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哪些因为电视剧而被我们长期误解的历史人物形象?
优质回答:
我们观众被不懂历史的编剧和导演误导的事很多,被他们误解的历史人物很多!
最糟糕的是王刚张国立演的清宫戏!皇帝与大臣的关系,纯粹演绎为一个顽主与一帮小混混的关系。皇帝即使爱玩耍,也是与小太监在后花园里。想看社会风情,也是带一两个小太监偷偷摸摸出去。
乾隆皇帝一生非常勤奋除了日理万机处理朝政外把大把光阴用在诗歌创作上。大概40000多
首,正如他自己说的,他一个人,与整个有唐一代的诗歌数量差不多了。在位六十年,40000首诗歌,想想是什么概念,60*365=21900天。许多诗是在阅读古画以后,在画上提款。与原画相得益彰。
此外他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很有贡献。在故宫里面,在颐和园,至少有三处专门用来品茶的茶室。对于茶具烧制,对于地方茶叶名品的推广,都有积极意义。比如对龙井茶的推广,现在杭州还在享用他创造的无形资产!还有普洱茶,景德镇茶具,耀州窑茶具。
乾隆继续明代推行的“榷茶易马”政策。外国和边疆地区只能用战马换取中国的茶叶!战马,是古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朱元璋“贵吾所有,贱吾所无”。马匹按级别换取,40.60.80斤茶叶。比价由皇帝说了算,边疆茶马司不得随便更改。明清在西安府设有统一管理全国茶马贸易的“御史茶院”,按照获取战马数量质量考核地方官员成绩优劣!
乾隆对茶的高度重视,对茶艺的讲究对茶具制作的重视,除了从心底喜好外,恐怕他还是以身作则,弘传中国茶叶和文化!
再说,乾陵一生还打了许多仗,收复了河山。
这样,看来,乾隆哪有时间整天挖空心思地搞各类玩耍消遣活动!
再说,皇帝威仪是国家整体象征,仅御玺就有八套,不同情况加盖不同御玺。有符宝郎专门负责保管,护卫。
皇帝出宫,大驾卤簿就有万余人!皇帝出行,御玺不离身———有点像今天核按钮!
他怎么能随随便便,想去哪就去哪?
清宫戏误导观众太严重!
其他网友回答
有哪些因为电视剧而被我们长期误解的历史人物形象?
许多历史人物,小芒和大家一样,都是透过影视剧而知晓的。有时候我们透过影视剧了解的人物与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形象严重不符。小芒就为大家举几个例子吧。
一、风流才子唐伯虎。
星爷的这部《唐伯虎点秋香》影片,几乎让唐伯虎这个风流才子形象深入人心。他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且家世显赫,家中娇妻美妾成群,本人又长得风流倜傥、潇洒不羁,因为偶遇华府婢女秋香,他自认为她对他三笑留情,便潜入华府为奴,经过一系列的波折最终抱得美人归。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却从未风流,也没有这样的好命。
他家境殷实,却在一年之内,经历了父母、妹妹和妻儿的相继离世,家境也随之衰落。他寒窗苦读考上了解元,本想在科场上大显身手一举夺魁,却因为科场舞弊案的牵连而彻底断送了仕途。他的弟弟要跟他分家,他后娶的妻子抛弃了他。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整日醉生梦死,此时他却遇到了他的一生挚爱,她就是名妓沈九娘,他为她赎了身建了桃花庵,本想相伴一生,沈九娘却因操劳过度而死,晚年的唐伯虎漂泊无依,靠卖春宫画艰难度日。
这样为爱而痴爱一生的唐伯虎,你们还会喜欢吗?
