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历史?
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人工降水,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其方法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人工降雨技术发展水平?
一、人工降雨基本概念
人工降雨,是用人为的手段,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使云层的冰晶、雨滴迅速增大而形成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1987年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人工降雨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天气干旱,我过多地采用了人工降雨的方式,缓解旱情。
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撒播催化剂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是人工影响天气中进行得最多的一项试验。人工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应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但不能自然降水的云能供应的水分较少,因此人工催化的经济价值有限。
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人工降雨的科学原理云是由水汽凝结而成;而云的厚度以及高度通常由云中水汽含量的多寡以及凝结核的数量、云内的温度所决定。
一般来说,云中的水汽胶性状态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人工增雨就是要破坏这种胶性稳定状态。通常的人工降雨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云雾厚度比较大的中低云系中播散催化剂(碘化银)从而达到降雨目的。一是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数量,有利水汽粒子的碰并增大;
二是改变云中的温度,有利扰动并产生对流。而云中的扰动及对流的产生,将更加有利于水汽的碰并增大,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承受不住水汽粒子的飘浮时,便产生了降雨。降雨的形成在云块中,随着空气中水汽的不断补充,过饱和的水汽继续不断地在云滴上凝结和凝华,使云滴继续增大,当增大到一定程度,由于重力作用,云滴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大的云滴下降速度快,小的云滴下降速度慢,因此大的云滴会赶上小的云滴,合并成更大的云滴,如此下去,云滴就象滚雪球一样越聚越大,最终落向地面,成为雨滴。 在夏季晴朗的日子里,当某地区存在暖湿时,便会产生对流运动。暖湿气流从地面升起,因绝热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云。在下降气流控制的地方,空气绝热增温,空气相对温度较小,云无法产生,于是便形成了一朵朵的顶部凸出、底部平坦像馒头一样的淡积云,若对流继续发展,由于上升气流的中部比周围强,于是便形成了象山峦或宝塔那样的浓积云和更加宠大的犹如巍巍高山的积雨云了。专家解释人工降雨的形成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当地天空中拥有水汽较丰厚的云层,第二个是大气环流的走向。而这两个条件都需要有精确的实时气象资料。专家还否认了人工降雨会造成灾害性天气的说法,专家认为,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人为地把云层中的水汽迫降成雨,水汽本身就不丰厚,造成暴雨的几率很小。
人们发现人工降雨方法?
人工降水,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其方法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人类真正的发现科学的人工降雨是什么时候?
人类真正的发现科学的人工降雨是1948年。
直到1948年,人们才真正发现了科学的人工降雨方法。这一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科学家文森特谢福经过长期的探索,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地找到了人工降雨的关键,解决了千百年没有解决的课题,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人文科学发现真正人工降雨的方法是哪年?
1930年人工降雨首告成功,这荷兰人维拉尔特教授取得的,
他将干冰用飞机运载到2500米高空,在飞行过程中,向云中投资了近1.5吨的干冰说,会并出动四架飞机在云下检查人工降雨的效果,发现在八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产生了丰沛的降雨试验,试验虽然成功了,
但维纳尔特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直到1933年的瑞典人被吉隆提出了冰水转化冷芸,至于理论以后才弄明白,原来在温度低于0度的冷云中,同时,存在冰晶和过冷却水滴,由于并经比冷却小,水滴饱和水汽压要低,因此,水汽直接凝华在冰晶上空气湿度相对较小从而促使过冷却,小水滴很容易经过蒸发,凝华而迁移,冰晶上只要云中有足够数量的冰晶,经过冰水转化,就能迅速增大从而形成降雨。
以后,有人提出和发展了暖云降水的理论,这样人工降水试验就在全世界展开了。
人们真正发现人工降雨的时间是?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人工降雨其实是在1930年的时候,这是荷兰人的成果,利用干冰运载到高空然后就在一些地方有了降雨,这次实验的成功很快就在世界上展开了。并且取得了很多的很客观的成就。我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人工降雨发明过程?
1936年,美国纽约的沙弗尔在低温箱中做冷凝实验的时候,由于他急着把冷凝箱中的温度降下来,就随手向箱内扔了一粒干冰球。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干冰球滑过的地方立刻出现了小冰晶。沙弗尔很快意识到那是干冰的低温造成的,零下78℃的温度将它所经过的空气中的大量悬浮微粒激发起来,形成了凝聚核,令凝聚核周围的小水滴凝聚结冰。这个偶然发现的事情给沙弗尔以极大的启示,他想天空中的情况与低温中的情况是非常相似的。温度低而且密布的云层都是由小水滴凝聚而成的,那么倘若在天空中分散出许许多多的干冰,岂不是可以使之结成小冰晶吗?如果在天空中集成了大量的小冰晶,小冰晶无法漂浮而且只能落下,这样就会形成人工降雨。沙弗尔为自己的大胆猜想而高兴,他决心亲自去验证这一猜想。
1946年10月13日,沙弗尔驾驶一架轻型飞机在马萨诸塞州西部伯克希尔山区进行实验,他在云层撒了1.5公斤干冰固体的二氧化碳,五分钟后竟全部变成了雪片,纷纷在干燥的空气中飘落下来。由于当时空气干燥,这些雪片在飘落600米之后又全部升华为水汽。
后来,人们在沙弗尔实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系统的人工降雨方案,即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用适当的盐粉、盐水、干冰或碘化银等化学药剂作为冷冻剂,直接倒入云中,使云中的水滴或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上,从而形成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条件:形成降水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云中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有适当多的凝结核。因此,人工降雨的方法就是向云中引入人工凝结核。一般采用飞机、火箭、高炮、气球和在上升气流区地面燃烧碘化银等手段,把催化剂送入云中。
对温度在零上的暖云一般使用吸湿性物质如盐粉、尿素、氯化钙等,使云中水汽变成大水滴下落成雨。对于温度低于零度的冷云则是播撒人工晶核碘化银或者播撒干冰、液体氮气等,使冷云中冰晶数量增加而提高降水效率。
人工降雨装置什么时候发明的?
1946年
美国化学家兼物理学家兰茂尔,一生进行过无数有益的研究,但他在科学上实现的最大突破还是人工降雨。
1946年的一天,一架飞机在云海上飞行,兰茂尔和射弗将干冰撒播在云层里,30分钟后就开始了降雨。第一次真正的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后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本加特又对兰茂尔的人工降雨方法进行了改良,他用碘化银微粒取代干冰,使人工降雨更加简便易行。兰茂尔在1957年去世时,终于满意地看到人工降雨已发展成为一项大规模的事业。人工降雨的发明,标志着气象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