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中国版的《解忧杂货店》?
优质回答:
《解忧杂货店》是由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英皇影业有限公司,北京英皇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奇幻片,由韩杰执导,王俊凯、迪丽热巴、董子健领衔主演 。
该片改编自日本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讲述一家名为“解忧杂货店”的店铺,人们只要在晚上把他们的烦恼写在信上然后丢进铁卷门的投递口,隔天就可以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取得解答信的故事 。
该片于2017年12月29日在中国上映 。
【剧情简介】
在一家僻静街道旁的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门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某个夜晚,三个身在迷途的年轻人阿杰(董子健饰)、小波(王俊凯饰)、彤彤(迪丽热巴饰)无意闯入,没想到开启了时光隧道,从收到来自过去的第一封咨询信开始,在不断的回信和收信过程中,过去链接了未来,犹豫是否该坚持音乐梦想的秦朗、是否该和家人因逃债远走他乡的浩博、是否应该放弃舞女工作的晴美都从他们的回信建议做出了选择,找到了心灵的方向,不经意间也串联了所有人的人生。同时这三个年轻人也收到了对于自己困惑的解答 。
【个人评价中国版的《解忧杂货店》】
老友夫妇相约去影院看了《解忧杂货店》,老实说,这部小说是到目前为止我比较喜欢的小说;但是在我看完小说,再看电影后,作为一己之见评价是:这部改编成中国版的《解忧杂货店》电影与小说比较,其还原度很高;先不说电影由于时间关系删掉了部分情节,而从小说原有的情节来看,中国版电影明显是不够细腻的;比如书中对于人物关系的说明是在后半部分的,但在电影中很早就开始了对人物关系的说明,再加上视觉效果人物形象的原因,浪矢爷爷与丸光园园长之间的关系就过早的被揭穿了,大大减少了那种看到最后恍然大悟的惊叹感。
其次,就杂货店的位置也是跟我从小说中解读的心理预期是不相符的;小说中的杂货店前应该是很空旷的,一栋伫立在拐角的独立小楼,而电影里的位置稍微有些显眼,私密性不够。
我不太理解改编剧作者为什么要把浪矢译成“无名”,浪矢在日本作为姓氏,是不会存在太大误解的,但“无名”氏在中国的引用,并不是很现实的,在中国人的思维里,署名的优先程度是明显高于“无名”这样的署名的,且小卖店更不会选择这样的名字。
日本东野圭吾的小说叙述情节虽然惊奇,但故事的记叙都是很完整的,所以每次阅读都能给人惊奇的感觉,但这部改编中国版电影剧情,却给人感觉平平淡淡,不知道是因为从日本小说改编成中国版电影,我疑惑可能是因为剧情的处理,或者是对原著剧情的理解过于忠诚、直观理解比对;总是有种感觉:改编中国版电影《解忧杂货店》的剧情不够现实的感觉。可能摄制组团队很努力的想要还原小说故事叙述剧景,但似乎有些适得其反的效应,反而因为过分的追求与原著相符合,而却呈现给观众:脱离小说的日本当时的实际生活背景;比如:小说中的小城音乐人,1993年的青年人,当然不排除家庭条件好一些的,是很少会有人会冒那么大的风险去追求音乐梦想的,综合这些来看,时代背景像是还原了90年代,但是情节好像有些是当代的感觉。
当然,这部改编中国版的《解忧杂货店》电影,摄制组团队对于道具、布景的处理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从书页上将整个故事情景搬上银幕,背后是需要付出很多心血的,更何况还是一部经典作品。
其他网友回答
这才是真正的解忧杂货店!!!
其他网友回答
注册登录
如何看待腾讯发视频「我就是那个吃了假辣椒酱的憨憨企鹅」回应被骗事件?这一波公关水平如何?
点击查看
如何评价中国版的电影《解忧杂货店》?
