜血,染红了皇后园中美丽的花朵,所以后人给它起名叫杜鹃花。
杜鹃典故?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皇帝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
四声杜鹃鸟的故事?
你知道四声杜鹃有哪些民间小故事吗?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女,靠种田为生。战火四起,年迈的老父亲被征兵,因为逃兵役被杀死在家乡的麦田里。女儿悲愤之下,吐血身亡,化身杜鹃,日夜守在父亲被杀死的麦田,啼血悲鸣。在北方的方言中,听起来很像“王朝杀父”。
这个民间故事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控诉。
杜鹃鸟的叫声名贵典故?
杜鹃鸟叫声名贵的典故: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叫做望帝。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之国。有一年,在湖北的荆州地方,有一个井里的大鳖成了精灵,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刚从井里来到人间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尸在哪里,哪里的河水就会向西流。于是,鳖精的尸体就随着西流水,从荆水沿着长江直往上浮,浮过了三峡,浮过了巴泸,最后到了岷江。
当鳖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时候,他突然活了过来,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称叫做“鳖灵”。
说来也巧,鳖灵正碰见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长叹,便忙问为什么如此惆怅。
望帝见到鳖灵,非常喜欢他的聪明和诚恳,便告诉了他缘故。
杜鹃鸟为什么又称郭公,有什么典故?
应该没有什么典故吧,杜鹃又称“郭公”、“布谷鸟”。
其叫声很像语音“布谷”,因而又叫“布谷鸟”。叫声好听,名声极坏 ,它每年要产10多枚蛋在别的鸟巢中,每巢一枚,这样就要有20多只小鸟为它孵蛋,为它养育孩子,杜鹃小崽的食量特大,养育它们孩子的小鸟累的呛毛呛刺的,
八声杜鹃鸟的典故?
据介绍,八声杜鹃主要生活在我国南方的山区和林地 ,每到春夏之际求偶繁殖的季节,就会发出听起来很哀伤的鸣叫,所以也叫哀鹃。
在古代,传说商朝时蜀国的国王望帝,因受流言困扰隐居山中,抑郁而死,化为杜鹃鸟声声哀鸣,嘴里咯出的血滴下来,被染红的山花也因此叫做了杜鹃花,这也是杜鹃啼血这个典故的来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就此写下过流传千古的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不过近年来也有网友抱怨,这种鸟叫声实在太凄惨,夜里听到有点瘆人。
蝉和杜鹃鸟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
杜鹃鸟和蝉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在一个茂密的林子里,蝉和杜鹃鸟是邻居,也是好朋友。
可是,蝉希望老天爷天天都红日高照,到处阳光灿烂,热烘烘的,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们可以尽情地歌唱。
杜鹃鸟却希望每天都下雨,好使自己随时可以喝到清凉的雨露。
为此,蝉和杜鹃鸟经常吵嘴,有一天,蝉和杜鹃鸟又争吵起来了。
蝉说:“我觉得晴天好!在晴天我才能尽情歌唱。我喜欢晴天!”
杜鹃鸟说:“我觉得下雨天最棒!因为那样我随时可以喝到清凉的雨露。我喜欢下雨的日子!”
你一句,我一句,调子一个比一个高,声音一个比一个亮,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不分高低。谁是谁非,它们无法自己评判。
蝉和杜鹃鸟一同去画眉鸟那里,请求画眉鸟为它们评评理。画眉鸟说:“我每天都很忙,一边要和大家唱歌,一边还要找小虫哺养小鸟,你们最好找其他的人给你们评理吧!”
蝉和杜鹃鸟又一起去河边找翠鸟给它们评评理。翠鸟说:“我一天到晚,忙着捕鱼抓虾,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帮你们考虑这个问题,你们还是去别处看看吧!”
最后,它们一起来到了猫头鹰那里,请求猫头鹰博士帮它们评判是非。他说:“你们想一想吧,如果天天都是大晴天,那么,地上的万物不是早就给太阳晒得枯死了吗?蝉还能在树林里放声高歌吗?如果天天都是雨天,那么,天下万物不就给大水淹灭了吗?杜鹃鸟还有机会吸食什么露珠呢?”
蝉和杜鹃鸟听过之后,觉得猫头鹰博士的话很有道理。它们再也不争辩了,惭愧地飞回了林子里。从此之后,它们更加友好地相处,蝉依旧喜欢在炎热的季节里在高高的椿树上,快乐地自由唱歌;杜鹃鸟依旧喜欢在清爽的雨后尽情吸食那绿叶上颗颗闪亮、清甜可口的露珠,沐浴在大自然的甜润之中。
做事情不能只想着满足自己的要求,要从整体需求着想。当自己的要求与整体的利益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因为只有这样,个人利益才能更好地得到保证。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最终受到损失的还是你自己。
蝉和杜鹃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事情不能只想着满足自己的要求,要从整体需求着想。当自己的要求与整体的利益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蝉和杜鹃读后感?
道理是,做事情不能只想着满足自己的要求,要从整体需求着想。当自己的要求与整体的利益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整…
蝉和杜鹃鸟为了什么争吵?
蝉和杜鹃鸟由于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不同,所以他们经常吵架,杜鹃鸟和蝉又吵起来,杜鹃鸟说我认为下雨天好,我可以喝…
杜鹃啼血的故事原文?
传说古代蜀国有一位皇帝叫杜宇,与他的皇后恩爱异常。后来他遭奸人所害,凄惨死去。他的灵魂化作了一只杜鹃鸟,每日在皇后的花园中啼鸣哀嚎。它落下的泪珠是一滴滴红色的鲜血,染红了皇后园中美丽的花朵,所以后人给它起名叫杜鹃花。
那皇后听到杜鹃鸟的哀鸣,见到那殷红的鲜血,明白是丈夫灵魂所化。悲伤之下,日夜哀嚎着“子归,子归”,终究郁郁而逝。她的灵魂化为火红的杜鹃花开满山野,与那杜鹃鸟相栖相伴,所以这杜鹃花又叫映山红。这便是杜鹃啼血,子归哀鸣的典故。这鸟与花终身不弃的爱恋,乃是人世间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