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算明君吗 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网友提问:

宋仁宗到底算不算是一代明君,大家对他怎么评价?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酿松山阁旧主来回答

宋仁宗当然算是一代明君。

他在位的时期,号称“仁宗盛世”,国家总体安享太平,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均取得长远发展,有评价说“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可以说,赵宋江山能延续三百年,并且经历“靖康之变”还能让赵构据半壁江山,其根源还是仁宗巩固奠定的统治基础。

任何人被人认识,肯定是多方面的,所以对仁宗的评价也有很多,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官方评价:

《宋史?仁宗本纪》:

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这个评价比较公允,仁宗执政时期有弊政,但总体大环境向好向上发展,所以他在古代第一个能得到“仁”的庙号,成为人君的榜样模范。

历朝人物评价苏轼: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

仁宗在位时期,是宋朝兴起以来的极盛,天下太平,百姓富足而知教化。

周正夫: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宋仁宗其他方面能力可能一般,但是当皇帝真是专业的。

王夫之: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仁宗盛世,到现在(明清之际)还让人羡慕,皇帝温厚宽仁,宰辅谏臣和侍从都是正人君子,所以才能达到盛世。

其他评价

他的对手辽道宗耶律洪基: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

他还说过,愿来世成为一个宋人。

当然,也有人说,仁宗能得到历代文人的高评价,是因为性格是个老好人,只会和稀泥,只能算是个一般的守成之主。

并且除了文治正常发挥,武功全废,西夏独立,辽国增岁币,连岭南都让侬智高闹翻了天。

然后本来在范仲淹主导下想弄个“庆历新政”来改革下,还能力挽狂澜,但是魄力不够导致无疾而终,最后加剧了宋朝的冗兵冗官冗费,为宋朝的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

然而,宋仁宗就是这样一个当之无愧的明君

他的英明,不在于有开国定基的能力,也不在于有开疆拓土的魄力,也不在于有力挽狂澜的伟力。他的突出,就在于仁厚,身为一个帝王,这样的品质难能可贵,他委屈自己处处为人着想,所以才换来了臣民对他的无比拥戴,对手对他的衷心倾慕。

并且,他的执政能力并不弱。

人口增长。封建时代,人口就代表国家力量,宋仁宗特地让包拯包大人统计过历朝人口数量,得到的结果是,仁宗之世远迈汉唐,唐朝贞观年间人口三百多万,开元极盛时八百多万,而宋仁宗时达到了一千多万。

经济发展。仁宗继位之初,因为他老爸真宗的挥霍,朝廷财政亏空4225万贯,这些钱,当然是父债子还。仁宗不仅很快平了亏空,他在位时的财政收入,还达到了唐朝的四倍以上。

虽然“庆历新政”最终夭折,但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举措有一些还是得到了保留,并且其中也提现了仁宗“以仁治国”的施政理念。

如果这样的帝王都算不上明君,那整个封建社会又有几人可以当之无愧?

其他网友回答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他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在位42年,执政宽简,为人温良,他把一个“仁”字,诠释的淋漓尽致。

仁宗究竟算不算明君,我们看一下仁宗那个时代有多少治世能臣,文人骚客。 即使是最不了解宋史的人也能知道这几位大神。 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 有文坛大佬“欧阳修”;有为民请命的“包青天”;有“接班杨家将的大英雄”狄青; 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有变法大家“王安石”;更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柳永…

这是一个浪漫的时代,如果仁宗不算以为明君,在他那个时代会有这么多风流人物吗?