二、铁齿铜牙纪晓岚。
大部分人一提到铁齿铜牙就知道说得是纪晓岚,可见张国立老师的这部电视剧影响之广。张国立老师凭借精湛的演技,完美地演绎出了一个正直不阿、凭借铁嘴钢牙智斗贪官的清官形象。
历史中的纪晓岚形象可能会让我们大跌眼镜。他相貌丑陋,是个近视眼,虽巧如舌簧,但他说话尖酸刻薄,只是用于讥讽他的同僚身上,被人称为毒舌,所以并不讨人喜欢。
乾隆也不像剧中那样看重他。他议了几句国事,便遭到乾隆的斥责“朕视汝不过优伶尔,怎敢妄谈国事。”
他既没有实权也没有胆量去和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也是朝中掌握实权的军机大臣和珅去明争暗斗。相反,他因为给自己的亲家(一个大贪官)通风报信而被贬新疆,直到皇上编纂《四库全书》才将他召回。
所以他拥有一副为民请命的“铁嘴铜牙”只是后人对其给予的美好愿望罢了。
三、史上最纯情的皇帝高湛。
《陆贞传奇》曾是比较火的一部戏,小芒也曾被陈晓饰演的武成帝高湛而圈粉。电视剧中的高湛善良长情,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翩翩美少年,也是一个文韬武略皆备的治国好皇帝。
历史上的高湛的确是一个美男子,但他却是一个荒淫无度的暴君。
他是北齐神武帝的第九个儿子,因长相俊美深受他父亲的喜爱。高湛的兄长高洋在驾崩后,害怕自己的儿子遭到实力雄厚的弟弟高湛的谋杀,便直接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高湛,以此来保全自己的儿子。
高湛在成为北齐的第四任帝王之后,反而宠溺奸臣,肆意诛杀宗室和朝臣,导致当时的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国势也有盛转衰。
当时高湛的侄子高孝瑜向皇帝劝谏胡皇后不应和朝臣和士开频繁接触时,高湛听信和士开的搬弄是非,反而对他的侄子下了毒手。高洋的儿子也是前太子高百洋,高湛没有感念高洋的传位恩情,却借着“白虹贯日”的天文现象,却将他活活打死了。
他荒淫无度,竟看上了自己的寡嫂李祖娥(文宣帝的皇后),他用李祖娥的儿子做要挟,逼迫这个寡嫂屈从于他。后来李祖娥怀孕了却遭到自己儿子的讥讽,感到羞愧难当,在女儿刚刚落地之时便摔死了她。高湛得知后暴跳如雷,当即杀死了李祖娥的儿子,接着将李祖娥暴打一顿,装进了袋子里扔进了臭水沟,还逼迫她出家为尼。
这难道就是影视剧中塑造的那个为爱坚守的纯情少年?
我们大可不必过度纠结历史中的人物形象与影视剧中的形象是否高度吻合与否,抱着欣赏与娱乐的态度去对待影视剧就行了。毕竟那些历史人物形象都是为了追赶影视潮流、迎合大众口味而进行改编的,如果说因为影视剧而促成观众主动去了解真实的历史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真的太多了,随便先说一个,魏明帝曹睿。
若论中国古代皇帝,三国曹魏的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叡,若列入悲催皇帝行列中,估计应无异议。且不说他身世扑朔迷离:你究竟是袁家的孩子呢?还是曹家的孩子呢?如果你是曹家的孩子,你究竟是曹操or曹丕or曹植谁的孩子?也不说他少年时代就因母亲被父亲赐死,母亲死后也未遵循礼制安葬;自己在杀母仇人的“抚养”下,忍辱偷生,赔尽了多少小心和委屈?单单就祖父曹操、父亲曹丕、叔叔曹植,建安年间或有赫赫武功,或有璀璨文采,或二者兼备,被后人誉为“三曹”,估计就使魏明帝倍感“亚历山大”,心理阴影面积会有多大呢?
对曹叡,时人及后人评价褒贬不一。如曹叡即位伊始,曹魏侍中刘晔就有“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的评价。后来,王沈《魏书》则有“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的评价,孙吴陆逊则有“(叡)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于(曹)操时”的评价。总体来看,古代史家对曹叡多有褒崇。近代史家吕思勉则有“明帝继立,荒淫奢侈,朝政更坏”,蔡东藩则有“奢淫无度,违理蔑伦”等“差评”。2017年热播历史大剧《军师联盟2虎啸龙吟》,更是将他塑造成只知道吃喝玩乐、嗜杀成性的纨绔暴君。
综观曹叡一生,就文治武功而言,他虽较祖父曹操、父亲曹丕、叔叔曹植逊色,却也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他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也有人的七情六欲,也有复杂多变喜怒无常的人性。下面,我们就结合史书的相关记载,尽量真实地复原历史上的魏明帝。
一、扑朔迷离的身世
曹操究竟是曹操or曹丕or曹植谁的孩子?这个问题,因当时没有DNA鉴定,估计要永久成为历史谜案了。他是曹家的孩子,还是袁家的孩子?这个问题,却在史书中,留下了蛛丝马迹,也引起了后世史家的诸多争辩。
陈寿《三国志》主“建安九年”说。他在《明帝纪》中记载,曹叡于公元239年正月去世时,“时年三十六”。依此计算,曹叡当出生于204年(建安九年)。关键问题来了:众所周知,曹操于建安九年八月才攻克袁氏的老巢—邺城(今河北临漳)。甄氏原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邺城陷落,袁熙、袁尚等逃亡,袁绍妻刘氏、袁熙妻甄氏则被曹军俘获。曹丕垂涎甄氏美貌,遂娶其为妻。
若依曹叡生于建安九年,则曹叡究竟谁之子,已不言而喻。
很多史家或许难以接受此说法,因而纷纷对陈寿的记载提出异议。南朝刘宋史家裴松之说:“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 明代学者周婴则说:“《志》称叡封武德侯,年十五,时为延康元年,则叡盖以建安十一年生。”卢弼据《三国志·常林传》裴《注》引《魏略》“吉茂转为武德侯庶子。二十三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的记载提出,建安二十三年,曹叡被封为武德侯,其时曹叡15岁。则曹叡之出生年,当在建安八年。卢弼据此提出:“窃谓承祚此文,实为曲笔,读史者逆推年月,证以甄夫人之赐死,魏明之久不得立为嗣,则元仲究为谁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曹叡生于建安九年,其为袁熙之子已可为定论,况且其生于建安八年呢?
