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蒙古攻打金国,南宋为何要选择与蒙古结盟?
优质回答:
某些人说南宋不吸取北宋灭亡教训的我都笑了,恰恰相反,南宋正因为有北宋灭亡教训在前,所以十多年一直没同意蒙古的联蒙灭金的要求。
先不说金国给宋带来靖康之耻,以及占领大片土地的世仇有没有联金的可能,单从军事角度来看。
1233年4月,金国派武仙集中兵力猛攻南宋川陕重镇光化。然而……光化区域的守将是孟珙。结局不用说都知道,武仙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死伤惨重的他往回跑,孟珙不依不饶穷追不舍。 双方在马蹬山再次大战,武仙输掉了所有筹码。孟珙击破了他九寨重兵,阵斩之外降七万金军,武仙本人只带了六七个人仓皇逃走。
八月末,金哀宗听说南宋终于决定联蒙灭金,派使者去南宋,说:“……蒙古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必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联合,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现在才知道,早干嘛去了?
顺便说一句,这时候的金国,只剩下的蔡州。可以说,这不是该不该联蒙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灭亡金国的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南宋选择的联蒙灭金的战略决策,正如先前之祖辈北宋的“联金灭辽”的战略决策一样,“饮鸠止渴”而已,结果是“养痈遗患”!最终自己成为埋葬自己的行为人!
北宋,“联金灭辽”是一个最大战略决策错误!
北宋在金、辽相争时,本应采取“坐山观虎斗”策略,养精蓄锐,待其“两败俱伤”时,大举出击,打败金、辽,开疆扩土,最大的赢家是大宋!
北宋采取错误的“联金灭辽”策略,把金国攻宋的缓冲区辽国拱手相送,打开大门放虎狼金人进入,是把自己送上亡国之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代, 文艺复兴,应该是文化、文明建设的高峰期,北宋时期确实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文学高峰;代表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的文学体裁,上古神话、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宋词的出现,文学又呈现了一个文学高峰,空前绝后,领先世界。
北宋时期,占据广大中原生产力发达地区,无可比拟的经济革命,据经济学家测算,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为发达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那为什么?北宋作为一个文化、经济发达的占据广大中原的先进农业生产大国,而经受不住北方荒漠草原上文化、经济并不发达的辽、金游牧部族攻打呢?
主要原因在于, 北宋建国以来实行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分权制的军事体制自认为正确,而实际误国、误民的问题。
缘于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以掌握军事实力的军事将领,趁后周国主年幼,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登上帝位,惧怕历史重演。
因而,抑制武将,重文轻武,军事上,以不识军事的文官统率军队,且统兵之官,定期轮换调转,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确达到了赵匡胤所忌的武将拥兵自重、造反夺皇位的目的。
然而,却极大的削弱了古代亲兵亲将传统的军队的战斗力。
大家熟知《水浒》中,大文豪苏轼家僮出身、毫无军事才能的高俅,身居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之职——太尉,统率中央军——禁军,虽然《水浒》小说中丑化了的,历史上是实有其人其事的!
而且将军队分为禁军——中央军,为军事主力,主要护卫京城,分散兵力驻各地,监视地方;遇有战事,领兵将军临时选调,并不了解掌握部队情况,且有统兵文官、宦官监军,决策折腾来折腾去,战机稍纵即逝,怎容时间,虽然禁军兵力最高曾达120万之巨,但是,形不成强大有力作战能力,使战斗力大打折扣,犹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地方军厢军及州府兵、县丁,皆农夫、市镇游民,毫无战斗力可言。
因而,北宋,已进入封建社会先进的文化、经济实力大国,当时位居世界一流,而军事实力,却是与文化、经济大国不相符,兵员虽多,为不战之兵,将军亦广,而无能战之将,一句话,将熊兵弱。
相对文化、经济落后的,处于落后北宋封建社会一个社会形态的奴隶社会的游牧民族,辽、金本身弱小的民族,反而变成了强悍的“马背民族”。
北宋在错误的治国方略、军事体制下,不堪一击,唯有以先进的生产力产生的发达经济财富,源源不断的输送财富以求和苟且。
“联金灭辽”,导致北宋灭亡的最大战略错误,辽国存在,是金国攻宋的缓冲区,金辽战争,大宋,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一举出击,杀无力还击之败军,最大赢家是大宋帝国,何乐不为!
“联金灭辽”,导至把辽国这个金国攻宋的缓冲区丧失,应该是使金国“为虎添翼”,自己把“最大赢家”拱手送给金国,自取灭亡!
呜乎! 面对强敌,不思进取,改革治国方略、军事体制,甚而采用“联金灭辽”的错误战略,乃至丧权辱国,民族气节尽失,卑躬屈膝,自称“侄皇帝”、“儿皇帝”苟且偷生,以至最终造成徽钦二帝北虏五国城,落井观天,强大的北宋帝国消亡,留下先进发达国家不敌弱小落后民族的历史笑话!呜乎,呜乎唉哉!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