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家风故事:
1、扶贫济困,仗义疏财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是京剧草创时期京城“四大徽班”的掌门人,当时一位举人来京参加科举失败,留在北京为下次科举做准备,他时常去看梅巧玲的戏,并做出点评和分析。然而,好景不长,他带来的钱不够用了,就去典当自己的物品,梅巧玲得知后,就偷偷将他的典当之物赎了回来,后来这位举人的治丧、买棺材费用都是梅巧玲先生出的。后来,梅兰芳将这一“仗义疏财”的故事写进了《舞台生活四十年》,也学习祖父的这一精神,帮助剧团中的老人,提供生活所需,还为陷入绝境的“夏声戏校”送出自己的演出的票款,让这所学校一直维持到解放初期。
2. 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这是梅氏家族的八字祖训,梅兰芳就是践行这条祖训的典范。“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溥仪”为傀儡建立满州政府,请梅兰芳登台庆祝,梅兰芳拒绝了。后来,日寇侵我山河,他怕日本人又请他表演,于是蓄须明志,息影舞台,艰难度日,体现了京剧艺术家的崇高民族气节,令后人感佩景仰。后来,梅兰芳先生入党后,还上交了自己所有的藏品,改革开放后,文化部将故居改建为纪念馆,把梅兰芳所捐献的价值连城的文物列展。晚年的他患有心脏病,可他不顾这些,一心想为更多人演戏。
3.勤恳努力,教子严格
在小时候,梅兰芳眼睛有点近视,缺少神气。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反而勤恳好学,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盯着它们飞翔和转动,最终眼睛变得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表演还是光彩照人。梅兰芳也谦虚求教,那时的他知名度很高,却向齐白石拜师,虚心探讨,并对齐白石十分尊敬,问寒问暖。梅兰芳后来对自己的孩子也要求严格,几乎从不当众称赞他们,最多只说这孩子有点小聪明。如果一个动作做不好,他会从几个角度启发,然后让孩子私下再去琢磨与练习。父亲的身体力行对孩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使得梅派艺术发扬光大。
梅兰芳是德艺双馨艺术家的代表,他的高尚品德传自其梅门家风,后来,他也将这一家风传至子孙后代,让梅派艺术踵事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