解忧杂货店
解忧杂货店
知乎评分 5.0
《解忧杂货店》先导定档预告-电影解忧杂货店的秒拍
387 个回答
陈亦飘
陈亦飘
音乐和电影是我的爱与慈悲
知乎日报收录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很复杂,四个字概括就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看到近年来为数不多读过的书之一被搬上荧幕,忧的是它有很多本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很多人说它“没有演出原著的精髓”,我赞同一半吧,原因我慢慢往下说。
首先要从原著小说《解忧杂货店》的背景说起。
东野圭吾特地选取的日本的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中间夹杂的正好是日本经济发展最迅猛的那些年——那些年日本异军突起,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发展速度之快让世界为之震惊。
而电影《解忧杂货店》把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改编成了中国的1993和2017,中间这段时间是中国和小说里那段时间的日本最像的年代——经济以让世界瞩目的速度冲上云霄,炒股和房地产兴起,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充满了变化和希望。
值得肯定的是,电影里展现中国那个时代的希望和热情是挺全面的,不仅如此,电影和小说的年代不同,因此电影对很多原著做了很多细节式的改动,大多经得起推敲。
比如,小说里富二代小孩家里是开公司,最后开不了工资、资不抵债,电影里改成小孩的父亲是搞高利贷的,改革开放做汽车走私贸易,最后欠了高利贷而跑路。
再比如,披头士改成了迈克尔杰克逊。小说里的日本在战后经济非常发达,文化上也非常发达,高度倾向西方,所以小孩才会喜欢披头士这种西方文化,而在中国并没有,最流行的也就是迈克尔杰克逊了,这么改倒也符合国情。
另外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崔健演唱会,还有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和秦朗住在一个屋檐下的那个“诗人”,那种一夜未睡为心爱的姑娘作诗、在屋顶为姑娘的离去吟诗,是只有那个年代的中国年轻人才会有的做派。
从细节来说,小说到电影的改编都还不错,但是,《解忧杂货店》在小说到电影、日本到中国的改编过程里,还是有一个地方失败了,你可以说这是国情所致而无法避免的。
问题就在于背景的改编上——现在的中国,无论是电影内还是电影外,哪怕到了2017年、甚至2018年的今天,经济依然还像一批脱缰的马,许多行业还处在人们疯狂涌进的阶段,经济泡沫依然巨大甚至还不断膨胀,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满怀希望甚至急功近利的年轻人。
在电影里,阿杰、小波、彤彤虽然是孤儿出身,但看得出心底还是怀揣着希望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故事还没到最后,彤彤就已经拿着那张“超级女声”的海报跃跃欲试了。
但日本不是这样,原著小说不是这样。
在小说里,现在的日本已经过了那个经济飞速发展、人人怀揣着希望的年代,当初的奇迹已经荡然无存了,经济泡沫的破裂留下的,是一群站在偌大的社会里迷茫又无助的年轻人。
在小说里,其实是有详细交代小偷三人组每个人的背景的。在电影里,彤彤说过一句“我们做什么都做不久”,如果不看小说就不知道这个“做不久”是怎么回事:小说里的敦也是因为不忍背黑锅而失业、翔太是被裁员后到便利店打工、幸平则是因为汽车修理厂倒闭了而失业。
在原著小说里,东野圭吾不遗余力地在刻画小偷三人组的人物性格以及背后的成因,他们在小说里比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彷徨和无助多了,他们的最重要的身份不是“出身不好的孤儿”,而是“因为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而失业、处于人生的迷途的年轻人”。
而在电影里,不仅是小偷三人组的背景被一笔带过,扮演小偷三人组的演员们也没能很好地演出这三个角色应该有的样子——董子健表现尚可,毕竟拿过金马影帝提名,还有梦中流泪这样动人的戏份,而另外两位,王俊凯和迪丽热巴则演技十分有限,根本无法在那么短的戏份中立起两个丰富的角色。
正是因为小偷三人组这三个角色身上背负的“大时代背景”,才产生了他们在收到信件后的复杂的心理,才导致他们在“回还是不回”、“该怎么回”上争吵半天,这对电影内核来说太重要了。
东野圭吾创作《解忧杂货店》的初衷就是他在思考一个问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应该怎么做?他想让不止是过去的人提出这个问题,而是让未来的人也提出这个问题——不只是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的松冈克郎、面具家庭巨变的少年浩介和想辞掉OL的工作当酒家女的年轻女孩“迷途的小狗”,还有帮他们回信的这三名小偷敦也、翔太、幸平,也就是在电影里的阿杰、小波、彤彤。
他创作出小偷三人组,让他们身处和寄信人一样迷茫无助的年代,但却和寄信人不一样的是他们看过了日本经历过的、寄信人所将要经历的辉煌,知道这种辉煌终要破灭,才让他们犹豫应该给寄信人传递什么样的能量——是应该给他们对光明的希望、还是让他们谨慎于时代暗涌的漩涡。
这一点,和“自己都迷茫的人凭什么、用什么去指导一个同样迷茫的人的人生”一起,构成了《解忧杂货店》非常重要的核心,这也是《解忧杂货店》不同于很多“站在未来的高度上看过去”的鸡汤的根本原因。
所以,很多人在表达对《解忧杂货店》电影版的失望时,把原因都归结于对所谓的披头士变成了迈克尔杰克逊、强行加入“摇滚不死”等等细节的吹毛求疵,我觉得是找错了方向。
它的问题根本就不在此,它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我上面说的——电影和小说、中国和日本的大背景不同,导致了塑造的角色背负的意义不同,从而影响了电影没能还原小说的基调。
小说《解忧杂货店》给人的感觉,是有点阴冷的,过后才给人以温暖。
电影《解忧杂货店》却整体都很温暖,没有了小说里的这一分阴冷。
但是,这一分阴冷才是小说《解忧杂货店》的精髓所在。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感觉电影“没有还原出原著精髓”。
文化和时代背景之间的差异该怎么去填补,是跨国改编的作品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我才说看完《解忧杂货店》的感觉是喜忧参半——在改编上,它做了很多好的地方,但在最关键的地方却没能改成功,这让我感到非常遗憾。
最后,说两句电影之外的感受。
其实有的人已经说到了,知乎有点像《解忧杂货店》——在知乎提一个问题,就好像是给杂货店投了一封信。于我,浏览回答时,就好像是在牛奶箱里翻着回信、对未来充满好奇的其寄信者,而回答问题时,又好像无意间闯入杂货店收到来信的小偷三人组。
说来惭愧,明明自己活得也不甚明白,却屡屡在知乎上给别人解答,今后下笔会更加慎重,不求自己的文字能给别人指引正确的道路,但求能在路上点起一小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