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什么意思和来历?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由来有几种说法,最有名的是一个传说:晋文公回国即位后封赏有功之人,却忘了封赏当年跟随他逃亡并割股肉让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赏,带老母隐居到绵山之中。晋文公知道后,派人去绵山寻找,他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倔强如斯,抱着大树和母亲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时候都会说:“悲乎,足下!”
没有特别具体的起因,最权威的解释是东汉·蔡邕在《独断》书中写到:“陛下者,陛阶也……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群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意思就是,陛下,是指皇帝坐在台阶之上,臣子不敢和皇帝对视说话,只能低着头看着台阶之下,同理,殿下,阁下也是一样的。足下就是两个身份相当的人,说话时为了表示尊敬,见面行礼,低着头看着对方脚下来说话。
古人足下是什么意思?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足下以为足。
如大将军足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足下事皆成,足下是什么意思?
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
在古代,下辈称上辈或同辈相称,均用“足下”。
《战国策燕》:
苏代谓燕昭王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足下”之称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子推事。晋文公(?—前628年),名重耳,献公之子。献公宠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奔翟。流亡19年,以秦穆公之力,得返为君。当年随重耳一起逃难的人分别都封官加禄,唯独把跟随逃难并割大腿肉给他充饥的介子推也给忘了,没有提名。后经人提醒,重耳才想起来。于是派人去请介子推,谁料介子推早随母“逃禄隐迹”于绵上山里。重耳立即派人到山里去寻找介子推,但历尽千辛万苦,费时数日也没有找到。
足下在古代什么意思?
古文言文中“足下”有五种含义。
1、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古时也用于对上。
出处:《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 ; 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史记·项羽本纪》:“大将军足下。”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於颖川 ,吾常谓之知言。”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於吾也。”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同乡,彼此素无仇隙。”
2、脚底下。
出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唐·冯贽 《云仙杂记·飞云履》:“ 乐天着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朱府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谓真之进步,在于己之足下。”
3、指脚底板上。
出处:《汉书·宣帝纪》:“[宣帝]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燿。” 颜师古注:“遍身及足下皆有毛。”
4、足所立之处。
出处:《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喻指身边。
出处:《宋书·夷蛮传·诃罗陀国》:“所遣二人,一名 毗纫 ,一名 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