关于仁宗还有两个小故事。

传说仁宗有一晚批改奏折,忽然想喝羊肉汤,但他只给了旁边的太监说了一句,说完就叮嘱千万不要告诉御膳房。 太监不解道“官家为国事操劳,怎么一碗羊汤都不舍得喝吗” ,仁宗笑道“朕只是今晚想喝,如果今晚吩咐下去,可能御膳房以后每天都要准备羊汤了,太浪费了”。

一日,仁宗和一些妃嫔游园后,回到御书房便大口地喝水,旁边人不解道“官家这么渴,为何不叫随行宫女递水呢? 仁宗道“朕一路看了她几眼,她都没领会过来,如果朕开口,她回宫后免不了一顿责罚。

仁宗一生,都围绕一个“仁”字。 去世时,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悲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 由此皇帝,怎不能称之为明君。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是雨轩宁,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对于你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

评价一个皇帝,不同于评价一个普通人,他们拥有至高无的权利,一言一行都可能导致人命关天。所以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看他,这样才会更客观。

宋仁宗如何对人:

对待臣子

宋仁宗时期有个知名的谏臣叫包拯,据说他屡屡犯颜直谏,有一次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

还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仁宗想给张尧佐换个官职,让他当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生气地说:“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言官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都曾经做过节度使,恐怕不是粗官。”仁宗只能采纳言官的建议。回到后宫他对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从上面的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仁宗对谏臣的态度。也许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很容易的事,但是作为一个天子也能这样广听谏言是非常难得的。

对待下人

再来看仁宗对待宫人的态度。一天,仁宗退朝回到寝宫,因为头痒,叫梳头太监进来替他梳头。太监梳头时见仁宗怀中有一份奏折,便问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折?”赵祯说是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太监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仁宗没有接口。太监又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采纳吗?”赵祯说:“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太监自恃一贯为赵祯所宠信,就不满地说:“如果采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仁宗听了,顿然站起,呼唤主管太监入内,按名册检查,将宫人二十九人及梳头太监削减出宫。事后皇后问仁宗原因,仁宗说:“他劝朕拒绝谏官的忠言,朕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又有一次,仁宗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要干什么。仁宗回宫后,着急的对嫔妃说到:“朕渴坏了,快拿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他:“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仁宗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要水喝,他们肯定有人要被处罚,所以我就一直忍着口渴。”

还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

对待下人的僭越他毫不姑息,直接撵出宫去,但对待下人的过失,仁宗却总能首先考虑到他们的处境,所以遇到事情能忍则忍,从点滴的小事上就能看见他的仁者之心。

对待别人批评

嘉祐年间,苏辙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皇帝。仁宗却说:“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此人应予以严惩,仁宗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作为一个皇帝,能容苏辙这样的事,已实属不易;像四川秀才这样的事,恐怕再也没有人能做到了吧。

仁宗亲政后,出于对老年考生的同情,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 ,让像柳永这样被埋没的人才得以入仕。

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出现了在《岳阳楼记》中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还有进士沈括,他不仅是个博学多才的大科学家,还发明了用於航海的指南针。

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占了六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都曾活跃在仁宗时期。

在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

自古就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说,如果不是遇到仁宗这样的皇帝,有些人要么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进仕途,要么被奸邪小人迫害而死,哪有机会扬名立万。

宋仁宗时期的政治

对内的改革

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授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锐意进取。九月,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虽有变法之举,但还是没有很好的推行下去,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对外战争

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定难军节度使“依辽和宋”的国策,于宝元元年(1038年)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宋夏间维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开三次大战,宋军皆先胜后败。夏虽取得胜利, 但自身亦伤亡惨重,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宋、夏终于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自此后,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庆历和议”的内容: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从条约上看,一个爱面子,一个爱钱财,二者各取所需,也算双赢吧,毕竟能维持近半世纪的和平。

宋仁宗时期文化

编修书籍

康定年间(1040年-1041年),赵祯命丁度与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40卷 。 此书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曾多次关心图书馆文化事业。景祐中,鉴于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庆历元年(1041年)成《崇文总目》66卷。该书为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

嘉祐五年(1060年),赵祯又下诏:“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规定每献一卷馆阁所缺之书,赏丈绢一匹,及献五百卷,特与文资。”次年闰月,又下诏搜访遗书:“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者,令史馆视其篇目,馆中所无则收之。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仕职官者以闻。“当年,就有三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等人响应号召献书,并命其分置于各书府,钦赐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奖励。又下令编撰《嘉祐搜访阙书录》1卷,作为搜访依据。

