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谋士如云,你怎么看待李儒这个人?
优质回答:
我的答案是:李儒只可算是一个毒士,并不能算一个合格的谋士。
李儒生平这里不做多的解释。只提及一点,李儒是董卓女婿之一。
为什么说李儒并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谋士?原因有两点。
其一,对内不能谋全局。李儒从有历史记载开始所出计策多为绝户计。这些计策没有一丝退路,完全违背了优秀的策士进可取,退可守的谋略方针。驱逐百官,焚烧长安。这些计策最终的结果是众叛亲离,如果非要把这些计策评论一下,我觉着可以统称他们为“馊主意”。我大好的城池就这么让他焚为灰烬。
其二,对外不能得盟友,李儒作为一个谋士从来没提出结盟及联合的策略。作为董卓最重要的谋士及心腹,造成了被天下人攻击的局面。这里面有董卓自己的成分,作为首席谋士李儒难辞其咎。
终其一生,对内不能安邦兴民,对外不能合纵连横,出征不能运筹帷幄,入朝不能安邦定国,侍主主死身灭。李儒并不算是一个优秀的谋士,可以说是拿了一手好牌,输了个倾家荡产的典范。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谋士如云。郭嘉智谋定北方统一,奠定曹操基业。孔明未出山便知三分天下。陆逊智算统领江东几十年兵权,几乎全胜。那为何洞察一切,看清天下大势者却寥寥无几呢?
李儒也是三国的高层谋士,为啥没有名扬四海呢?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跟错了人。李儒,字文优。据《曹全碑》和《后汉记》记载,在正史中,李儒为汉献帝的博士、弘农王郎中令。后为董卓的谋士。董卓身为汉献帝权臣,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联合讨伐。可见李儒跟着董卓是没有什么前途而言的。
二是做错了事。李儒是董卓的亲信,首席谋士,大小事均与之参谋,堪称智囊。董卓趁乱进京,说降吕布,废立皇帝,迁都长安等举动,都离不开李儒的参谋之功。助卓为虐,已成朝野共识。尤其在董卓专政时期。奉董卓之命,入宫毒死刘辩、何太后等人。犯下大错,无法挽回。
三是失去了信任。董卓死后,李傕攻进长安,控制朝政,推荐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后被家仆捆绑献出,将李儒处斩于市曹之中。
这就是我对李儒的看法。
其他网友回答
李儒是《三国演义》中第一位出场名以“谋士”的人,其在董卓帐下尽力辅佐,立有大功。李儒聪明绝顶,处事果断,颇有计谋,但却助纣为虐,心狠手辣,是位有才无德的人物。
李儒的人生轨迹
正史史料中关于李儒的描述极少,且极为零散,仅在《后汉书》、《后汉纪》以及《曹全碑》等中有零星记载,陈寿《三国志》中甚至没有提及。
李儒字文优,又名李孝儒,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博士,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李儒为汉少帝时王国郎中令。董卓立灵帝次子协为帝后,命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刘辩)等人。《后汉纪》有记:卓使郎中令儒进酰于王。
王允、孙瑞、吕布等人诛董卓后不久,李催、郭汜等人把持朝政,欲举儒为侍中,反被献帝欲以鸩死少帝之名加罪,幸而得傩保护免遭祸患。《后汉纪·后汉孝献皇帝纪》中书:初平三年,冬十月,李催举博士李儒为侍中,献帝诏曰:“儒前为弘农王郎中令,迫杀我兄,诚宜加罪。”辞曰:“董卓所为,非儒本意,不可罚无辜也。”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李催为曹操所败,后李儒之事无有记录。
而在《三国演义》中,李儒的“戏份”增加了不少,不仅身份变成了董卓之婿兼首席谋士,而且政治天赋较高,董卓每每做出重要决策之时必然少不了李儒,成为影响东汉政局的关键性人物。李儒在演义小说中出场十余次,先后参与策划了几件大事,见证了整个董卓集团的兴灭过程。与史料中记载不同的是,李儒并没有归顺李催,而是在董卓被杀之后被家奴绑缚来献,王允斩之于市曹。
《三国演义》中的李儒形象分析
李儒自第三回中首次亮相,到第九回中被斩。《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李儒在其中只有七回出现,并非全书的主要角色。虽然只有短短的几次亮相,但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颇有计谋,擅长舆论
