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清朝十二帝?
清朝共历十个皇帝,但我们谈清史的时候,经常把清朝开国前,后金的两位皇帝也拿来一起讨论,故说清朝共历十二位帝王。
从客观上来说,清朝这十二位皇帝没有一个是昏庸之人。他们将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顶峰,在清朝时期人口翻了几番,达到了华夏有史以来的顶峰。从这个就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们,为老百姓做过许多实事。清朝有效控制的领土在历史上仅次于元朝,比历代汉人王朝控制的领土和人口都要多,可见清朝的国力相对来说也是非常强盛的。清朝统治者以满人为基础,能够统治上百倍的汉人两百余年,可见清朝统治者下了极大的功夫。
但就因为他们要统治人口数百倍的汉人,清朝统治者时刻有着清醒的认识。即使在他们帝国最强盛的时候,但他们的内心也一直没有踏实过,直到清朝末年,他们仍然不容许汉人进入他们的龙兴之地关东。因为他们的内心一直有着深刻的担忧,故他们采取了许多保守的措施。比如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正是因为这些政策,让华夏大地第一次落后于世界,遭受了百年的耻辱。
因为这两个原因,我们对清朝的评价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一说大清开拓了中华难得的百年盛世。一说清朝误我华夏。我们今天不从大的方面来说清朝,只从这十二个帝王一个一个来说起。
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原本是明朝边疆的一个小官,后来因为后台失势,明朝对东北边境的少数民族采取强硬的措施。他不得不以十三副兵甲起兵,并迅速的统一了建州女真,建立了后金。但这时的后金毕竟还只是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虽然胜多败少,但还是不是明朝的对手。后来他被红衣大炮击中,死于盛京。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君主,为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皇太极:后金的第二位皇帝。他理顺了后金的统治次序,采取了更加合理更加积极的对明政策,有力的消耗了明朝国力,让清朝有实力一统天下。可惜的是后金在入关的前夕,他就去世了,否则入主中原的就是他皇太极了。
清世祖顺治:他作为大清的开国之君,但大清开国的所有战争却都和他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他却享有了所有胜利的果实。他亲政的时间并不长,但却为清朝统治者奠定了治国的国策“满汉政策”,他重用了一大批汉人学者,积极接受汉文化,这一政策让清朝统治者能够统治华夏两百余年。
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手中,结束了中原几十年的战火。在他的手中清朝迅速的繁荣起来,人口超过了历代,并积极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但也是从康熙皇帝开始,大兴文字狱,朝廷腐
康熙怎样评价皇太极
纵观皇太极一生的文治武功,用“鹰扬天下”来概括,是恰当的。皇太极用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奋斗,为后来清军入关,定鼎燕京,统一中原,奠下了基础,准备了条件。《清史稿?太宗本纪》中对皇太极的评价是:“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这个评论,大体公平。
阎崇年先生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对皇太极的文治、武功、谋略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详细地讲解,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皇太极。其文治包括革除弊政、调剂满汉,族名满洲、改名大清,“南面独坐”、完善体制,造红衣炮、创建重军,从文治看来,皇太极可说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其死后谥号“文皇帝”,这个“文”就可说明他文治功业的特征。其武功包括向东出兵、两征朝鲜,北向用兵、征抚索伦,向西用兵、三征蒙古,向南用兵、五入中原,由此可见,皇太极的一生就是四面开拓的一生,用“鹰扬天下”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其谋略包括精心谋划,继承汗位;一后四妃,笼络蒙古;松锦用兵,精于谋略;设反间计,除袁崇焕等,皇太极心计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
皇太极之磨练。
孟子云“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明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业就必须经过磨练,要战胜挫折,要有坚强意志。泰化否,否生泰,挫折于懦弱者会磨损意志,于坚强者会愈挫愈奋。皇太极少年丧母,又没有同母的兄弟姐妹,使他在生活中遇到过多的艰难与困苦,磨炼了他的独立性格与顽强意志,也更锤炼他独立、慎思、顽强、拼搏的品格。可以说:皇太极在对内辖制和对外征服的过程中能够挫败群雄,是同他挫折长智慧、困厄磨意志的特殊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分不开的。
皇太极之胸怀。
“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谁占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发挥其才能智慧,谁就能战胜对手。古往今来,欲成就大事者必须要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广的胸怀,而绝不能鼠肚鸡肠、嫉贤妒能。对汉民:他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对汉官: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皇太极重用汉官,范文程、洪承踌就是很好的例子
皇太极之情感。
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同宸妃(海兰珠,博尔济吉特氏,大玉儿姐姐)结婚。皇太极对海兰珠渐渐倾心,进而关心海兰珠的一切;海兰珠也渐渐爱上皇太极。失落、柔弱、敏感的她,从皇太极身上感受到了火热的柔情和坚石般的安全感。海兰珠对皇太极付出的款款深情与全心全意的对待。当海兰珠生命垂危之际,皇太极正在前线打仗,得到消息后置军队不顾,骑马昼夜兼程赶回沈阳。可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是真心的。
清朝十二帝父子关系?