二、魏明帝施政能力与评价
古往今来的人,对魏明帝的评价,可谓冰火两重天。爱之者捧其上天,恶之者摁之入地。如果说前引曹魏刘晔、王沈对曹叡的评价,有对本国皇帝溢美吹捧之嫌。那么,作为敌国的孙吴名将陆逊的评价,应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因而,吕思勉、蔡东藩对曹叡的评价,可谓激切且失之偏颇。那么,曹叡的执政能力究竟如何呢?
(一)强化皇权,生杀赏罚操于己手
曹叡即位初,孙权曾对此乳臭小儿不屑一顾。认为陆逊对曹叡的褒奖之言,言过其实。他还乐观地预言:陈群、司马懿、曹真等在曹操、曹丕时代被压抑,且又被曹丕遗命辅政的元老重臣,必会利用新君幼弱时机,“弄巧行态,阿党比周”,专擅朝权。可后来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一世枭雄孙权意料之外:他所鄙视的曹叡,竟能不动声色的揽权于己手,保证了曹魏的稳定和繁荣。
魏明帝即位初,就大力强化皇权:“诸公受遗辅导,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曹真、曹休、司马懿,多因与蜀汉、孙吴战事而被明帝差遣,驰骋边疆,无法有效的干预朝政,所谓辅政,形同虚设。因而,自魏明帝即位伊始,就将人事、军权、国家各项政务的处置等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崇儒重教
魏明帝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儒家经典教育。他于太和二年(228年)六月颁诏:“尊儒贵学,王敎之本也。……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鉴于高堂隆等名儒年迈,后继乏人,故于景初年间颁诏,拣选资质聪颖者,跟高堂隆等学习儒家经学。
(三)重视礼、刑治国,礼主刑辅
魏明帝深谙礼乐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致力于曹魏郊祀、宗庙、正朔、为人后、宗庙演奏乐舞诸礼制的制定和完善。他借鉴历史教训,于太和三年七月颁布的《禁外藩入嗣复顾私亲诏》,频频为后世所称引,影响巨大。
魏明帝重视刑法对统治国家的重要性。他于太和三年十月改平望观曰听讼观。他既重视刑法的制定与完善,于太和三年诏令陈羣、刘邵等“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也重视刑罚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重要性,强调刑罚务必以宽大简化为要务。
(四)优礼元老重臣和贤士
魏明帝优礼大臣,对年纪老迈、行动不便的钟繇、华歆等重臣,他特意下诏规定:“朝见皆使载舆车,虎贲舁上殿就坐。”他重视贤能之士,多次下诏征贤士管宁入朝。并对地方官吏的接送,做出明确规定:“其命别驾从事郡丞掾,奉诏以礼发遣宁诣行在所,给安车、吏从、茵蓐、道上厨食。”
(五)鼓励进谏,虚心纳谏
曹叡鼓励臣民上书,对皇帝的过失进行劝谏:“有可以补朕不逮者,各封上之。”对吏民的劝谏,魏明帝大多亲自认真审阅,“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士庶上书,一月之中至数十百封,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意无厌倦。……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
(六)外交、军事处置得当
对外,魏明帝在综合考虑蜀汉、曹魏国力后,用曹真、司马懿等,对蜀、吴的侵扰,制定以防御为主的战略。使中原地区基本再未遭兵燹之祸。
魏明帝虽确定防御蜀、吴进犯的基本国策,但这种防御并非消极防御,被动应付。他试图通过舆论造势,扭转战事不利局面。如在太和二年正月诏书中,魏明帝极尽挑唆、离间之能事,试图挑起蜀汉统治集团内部及吏民冲突和矛盾:“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刘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
若有有利时机,曹叡也积极、主动对蜀、吴、辽东发起进攻。如太和二年秋,他诏命曹休、司马懿、贾逵等伐吴;太和四年七月,诏使曹真、司马懿伐蜀;太和六年诏田豫等伐辽东等。其中,战绩最显赫,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征伐,是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命司马懿、毌丘俭等率军征伐公孙渊。该年八月,公孙渊集团即宣告覆灭。自东汉末年盘踞辽东,曹操、曹丕无力征讨,只得羁縻笼络的公孙氏集团,至此彻底灭亡。辽东地区也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魏明帝时期曹魏国力的积聚、发展,也为后来曹魏灭蜀、西晋灭吴,结束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三国鼎峙的分裂状态,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史君曰
马植杰先生如此评价曹叡:综观叡之行事,优缺点各占一半。其优点是善为军计、明察断狱、比较能容人直谏。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杀谏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失误,则在确定继承人和辅政大臣方面。这一评价,较之以往或多褒崇溢美,或激切贬斥,可谓客观、公允之论。
参考文献
1.(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卢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年。
3.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 马植杰:《三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首选《少年包青天》周杰版的庞太师。
在这部电视剧里,我们这位庞太师被刻画成了一个通敌卖国、结党营私的大反派,以致于我们小时候都对他印象极深,仿佛在历史上,他就是个不折不扣地大坏蛋!
