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课后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七律长征的反思收获和不足)

七律长征课后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

七律长征这一刻,它的成功之处,就是使同学们认识到了长征是中国革命史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符号,他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红军,也使同学们了解了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设史上的伟大功勋

其次它的不足之处就是涉及的面太窄,没有以长征为基础,向四外延伸再联系一些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

七律长征的语文要素?

导读: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下面是《七律·长征》知识要点的总结与归纳,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七律·长征》

  重点字词:

  逶迤( wēi yí) 磅礴(pángbó )磅秤(bàng)

  远征难(nán)灾难(nàn)

  尽(jìn)开颜 尽(jǐn)管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全军

  细浪:小浪花

  走泥丸:小泥球从脚下滚过去。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句展开叙述,以最后一句话作总结。是总分总的结构。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承接“千山”。作者用夸张、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承接“万水”。“ 暖”字暗示红军桥镀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夸张比喻 对比 对偶):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球。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七律长征课优点?

《长征》虽然只有56个字,但却浓缩了红军长征的千难万险。课文背后,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那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那一幅一幅的悲烈场景,别说一课时,就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道不清。那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课时中理解诗歌所包涵的全部内涵,这是个难题。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也就是从学情出发,他们不了解长征,这首诗所处的历史年代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长征的产生原因、具体经过不是很了解。

而且文章内容是以诗词的形式表现的,

七律长征 的评析或感受?

这个故事来源于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七律长征》,领略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诗人,书法家。

七律长征需要几课时?

七律长征授课两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主席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感受毛主席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精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学重难点?

我觉得难点首先就是近体诗的格律规则,此诗的首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首句入韵格式的平韵七律诗。写作要领是起承转合,中间的三、四句对仗,五、六句也对仗。

再就是内容上,用了高度概括的手法浓缩了长征的主要经历、表现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该诗可称作是毛泽东主席七律诗中最著名的一首了。

另一首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那首,主席的古典诗词造诣深厚。最出名的词应该是《沁园春·雪》,写的大气磅礴!另外主席的婉约词也很动人,如《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评价?

くく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膽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

这首诗的年代背景距离学生比较遥远,长征,毛泽东对学生们来说都是很陌生的,因此,背景的树立和了解,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所在。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起到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作用,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课堂导入时,先请学生谈谈对毛泽东、长征的认识和了解,紧接着又适当补充小结,让学生对长征的艰难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全诗奠定了基础。同时,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和岷山,对学生来说也都是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

七律长征评课优缺点?

一、 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这首诗所处的历史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久远,学生对长征的产生原因、具体经过不是很了解,而且文章内容是以诗词的形式表现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也是一个难题。课一开始,高老师借用多媒体的力量,播放长征示意图,再配上娓娓道来的讲述,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为更好地学习下文,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 利用资料,巧解难点  

  高老师通过多媒体,视屏播放飞夺卢定桥的故事,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 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高老师带着学生反复朗读,引领学生细心感受,体验情感,积淀文化。朗读贯穿课堂始终。从开始自己试读,到带着感受读,到教师的指导朗读,到最后的配乐深情诗朗诵,读中理解,读中体味。学生读得越来越有味,读出了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