除了爱新觉罗载湉是爱新觉罗载淳的堂弟;爱新觉罗溥仪是爱新觉罗载湉的侄儿以外,其余皇帝都是父子关系。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儿子爱新觉罗福临;爱新觉罗福临的儿子爱新觉罗玄烨;爱新觉罗玄烨的儿子爱新觉罗胤禛;
爱新觉罗胤禛的儿子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的儿子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颙琰的儿子爱新觉罗旻宁;爱新觉罗旻宁的儿子爱新觉罗奕詝;爱新觉罗奕詝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爱新觉罗载淳的堂弟爱新觉罗载湉;爱新觉罗载湉的侄儿爱新觉罗溥仪。
扩展资料:
清成宗义皇帝多尔衮为清太祖第十四子,和硕睿亲王,死后顺治帝追尊其为皇帝,旋因罪追夺其本人及其妻子敬孝义皇后、生母孝烈武皇后的尊号,开除宗籍,开棺戮尸,捣毁陵墓。后,乾隆皇帝为其平反,追复为睿忠亲王,恢复宗籍,修缮陵墓,封其后人为王,世袭罔替。
清高宗乾隆帝于乾隆六十年腊月让位于太子颙琰,自称太上皇,次年改元嘉庆。但太上皇掌握实权直至嘉庆四年驾崩,期间皇宫和宗室内部仍使用“乾隆”年号,称“乾隆六十一年”至“六十四年”,而外朝和民间使用“嘉庆元年”至“四年”。
咸丰十一年,清文宗驾崩,太子载淳即位,顾命八大臣拟定次年年号为“祺祥”。未几,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恭亲王奕?等发动“祺祥政变”(或“辛酉政变”),罢黜顾命八大臣,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改元“同治”,“祺祥”年号从未使用。
清朝十二帝顺序表?
?清朝的十二位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永琰、绵宁、后改旻宁、奕詝、载淳、载湉、溥仪。
清朝十二位皇帝
第一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庙号—清太祖,年号—天命,在位时间1616年~1626年(总共10年)
第二位: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清太宗,年号—天聪与崇德,1626年~1636年(总共10年)
第三位:爱新觉罗·福临,庙号—清世祖,年号—顺治,1644年~1661年(总共17年)
第四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年号—康熙,1661年~1722年(总共61年)
第五位:爱新觉罗·胤禛,庙号—清世宗,年号—雍正,1722年~1735年(总共13年)
第六位: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年号—乾隆,1736年~1796年(总共60年)
第七位:爱新觉罗·颙琰,庙号—清仁宗,年号—嘉庆,1796年~1820年(总共24年)
第八位:爱新觉罗·旻宁,庙号—清宣宗,年号—道光,1820年~1850年(总共30年)
第九位:爱新觉罗·奕詝,庙号—清文宗,年号—咸丰,1851年~1861年(总共10年)
第十位:爱新觉罗·载淳,庙号—清穆宗,年号—同治,1861年~1874年(总共13年)
第十一位:爱新觉罗·载湉,庙号—清德宗,年号—光绪,1874年~1908年(总共34年)
第十二位:爱新觉罗·溥仪,庙号—清宪宗,年号—宣统,1908年~1912年(总共4年)
满清12帝?
清朝君主
清朝的皇帝
清朝君主是指清朝的皇帝,以及后金政权的大汗,总共12位。从爱新觉罗·皇太极建立清朝开始则有11位皇帝。清朝入关以后共有十个皇帝。
清朝十二位君主分别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后金天聪大汗,改国号为清朝后年号崇德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嘉庆皇帝);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
大清十二帝有什么说法吗?
1、清太祖努尔哈赤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清太宗皇太极
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
8、道光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9、咸丰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10、同治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
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