董卓既得诏令,迅速点兵东进入京平乱。《三国演义》中,凡主要人物出场大多有细节描述,而李儒作为董贼亲信,出场则十分地简单和直接,仅用“卓婿谋士“”四字说明李儒的身份而已。出场虽简,但毕竟不能掩盖李儒的卓越才能。他深知“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道理,于是曰:
“今虽奉召,中间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
何为大事?无疑是夺取天下于董氏,简短的几个字显示出李儒之志不在小也。果然,何进得表后允许董卓人京,为以后的夺权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条件。
李儒不仅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也具有了一定的军事素养。当孙坚进攻洛阳时,李儒献计迁都长安。而离开洛阳后,他料到诸侯会趁势追击,便提议使用诱敌之计掩杀对方,保证西进顺利:丞相新弃洛阳,防有追兵一一若有兵追来,可竟放过;待我这里杀败,然后截住掩杀。令后来者不敢复追。”
结果如李儒所料,曹操部队急忙追到,吕布、徐荣军大败对方,曹操死里逃生,董卓等顺利迁都长安,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军事力量 。
(二)处事果断,随机应变
李儒遇事冷静,能够做到审时度势。董卓废除阉党势力,夺取何进兵权之后,皇帝年少,各路诸侯羽翼也尚不丰满,正是稳定大局、一锤定音之时。由于陈留王在北邙山还都之时给董卓留下的良好印象,董卓欲废帝立陈留王。李儒果断配合响应:
“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
时宦官方除,政局不稳,各路诸侯皆有可能取而代之,把持朝政,如犹豫不决,则容易生变,刚性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做法。“迟则有变”、“有不从者斩之”表明李儒当机立断,做事干脆利落的性格。
(三)舍得之间,运筹帷幄
政治斗争中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李儒颇懂舍得之道,王允使连环计间隙董卓父子,可以说董卓死于吕布之手,直接原因就在于两人因貂蝉生隙。李儒早先言貂蝉不过一女子,舍之可以换取吕布的忠心,劝董卓:“以蝉赐布,布感大恩,必以死报太师”此乃舍美色而换忠心。
李儒屡献良策于董卓,卓对李儒也是言听计从,无有相悖。董卓听取了李儒建议,得到吕布,从此众诸侯不敢再轻举妄动;保有三军,使得董卓能够继续秉政。但董卓因为贪图美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拒绝了李儒赐送貂蝉的建议,并因此而导致杀身之祸。
(四)心狠手辣,强取豪夺
李儒虽名“儒”,但在《三国演义》中却有“毒士”之作风。很多重大的成功都是以滥杀无辜,牺牲百姓为代价。李儒之毒,体现在几件事情上:先是议论废帝时,建议董卓“有不从者斩之”;后鸩杀少帝时凶恶异常,“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再后来迁都长安时无有财赀,建议洛阳富户极多,可籍没人官。但袁绍等门下,杀其宗党而抄其家赀,但在抢夺过程中又谬杀无辜,使得洛阳富户“尽斩于城外,取其金赀”;关公温酒斩华雄后,李儒为防袁氏内外接应,故而撺掇董卓诛杀袁绍之叔袁隗,结果袁隗家“不分老幼,尽皆诛绝”……
小说中刻画了一个残暴、冷血的反臣形象,怒责太后,呵斥帝妃,催逼少帝,极其无礼;而在其他的事件中,李儒的铁血建议,均被董卓采纳,以至于朝中大臣噤若寒蝉,反者必遭诛;城中百姓人人自危,敢怒不敢言。李儒的心狠手辣,巧取豪夺形象可见一斑。
总结
李儒是董卓乱政时期至关重要的人物,董卓能成事,武有吕布,文有李儒,两人即为董卓左右臂膀,缺一不可。李儒聪明绝顶,处事果断,每次出场都影响着董卓势力的发展走向,是董卓乱政时期一流的政治人才。
他有宏志,不拘泥于小节,能做到审时度势,伸缩自如,奠定了他在东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忠心耿耿,对万人唾弃的董卓不离不弃,处处为主人考虑,为谋取天下而奉献智慧;他遇事沉着,做事周全,善于调和各方关系,使董卓能够顺利夺权并成功退守长安;他心狠手辣,滥杀豪夺,在董卓取得权力的同时,早已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读史逍遥今,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李儒堪称是三国前期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他一生有五大计策产生很大影响。李儒的一生也充分说明在那个时代,选边站队是多么重要。
