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反映了秦朝的什么状况?
一.文化
从战国时期的列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秦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一面,而商鞅变法也是法家的思路,以严苛的法律治理国家。赢政统一六国后同样遵循法家的治国思想。法家治国就是通过严酷的刑法,严苛的制度来约束制约秦朝的人民。而焚书坑儒也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想要达到独一的社会文化和思想,稳固自身的统治维护贵族阶层的利益。
二.背景
从战国时期统一的秦国,刚刚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实际上是民心不稳的,经济上秦始皇好大喜功,修秦始皇陵,阿房宫耗资巨大财力人力。而被秦征服的诸侯国的遗老遗少们一直存在推翻秦朝统治,复国的理想。比较有名的韩国的张良刺杀秦始皇,荆轲刺秦王等事件,都反应了当时的政局不稳。这种背景下,作为有着霸业雄心的秦始皇经常带着庞大的军队到各地去巡游,其实显示了他心虚,他怕那些覆灭的国家再次崛起,他怕在高压的统治下,人民还反抗他的政权,所以有了焚书坑儒。同样也是在这种背景下,秦始皇需要完全的统一人民思想,最大限度的限制人民的行为,达到巩固自己的政权的目的
三.矛盾
焚书坑儒。秦始皇争对的就是除了法家外其他的文化思想,在秦始皇看来这些思想文化就是对他权力的挑战,存在很大的隐患和矛盾。比如儒家提倡仁爱反对暴力,而始皇所提倡的法家的是以法治国,这2种思想在秦始皇的看来是绝对对立而矛盾的,与其他文化冲突时,秦始皇就想要消灭它,当自身统治存在隐患时,就在出现苗头时制止它。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朝代的建立都是通过了长期的战争洗礼,而战争最直接带给老百姓的就是灾难,吃穿住行甚至生命都很脆弱。当国家统一时,人民需要的是休养生息,需要宽松的政策及环境,国家经济各方面都需要建设。而秦始皇从军事,建筑,经济,甚至民生方面都没有给老百姓多少喘息的空间,这种高压的政策及生存环境跟人民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秦始皇焚书坑儒原文?
而为伏机,焚诗书。杀术士,瓜实:“及至秦始皇兼天下,有诏天下博士诸生说之:瓜冬有实。又密令冬月种瓜于骊山硎谷之中温处,则皆使往视之,而召诸生至者皆拜为郎,凡七百人。秦患天下不从。”
秦改古文以为篆隶:“及至秦之季世。”
《汉书·儒林传》论及此事也说。诸生方相论难,人人各异国人多诽谤《史记·儒林列传》论及此事说,坑术士,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措施?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术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同时秦始皇焚书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
焚书坑儒的后果?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
一、开了危险而罪恶的先例;
二、烧的不止是书,而是历史的积累和思维的自由;
三、窒息了理论思维,为野蛮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四、既侮辱了儒家,又为法家带来了恶名,连带还影响了哲学思辨的发展和进步。
秦始皇焚书坑儒真相?
儒生倡议废除郡县,恢复分封,分封制削弱了皇权;
为了统一思想,促进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
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当时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
秦始皇焚书坑儒原理?
为何秦始皇宁愿得罪读书人,也要焚书坑儒呢?这一切都源自那场廷议。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当时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一阵恭维,并称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非常好的一个政策。但是当场淳于越便指出了,不推行分封制,以后皇室有难,将没有王族有力量保全皇室统治,国家权力将落入权臣手中。同时指出了,始皇帝各种不遵从古制,以后将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