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引用格式薛公佑.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关系哲学[J].医学与哲学,2021,42(03):21-23.
当前中医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中医核心理论的现代化诠释不足,中医从业人员对中医理论缺乏信心和深入认识,中医理论创新不足难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指导等问题[1]。这些问题中,“中医核心理论的现代化诠释不足”应是这些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传统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语境之下的产物,受当时语言边界的限制,先辈们或许不易用理性化、逻辑化的语言对理论进行表述,只能诉诸于悟性思维,对其进行表达。这种表达在古代便易受到误解,千百年来,围绕中医元典,出现了几乎难以计数的解读流派,流派之间也多有矛盾之处。现代医学传入中国后,中医理论体系内部在传统语境下尚可调和的矛盾变得无法回避,引发了中医学的架构危机[2],加剧了理解中医理论的困难。应用是理解过程的一部分,诠释的过程即是理解的过程[3]。若无法在恰当的语境下对中医理论进行合理诠释,则无法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并做出创新,故中医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诠释,即对中医学独特的理解、认知世界的方式——中医哲学进行解读。笔者曾用系统科学语言对中医哲学的两大核心内容——气论与阴阳学说做出了现代化诠释,将之释为关系本体论[4]与关系认识论[5],并在对中医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诊疗模式理论的诠释研究中发现在这些理论中皆贯穿着关系哲学的思想,这种哲学思想与当前现代医学内含的哲学思维有着根本差异,可谓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笔者仅以此文对关系哲学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做一论述。
——
1 中医哲学的本征是关系哲学
中医哲学主要包括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气与气化是气论的核心概念,过往学界对气论的阐释多侧重于对气的解读,在《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版教材中,气被定义为组成世界万物的“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6],这种解释极容易与原子实体主义思想相混淆,将气这一名词换为原子也未尝不可[4]。原子实体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由微小的“砖块”——莫破质点所构成,事物的属性固属于这些“砖块”,所以在对世界进行认识的时候,只需要对事物进行分解还原,找到构成该事物的基本砖块即可,这种方法论即是所谓还原论,它与原子实体主义的本体论密不可分。原子实体主义的本体论思想与还原论的认知方法是现代医学在建立初期的哲学指导思维。若遵照这种理论,在实验研究中应能找到中医学的阴气、阳气等概念的物质实体基础——阴素、阳素等微观物质粒子,然而事实表明这些微观粒子并不存在,故原子实体主义和还原论的哲学思想与中医学并不通约。量子科学的研究表明,事实上不存在所谓构成万物的最小粒子,微观量子由无形量子场的能量激发而生成[7]。因此之前学界对气论进行解读时侧重于对气的理解做出的具有原子实体主义倾向的诠释似乎并不恰当。气化指的是气的运动形式,有学者从系统科学角度对气化概念做了诠释,指出气化的实质是“机体形神非线性互动之后的涌现过程”[8],即涌现关系,点出了气化作为“关系实在”的本质。现代科学的最新进展显示,“关系实在”较“物质实体”而言更为根本[9]。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也表明,人体功能的紊乱要先于人体实体结构(如细胞)的病变,人体的器质性病变,往往是由疏于控制的功能性病变演变而成的。从逻辑上讲,关系实在在时间维度体现为过程阶段,在空间维度体现为功能属性,两者皆以信息为表征,所以人体系统功能的实质即是人体系统“内在关系”,因此“关系失调”是比“实体异常”更深刻、更基本的病变机制[10],所以气论的核心应是作为“关系实在”的气化。张载提出的“太虚即气”[11],并非是说气不重要,是不存在的虚无,而是说气是个只表示客观实在性的连贯整体,连贯“一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了相对关系,相对关系是属性的本质,属性的集合体是万事万物,气为气化这种“关系”的客观实在性提供了支持,令气化成为了“关系实在”,从而避免了虚无主义的倾向。阴阳可说是最基本的相对关系,即气化的最基本形式[5],在某种程度上“阴阳”与气化的概念可以划等号——阴阳即关系。但是,气与气化皆是客观存在的,而阴阳并非是客观存在的独立客体,它经过我们的思维的提炼而诞生并最终成为一种解释性概念,是在气论基础上,对气化概念做了更深入表述,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做了深化,故阴阳的认识论属性更为明显,用阴阳概念来指导认知活动的阴阳学说,本质是认识论,它植根于作为关系本体论的气论,可称为“关系认识论”,两者可统称为关系哲学。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相同,若是从“物质实体”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便与中医临床实践不符,会闹出认为中医学理论是“说一套又做一套”的牵强的矛盾体系的笑话。五行和阴阳一样,皆是对以气化关系为本质的信息属性的描述,是一种“关系实在”。五行关系可说是阴阳关系的细化,具体而言,木、火两行为阳,木为阳之始,火为阳之极,金、水两行为阴,金为阴之始,水为阴之极,土居于中,表示转化、化成之义,即是代表了气论中“气”的属性,只表征客观实在。所以,阴阳五行学说本质上描述了一个关系实在的认知模型,而这一模型可以依据逻辑进行变化,演变为四气、六气或八卦等认知模型,来解决涉及不同系统层次的具体问题。还有需要注意的是,阴阳、五行等概念皆是对一个原本就统一的存在所做的相对关系划分,它们是从一个不可分割的连贯过程中提炼出的关系模型,这即是说,阴阳或者五行之中的概念间互相依存,无法拆分出来单独下定义,要时刻将这些关系实在放在整体的系统层次中进行认知,而不可像还原论方法一般,先分解、拆分再做综合。
