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格律诗中”平平仄平仄“句式在对联中适用吗?
优质回答:
问题:格律诗中”平平仄平仄“句式在对联中适用吗?前言
平平仄平仄,是律句中最常见的变格,俗称锦鲤翻波。在唐宋律诗中比比皆是,即是在科举试贴诗中也很常见。
老街有时出联,偶尔用律诗中常见的几个变格:平平仄平仄(锦鲤翻波),或者平平仄仄仄(三仄尾),或者中仄仄平仄(半拗体),总有人提醒不符合楹联规则。
其实我也没有看过什么楹联规则,总觉得现代人搞不太靠谱。
首先五七言对联是为了作五律七律的中间二联作练习,五七律允许就可以了。其次,古人的挂出来的五七言名联,也基本按照律诗的规则。这三种句式,古人作楹联也常见呀。
一、据说中国第一幅对联就是:平平仄平仄(锦鲤翻波)
宋朝初期著名诗人杨亿是西昆体诗歌领军人物,他在《杨文公谈苑》中讲了一个“蜀中桃符”的故事:
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将致讨之前,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契长春。』明年蜀亡。
吕余庆以参知政事知益州。长春乃太祖诞节圣节名,寅逊归朝,为太子中允,上疏谏猎,诏褒之。
据说孟昶让辛寅逊写在桃符上的这十个字,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对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契长春
五代在唐朝的后面,唐朝的格律诗盛行,五律、七律,排律,要求中间的联都必须对仗。所以诗人作对联是小儿科的事情,当然不是第一幅对联,唯一新奇的就是,辛寅逊把这十个字写在桃符上挂了出来而已。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 序言中说:
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
……..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而这个所谓的第一个对联的上联,恰好就是:
平平仄平仄
二、三仄尾对联
上面说过了锦鲤翻波,下面看看三仄尾。
南宋诗人,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洪咨夔(1176年~1236年),字舜俞,号平斋。自题对联云:
“未得之乎一字力;只因而已十年闲。”
上联是三仄尾:未得之乎一字力,仄仄平平仄仄仄。
清朝时,据说内阁汉票签处(清代内阁内部机构。掌校阅汉文本章,撰缮汉文票签;记载汉文档案,)有一副对联,是刘罗锅的爸爸刘统勋所书。可惜道光二年毁于火,后来陈荔峰重新书写挂在圆明园直庐,但是圆明园也被烧了,此联为:
“天下文章莫大处;龙门声价最高时。
上联也是三仄尾:莫大处。
北京贡院明远楼上,曾经有七言对联云:
“夜半文光射北斗;朝来爽气挹西山”。
上联也是三仄尾:射北斗。
三、半拗体
在格律诗中,上联半拗体,下联可救可不救。在楹联中也有这种例子。
1、救拗
例如梁章钜给苏州沧浪亭做的集句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欧阳修),近水遥山皆有情(苏舜钦)”等,
上联是半拗体:清风明月【本】无价,平平中仄仄平仄,下联救拗:近水遥山【皆】有情,【皆】作平声救【本】。
2、不救拗
吴越时,龙华寺诗僧契盈题亭柱云: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
上联也是半拗体,上联一、下联两,都是仄声,下联却没有救拗。
三、古人的对联远比格律诗宽松
清代楹联大师梁章钜(1775-1849年),字臣林,号退庵。他是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
他编著的《楹联丛话》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楹联的著作,这部书中记录了不少名联,可以看出古人的对联,远比格律诗宽松。
例如上下联都是律句,但是失对:
君身自是有仙骨;我犹未免为乡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评仄仄仄
又如:
“当官期于物有济;凡事求其心所安。”平平平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上联,就不是律句了。
清朝常州府署中有竹楼一所,某太守题联云:
“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上联和下联都不是律句。
人在除夕时,自挂门楹云:
一枪戳出穷鬼去;双钩搭进富神来。
上联也不是律句。
结束语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古人的对联其实比律诗还要宽松。但是上联仄收,下联平收,是不可逾越的规则,这也是律诗对联中最基本的常识。
老街平时对联,大多以五言和七言为主,目的是为创作五律和七律练笔而已。至于现代人搞得楹联规则,我个人不是太关注,因为我确实很少作五七言以外的对联。
结束时,录入自己创作的一副长联:
浮云变幻,白衣苍狗,胜迹又遥临,看几回,潮落潮生?待:西辞泰岳,东巡瀛岛,北探蓬莱,南访琅琊;知此地:一方乐土,三面烟涛,竟育成:千古淳风,万家灯火。
山色有无,曲径危峰,闲情更凭吊,数多少,人来人往?忆:秦赚田横,明逐德清,晋归法显,唐迎太白;叹英雄:四海丹心,九州法雨,终留下:半丘荒冢,些子文章。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平平仄平仄 句式是律句变格中的常格,是唐宋以来的基本律句格式之一,当然有人解释为拗救,三拗四救,也讲的通。
王力先生认为:“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这说明近体诗包括对联变通的重要性,证明近体诗、对联的格律是可变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符合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唯物论观点。
根据中国对联大辞典的表述,平平仄平仄的句式是适用于对联的。对联也是随着古诗词不断发展的,其可视为律诗颔联颈联中对仗一联的截取,律句的句式也自然使用于对联。在此感谢夏小柒老师提供教材!
以下是平平仄平仄句式在律诗中应用的举例:
例如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就是“平平仄平仄”,韦应物《简卢陟》“我有一瓢酒”,就是“仄仄仄平仄”。再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五律《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移舟泊烟渚”、“凉风起天末”、“遥怜小儿女”、“何时倚虚幌”、“仍怜故乡水”,都是“平平仄平仄”。
又如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绿水,不敢照毛衣。
“秋浦锦驼鸟”,声调是“仄仄仄平仄”,前面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它们的出句也都是“仄仄仄平仄”。
其他网友回答
”平平仄平仄”锦鲤翻波格,说白了就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也叫拗句,不论在诗词中还是在对联中都适用这勿容置疑。说”抝”本身是出律了,这是事实,但诗联都遵循意境优先的原则,个别特殊位置上用韵破律也是允许认可的。如果单单以这个句式出律,而否定抝救的必要性(尽管联界有争议),那就真是迂腐至极。因为这个句式在大家公认的”新年纳余庆”对联鼻祖中就出现了。真正该讨论的是”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的下联,必须要以正格”仄仄仄平平”来对,不能死抠上下联平仄相反而对成”仄仄平仄平”,那才是腐得可悲又滑稽。
其他网友回答
适用
其他网友回答
“平平仄平仄“并不是格律诗中的正格律句,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拗救“变格律句。
五言律诗共有四种律句,其中一句是“平平平仄仄“。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定,这一句的第四个字必须是仄声。但有时因各原因,或者诗人为了追求声韵的平仄多变,这个字用了平声,又不能改为仄声,便可将第三字改为仄声。本来的“平平平仄仄”,变成了”平平仄平仄“,这就格律诗中的”拗救“之法。
此种句式在前人诗句中多有,一般用在五绝的第三句和五律的第七句。
如崔垣的《春怨》”……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便是此例。
写对联和写诗不同,不存在所谓的”拗救“。
对联安排平仄的要求有三种:
第一种:第二、四、六、八偶位字平仄相间;
第二种:按照文字的句式结构,在节奏点上安排平仄相间;
第三种:主要用于中长联,三、五个字连平,或者连仄。不必每隔一个字平仄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