重用人才

中国的几大发明中,能把整个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进士榜吧,被誉为中国科举千年第一榜,光唐宋八大家在这场科举中就汇聚了四人。主考官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中另三人则是苏轼,苏辙,曾巩,都参加了这场科举考试。

当时在京城的唐宋八大家还有两位,一位是陪儿子考试的苏洵,一位是正担任群牧判官的王安石。

嘉佑榜,共有进士388人,其中在《宋史》中入传的有24人,后来担任宰执的有九人,分别是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

范仲淹、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包拯、庞籍、韩琦、富弼、张尧佐、曾公亮、吕公弼、吕大防等。

名将有:狄青、杨延昭、王德用、杨文广、种世衡、种谔、种师道、曹玮等。

思想、文学艺术上的有:邵雍、周敦颐、张先、柳永、晏殊、蔡襄、黄庭坚、孙奭、刘敞、胡瑗、孙复、石介、吕大临、刘攽等。

科学上有:沈括、苏颂、毕升、王惟一(针灸专家)、钱乙(小儿科专家)、燕肃(复原指南车、记里鼓车,作《海潮图》解释潮汐形成)、贾宪(数学家)等。

宋仁宗一朝人才辈出,苏轼曾评价:“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

宋仁宗时期的经济

纸币发行

赵祯执政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局面,使宋朝的经济快速发展。天圣元年(1023年),宋廷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发行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

宋仁宗对妻妾:

赵祯最初看上了并非官宦却富有钱财的王蒙正的女儿(遂国夫人),曾向刘太后提起过此事,但武断的太后根本不予理会,借口这个王姓女子“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硬是将这个“姿色冠世”的少女许配给了别人。赵祯又看上了张氏,但经过太后审视,认为张氏不如郭氏,在未与赵祯商量的情况下,便自作主张以张氏为才人,而册立郭氏为皇后。而刘太后去世不久,赵祯称皇后无子,愿意当道姑,特封净妃,别居长宁宫。

仁宗最喜爱张贵妃,想立她为皇后,但在“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大背景下,群臣一直反对,在众人的劝说下,赵祯只得选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女选为皇后。

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三十一岁的张贵妃暴病身亡。赵祯感念张贵妃生前的柔情与善良,悲痛无比,赵祯最后决定用皇后之礼为张贵妃发丧。出现了一生一死两位皇后,如此逾礼之事,旷古未闻。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赵祯下令为其辍朝七日,京师“禁乐一月”,京师惟一的活动便是为温成皇后举丧。

张贵妃去世不久,其母楚国太夫人曹氏也逝世,赵祯仍为其辍朝三日,并亲临其家祭奠。

赵祯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生母和爱妃,不顾朝野内外的巨大非议,毅然进行了两次追册活动,足见其重情重义。

别人对宋仁宗的评价

王安石: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仁宗在位,历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苏轼:1.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2.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邵伯温:呜呼!虽酒酣、嫔御在列,尚不忘四民,故自圣帝明王以来,天独以仁谥之也。

蔡东藩《宋史演义》:仁宗之驾驭中外,未尝不明,而失之于柔……仁宗以仁称,吾谓乃妇人之仁,非明主之仁。

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赵祯“无定志” 。他认为,在赵祯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这样朝令夕改,一反一复,使“吏无适守,民无适从”,让下面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结果什么事也办不成。

谏臣蔡襄曾说他“宽仁少断’。在庆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赵祯“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非难……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仁宗一生多有善举,但早年母后的强势和自己经历致其文弱、忧郁而又犹疑不定的性格,以致很多大事上可以更为精进却没有做到,但人无完人,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他这样已经很好了,我觉得他配得一个明君之名!·