综上所述,关系哲学乃是中医哲学理论的本质,描述关系实在的认识模型是其中的精髓所在。
2 藏象的本质是关系实在在人体系统中的投影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独有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理论。它和现代医学由解剖学发展而来的立足于实体结构的生理学与病理学不同,藏象学说描述的是人体的功能性结构——人体内在关系群的集合体。“藏象”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目前多被如下解读:“藏”是指藏于人体内部的脏器组织,“象”是指表现于体外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故“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映[12]。这种解读实际上也是实体主义的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以为藏是根本的实体,象是实体的表现,观“象”的目的是为了测“藏”。细考《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行文,先描述了天地节气胜负变化的关系模型,而后便直接谈及人体的功能表达,借天之“象”来阐述人之“藏”。故此处的象与藏之间应不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为“象”本身也是确切、真实的存在,可理解为系统在宏观层面上的整体表达,即因涌现而产生的系统质,“藏”也并非仅仅只是人体内部的实体脏器,还包括局部脏器所涌现出的较低层次的系统质功能,可以概括为人体内部的涌现过程,两者间的差异是系统层次上的差异,是同一过程被人为划分出的两个方面,两者间并不存在一实一虚、一真一假的关系。而藏象模型的建立,也并不是像现代医学的解剖模型一般,先分解再综合,而是直接将从天地系统中体现的自然现象之中提炼出的关系模型对应到活着的人体之中,例如,五藏系统乃是从五行模型对应到人体生命过程而划分出的功能系统,六经气化系统是六气模型对应到人体生命过程而划分出的功能系统,而功能系统本质上就是涌现关系的集合体,即关系群。当人体系统内部关系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时,人体便表现为健康,当系统关系出现胜负偏颇,便会引发整个系统结构的变动,是所谓疾病。故中医学的生理学描述的是人体系统内在关系的整体状态,而非实体结构,可称为“关系生理学”,其病理学理论则以生理学为本,描述的是相对关系的失调,具体来讲是过程环节的紊乱,可称为“关系病理学”。当前医学界多强调精准医学和精准化治疗的概念,在做这方面工作时需要注意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在生理学与病理学上的不同,中医学的医疗本质是关系调节,具体来讲是“过程调节”,准确地定位发生紊乱的生命过程环节才是属于中医学的“精准医学”,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精准就是将病变定位到具体的微观实体结构不同。近年来,网络药理学成为了医学研究热点,从传统药理学强调掌握靶点与疾病或症状的线性对应转变为了重视探究药物多靶点协同作用机制,这种转变所体现的核心思想便是重视系统的整体表达——组分间的协同关系。可见现代医学在药理学研究中已经有了向中医学思维靠拢的趋势,但其本质上还是遵循还原论先分析再综合思路,未能触及生命系统的核心——涌现机制。
总之,作为中医生理学与病理学理论的藏象学说之中也贯穿着关系哲学的思想,并为中医学诊疗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3 中医诊疗模式的本质是对气化关系的认知与调节
中医学的临床理论创始于《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学特有的辨证论治理论,在建国初期正式被中医界前辈们梳理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时至今日,中医学在临床中应用的诊疗方法已经有辨病、辨证、识症和辨体四种,在此基础上几乎每位医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模式,对中医学诊疗模式的标准化造成了阻碍,而在对证候概念的定义上也出现了“证型”实体化,“辨证”程式化等问题,具体表现有三点:
一是在处理急症时难以把握瞬息万变的病势,体现在处理急诊患者时基本是选用现代医学的疗法,当前通行的中医诊疗思路处于劣势;
二是按照现有的辨证模式来进行临床诊疗,遇到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容易出现辨证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
