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

中国古代天文学
文科物理
趣味实验
中国古代天文系列

浑仪

     浑仪,也可以称为浑天仪、球形等高仪。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以“浑天说”为制造理论基础制造。
    中国古人对宇宙有三种解释,分别是“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
    “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浑”字含有圆球的含义,天是一个圆球,像鸡蛋壳一样包围着大地,大地就像蛋黄一样被包裹在其中,日月星辰都附着在蛋壳之上。天壳一昼夜绕大地一圈,所以日月星辰也随之东升西落。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
    天的大圆分为365.25度,浑天旋轴两端分别称为南极、北极,赤道垂直于天极,黄道斜交着天的大圆,黄赤道交角为23.25度。

    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
    “浑仪”是中国早期的机械传动结构的计时器

     “浑天说”最可信的一点也是可以造出仪器来直接演示这一模型,也就是我们说的“浑天仪”。所以和“盖天说”、“宣夜说”相比,“浑天说”更具有可信度,在古代社会成为了一个统治性的学说,从汉代到明代使用了1500多年。

     西元126年,著名科学家张衡,利用漏斗的原理,用水作为动力,在耿寿昌发明的浑象的基础上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个机械计时器“浑天仪”
     最初,浑仪的结构跟简单,只有三个圆环和一根金属轴。最外面的圆环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环”;中间固定着的圆环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最里面的圆环可以绕金属轴旋转,叫做“赤经环”;赤经环与金属轴相交于两点,一点指向北天极,另一点指向南天极。在赤经环面上装着一根望筒,可以绕赤经环中心转动,用望筒对准某颗星星,然后,根据赤道环和赤经环上的刻度来确定该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后来,古人为了便于观测太阳、行星和月球等天体,在浑仪内又添了几个圆环,使浑仪成为多种用途的天文观测仪器。    
    

赤道经纬仪

赤道经纬仪由子午圈、赤道圈、赤经圈等组成。
    整个观测部分由三个大环和一根轴承组成。最外面的大环叫做“子午环”,呈正南北方向竖立着,两面有刻度盘。中间的圆环呈南高北低,与天赤道平行,因此,叫做“赤道环”。环面上均匀地刻有24个大格,代表24小时,每个大格再分成4个小格,代表15分钟, 在赤道环面的中心垂直地竖立着一根轴承,叫做“极轴”,与子午环相连,朝上的一点指向北天极,朝下的一点指向南天极,并由南极伸出的两个象限弧支撑着。里面的圆环叫做“赤经环”,还可以绕极轴旋转。整个观测部分镶嵌在一个半圆云座内,由一条南北正立、昂首修尾的苍龙托起,龙的四只利爪分别抓住下面十字交梁的一端,每端都装有调整仪器水平的螺栓。

    灵台仪象志载十四项用途,主要为测量真太阳时和恒星的赤经赤纬,以及太阳、月球、行星等天体的位置

来    源:物理实验室,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哔哩哔哩

文案、排版:赵一然

中国古代天文学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