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老孟说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像舜帝那样不告诉父母就私自娶了媳妇儿的做法,就是“无后”。如果是君子,就应该在娶妻之前告知父母。如果说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那生养后代便就是最大的孝,舜帝着急结婚,不就是为了早点生孩子吗?那孟子为什么反而说这种行为是“无后”呢?
所以,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分析,“无后”不能当作没有后代来讲,而应该解释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婚姻乃人生大事,舜帝连这都不通告父母,真是不应该。而且,古代《二十四孝》中第一孝的故事就是关于舜的,背负这么大的孝名,却做出不孝的事,舜的行为自然要被放大化。
其一,在孟子原文中的语境,第二种更加适用;其二,《孟子》一书中还记载着“不孝”的五种行为,分别是:“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确解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译为: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以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最为严重。舜在没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君子认为这种事情还是应该告知父母的。
如今人们的知识水平普通很高,却失去了很多传统的文化。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些事的时候往往不曾告之父母。告诉父母是源于对父母的一种尊敬,尊敬也是一种孝顺。我们会告诉父母正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父母的一种孝顺。
没有后人,也就等于体会不到那种儿孙满堂的幸福。只能羡慕着他人。
没有后人,也就等于血脉没有了传承,也就等于许多年后,长辈们每逢节日没有人祭祀了。
后人是血脉的传承民族的传承文化的传承国家的传承。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 》的《离娄章句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里面说到: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
原文: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从原文可以看出,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后辈应尽的责任。
扩展资料
“不孝有三”中的“三”只是个虚数,并不是指只有三件。其“不孝有三”应按照孟子的《离娄章句下》来解释。
“不孝有三”其实有五件: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好货财,私妻子(只顾老婆孩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放纵情色享乐),以为父母戮(让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也;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解释 不孝有三种,其中没有男性后代(后仅仅指男性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出自 《孟子》的《离娄章句上》;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翻译 不孝有三种(一解“三”为虚指),其中没有男性后代(后仅仅指男性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当时舜娶妻而并没有告诉父母,是因为恐怕不娶妻会导致没有后代,为了传后便是不告知父母,也是可以谅解的。
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延伸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