三是面对无症状、体征的患者或是以保健调理为目的患者,甚至会“无证可辨”。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从信息论角度对《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模式做了梳理,对疾病、体质、证候以及体征与症状做了新诠释[13-14],认为症状是人体系统的外在信息表现,疾病则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广义的疾病可以理解为人体系统稳态打破至稳态恢复的功能信息状态变化过程,狭义的疾病则是具有一定规律、有着一种或多种典型的症状或体征的病理过程,更偏于经验的总结,证候是人体系统当前的整体功能信息状态,体质则是人体系统长期相对稳定的功能信息状态,辨体、辨病、辨证与识症四种诊疗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统一于从人体系统最高层次子系统——“六气”功能系统向低层次的子系统逐层深入的信息识别整合过程,这种诊疗模式立足于藏象学说,以人自身气化关系所形成的系统为本[13]。在现在看来,上述对疾病、证候等概念的定义尚有一定的逻辑有待继续澄清,因为功能的本质其实是事物间较为稳定的相对关系,而信息则是人们对关系的认知表述,将“功能”与“信息”两词并用略有不当,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又将《伤寒杂病论》辨证的内涵推广为“通过对受检者进行多层次的信息收集,按照中医经典理论对受检者当前阶段的功能信息关系的情况进行描述”[14],“当前阶段的功能信息关系”应表述为“人体系统内在关系”。张仲景的辨证理论实际上已经涵盖了辨病、辨体与识症的概念。中医学统观人体时空两维状态变化的辨证理论正是关系认识论在认识人体系统时的具体应用。
4 中医西化的实质是关系哲学思维的缺失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本质上是关系哲学,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诊疗学理论之中,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受传统语境的限制,这种关系哲学的思想在古代难以用常人所能理解的逻辑思维来表述,而只能是诉诸悟性思维,对其进行表达,才会导致中医学流派的分立。现代医学传入后,其根植于近代自然科学传统的原子实体主义哲学思想传入中国,导致人们对传统中医文化更加无法理解,以现代医学的标准来要求中医,只能导致不伦不类的结果,这种乱象被称作“中医西化”。典型表现之一是在实体结构层面寻找作为人体信息通路的经络。因此中医西化的实质乃是关系哲学思维的缺失,需要重新确立中医哲学的关系哲学本征,才能给中医学以理论自信,使中医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而非异化。
5 结语
要弘扬并发展中医学,需要重视中医学理论语境的转换,深入发掘中医学基本原理,而应用现代语境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特征进行发掘,乃是彰显中医学基本原理卓越优越性的关键。明确并推广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关系哲学,有助于制定符合中医学特色的研究标准,令中医学在更加清晰的语境平台上展开创新,并可促进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沟通,推动复杂性科学革命的进行,从而改变原子实体主义哲学与还原论思想所导致的机械生命观,重建生命的尊严。
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查看[1]黄璐琦.关于中医药理论研究的思考: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第四届学术周上的讲话[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2-4.
[2]蒋弢.中医的架构危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2):4905-4908.
[3]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5-6.
[4]薛公佑,程旺.中医气论的本质是关系本体论[J].医学与哲学,2020,41(11):24-26.
[5]薛公佑,程旺.中医阴阳学说的本质是关系认识论[J].医学与哲学,2020,41(17):20-22.
[6]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4-45.
[7]程守华.量子场论的关系本体论承诺[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98-99.
[8]马晓彤.中医系统学是中医现代化的科学基础[J].系统科学学报,2019,27(2):44-48.
[9]张昌盛.关系实在论的认识论进路[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6):13-21.
[10]祝世讷.失调:揭示“关系失调为病”的机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267-269.
[11]张东,赵宜军,丛伟红,等.太虚原象与中医整体观[J].中医杂志,2019,60(18):1614-1615.
[12]李宁,高杰.藏象学说本质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1):158-159.
[13]薛公佑,马淑然.论《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模式:从信息论的角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8):975-980.
[14]薛公佑,马淑然.“辨证”的实质是对人体系统功能信息关系的描述[J].环球中医药,2020,13(7):1173-1177
原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关系哲学,原载于《医学与哲学》医学与哲学,第42卷,第3期,第21-23页。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内容】
图文编辑: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