李儒堪称董卓集团的第一谋士,地位不亚于诸葛亮之于刘备,郭嘉之于曹操,是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李儒也尽职尽责,为董卓贡献出五条足以决定董卓集团走向的计策。
计策一:上表进京
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为了除掉宦官,代皇帝下诏,让诸侯带兵进京。董卓正在观望中,这时候李儒告诉他,说:“即使我们这次奉诏进京,也难免会被别人落下口实。不如您先给朝廷上表,说明我们的决心,然后再发兵。”
按李儒的意思,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向皇帝表忠心,二是这样我们出兵就有了合法性。
从这点看,李儒考虑问题非常全面,董卓也不用顾虑这样会给人留下把柄。
计策二:废立皇帝
董卓把持朝政后,起了废立皇帝的心思,就向李儒请教。
李儒说:“这件事如果要做就赶快,晚了恐怕有变故。改天我们就召集百官直接下招废立皇帝,有人不同意就杀了他,这样朝廷才会怕我们。”李儒不仅坚定了董卓废立皇帝的决心,更详细说明了如何操作。
结果正如李儒所料,“诸官听罢,不敢出声”。
计策三:得到吕布
董卓非常喜欢吕布的勇猛无敌,一心想收为己用。李肃就献计说用金银财宝来收买吕布,必要时也可以给他赤兔马。董卓听了,就问李儒的意见。
李儒只说了一句:“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哉!”他告诉董卓,想要得到勇士收取天下,可不能连一匹马都舍不得。
这一句就像醍醐灌顶,董卓送出了宝马与金银珠宝,果然得到了吕布,还成了义子。
计策四:迁都长安
当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华雄被斩、吕布也败在了虎牢关。正当董卓束手无策时,李儒献计说:“温侯刚打了败仗,敌人的士气要比我们高涨。不如我们这就撤兵回洛阳,再带着皇帝一起去长安。”
正巧,当时洛阳流传着一句童谣,“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李儒也就借着童谣,劝董卓迁回长安,避开诸侯的锋芒。
计策五:大败曹操
迁都长安后,李儒又献策:“可令徐荣在荥阳城外埋伏,如果有追兵就放过去;等到我们这里打败敌人,再两头截杀。这样就没人敢再追过来了。”
董卓听从他的计策,结果只一仗,便打得曹操落花流水,曹操自己也差点死在乱军之中。
纵观史书,李儒不愧为东汉末年的顶级谋士之一,可以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这五条计策,全都直指要害,大大主推了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
只可惜,李儒选错了边,站错了队,辅佐的是反贼而非明君,白白使得他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可惜,可哀!
其他网友回答
要说在三国正史中,李儒在时中记载很少,被边缘化了。但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李儒做为董卓女婿廉第一谋士,地位堪比后期刘备下诸葛亮一般的地位,在三国初期为董卓出谋划策起到了举族轻重的作用。或许由于三国后期能人谋士太多了,李儒做为三国初期首位崭露头角的幕僚,因效力于奸臣,而鲜有人提起。
李儒
李儒首次出场,提倡董卓趁乱名正上表朝廷进京,图谋大业。而后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都出自他手。等董卓控制朝廷后,废汉少帝立刘协做皇帝后,感觉少帝不听话后,让李儒毒死少帝。李儒豪不犹豫强行灌小少帝毒酒,可怜小黄帝只有十四岁,毒士之名由此而来。在李斯的策划下,,董卓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李儒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后来各诸侯攻打董卓,董卓抵挡不住时,李儒献计:焚烧洛阳城,迁都长安。虽说敲诈富商钱粮,强驱民众迁离,焚烧民屋,等一系列惹民怨的罪行,但这些作为都是为维护自己阵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后建议董卓广招人才,为董卓寻得大将一名吕布是也。后来又识破曹操刺杀和设计曹操军团,差点杀掉后期魏王曹操。最后要不是董卓被色情所惑,不听李儒建议,董卓也不会在王允的连环计下被吕布杀害
不管怎样,李儒他这一生也算是个悲剧吧。所跟的主子,目光短浅,能力支撑不了他的野心。虽说董卓死后,他想另投门庭,但由于前期的一些助纣为虐的事情,使他很难找到名主吧。最后也落得个不好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