他不仅与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作对,而且还跟天波府杨家将作对,可以在许多电视剧上,都有庞太师的身影。从宋太宗一朝一直折腾到宋仁宗一朝,我想也是够了:庞太师还挺能活的,当然得罪的人也不少。
再后来,我才发现庞太师不仅不是一个奸臣,反而还是一个大大的忠臣。
[庞太师心里委屈:我冤不冤呀!]
他就是宋仁宗时期的重臣,庞籍。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为黄州司理参军,时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调开封府兵曹参军,知府薛奎荐为法曹。迁大理寺丞、知襄邑县……
庞大人,你真的被冤枉了!
在《少年包青天》里,庞太师伙同郭太后来了个狸猫换太子,蒙骗了天下人,罪不可恕。但是历史上的庞籍,可不是这样一个人,别说是和太后同流合污了,反之,他还大大地得罪了当朝刘太后。
事情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宋仁宗刚登基,朝政还是由刘太后管理,美名其曰垂帘听政。后来刘太后死前,还念念不忘她的“好闺蜜”杨太后,于是她留下了遗旨《内东门议制》,想继续让杨太后接她的班,垂帘听政。
这让宋仁宗十分不满:您活着管着我,死后还想让杨太后继续管着。不过这只能心里想想,碍着太后遗旨在,不好办。为此,仁宗皇帝把这件事拿到了朝堂上议论,希望他的爱卿们替他解决。这时,我们的庞籍庞大人出场了,他二话没说,就直接把刘太后的《内东门议制》给当众烧了!还没等众人缓过神来,他就开口了:
“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啥意思呢?意识就是说,陛下呀,您得自己亲自处理朝政,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潜台词就是太后垂帘听政已成为过去时,您现在得自己做主。
这番话说得让仁宗皇帝心里很舒服。庞爱卿果然挺替朕着想的。这么一来,仁宗皇帝亲政再也没有阻力了。(《内东门议制》都被烧了。)
所以,历史上的庞太师庞籍,是个大大的忠臣。只不过为了在文学作品中突出包青天的伟岸形象,就必须有一个大反派与包公唱对台戏,而庞太师不幸被选中了。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这个庞太师原型其实不是庞籍,而是仁宗皇帝皇后的伯父张尧佐。随着包青天的故事越来越让人熟知,一传十,十传百,庞太师的庞字,也就被人认为是庞籍。你说庞籍冤不冤!
其他网友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飞。
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张飞的形象都是五大三粗,有勇无谋的莽汉模样。以至于,我们提起他,都会说是“猛张飞”。
这全都是因为《三国演义》里,为了作品效果,作者特意塑造出来的。可既然是“演义”,就不能当真。
历史上真正的张飞,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可见家底是很殷实的。有经济基础的人家,才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不仅有一身好武艺,被人称作“万人敌”,而且还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堪称文武全才。
他能写会画,享有盛名。明代的卓尔昌在《画髓元诠》里头说,张飞喜欢画美人,书法上更是擅长草书。
关于张飞的相貌,实际上也不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因为他的两个女儿先后做了蜀后主刘禅的皇后。大家都知道,相貌丑陋的人,是不可能做皇后的。从这点来说,张飞也不可能样貌丑陋。要不然,也不能有好基因遗传给女儿。
而且,几年前,人们还在四川简阳的张飞营山上,发现了他的石像。
石像中的张飞面如满月、神态温柔安详,脸上没有一根胡须,是标准的美男子。
所以,演义这种东西看看就罢了,当不得真的。影视剧里的张飞也只是戏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