其他网友回答

他算仁君,但不是明君,国家交到他手里版图缩小了(西夏反叛独立),国家各种政策缺陷他无法解决,想改革却没魄力,只能说他符合儒家垂拱而治的性格,被后世史家吹捧,实际功绩还比不上他爹,宋真宗至少还有个檀渊之盟

其他网友回答

宋仁宗算不算一代明君?我的答案是肯定算,虽然宋仁宗不及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这些君王出名,但如果我们仔细翻翻北宋的史书,就可以发现,宋仁宗绝对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的三百多位帝王中的佼佼者,而且是排在最前面的那几位。

从皇帝的谥号来看,宋仁宗“当仁不让”。谥号是古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仁君”和“仁政”作为中国儒家文化治国的最高理想,极少有帝王被冠之以“仁”。要想得到这个谥号除了要有很好的政绩外,还要求“皇帝”的言行举止上符合儒家士大夫们认可的道德标准。有作为的皇帝不少见,但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皇帝可就凤毛麟角。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数百位帝王中也只有四位皇帝被追谥为“仁宗”。排第一的就是宋仁宗,其后还有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后面这三位无论是政绩还是个人修养,都与宋仁宗不可同日而语。宋仁宗的“仁”可以从他死后辽国的反应看出他是多么的“仁心宅厚”,据史书记载,宋仁宗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抓住宋使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表示要给宋仁宗设“衣冠冢”。 当时,宋国和辽国是敌对之国,由此可见宋仁宗人格魅力之高,连敌人都十分折服。

那么我们来看看宋仁宗赵祯是否配得上一代明君?

第一、施德政,有作为。这一点,宋仁宗赵祯做的绝对可以打90分,他是两宋最有作为、评价最好的皇帝之一,13岁即位,53岁驾崩,享位41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期间政绩显赫,国泰明安,无论是于功还是于德,他都当得起“仁宗”这个谥号!

1、君王识人善用:包拯,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司马光、晏殊、苏家三父子等北宋名臣,都是宋仁宗一手提拔,说明其识人善用、任人唯贤!

2、国家外无战事:宋仁宗主政时,采取了为和为贵的外交政策,与夏、辽两国止战,国家没有外患,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战争开支,也使人民免于刀兵之争,使民休养生息。

3、人民安居乐业:宋仁宗采取的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等政策,使民有所依,农民能够安心从事生产,社会日益安定富足,并进一步促进宋朝的商业、工业、文化等方面得以发展。据统计宋仁宗时代,宋朝人口(这是衡量盛世的最基本标准)增长了三百七十九万户,增加了六百四十九万口男丁。

以上三点,足以见他治国有方,从政绩上可谓一代明君。

第二、勤于纳谏、严于律己。从当皇帝的为人处事、道德修养来看,古往今来,能够比的上宋仁宗的几乎没有,放到今天,也算是人中龙凤。

1、纳谏:宋仁宗纳谏的故事很多,比如朝臣建议裁减宫人,身边的太监不屑,他就把这些太监裁撤了;又比如有人为他进献美女,朝臣建议他远离女色,他害怕日久生情,立即就将这些美女送走;最生动的故事就是他原本想为宠妃的娘家人升官,但包拯力谏不允,唾沫星子都飞到他脸上了,他擦擦脸,只好无可奈何作罢。

1、纳谏:宋仁宗纳谏的故事很多,比如朝臣建议裁减宫人,身边的太监不屑,他就把这些太监裁撤了;又比如有人为他进献美女,朝臣建议他远离女色,他害怕日久生情,立即就将这些美女送走;最生动的故事就是他原本想为宠妃的娘家人升官,但包拯力谏不允,唾沫星子都飞到他脸上了,他擦擦脸,只好无可奈何作罢。

2、律己:这方面的故事就更多了。有一年,宋仁宗寻思着要把皇宫扩建一下。就派人去和皇宫北面的居民商量,可是,这些居民拒绝了来自皇宫的拆迁协商,无论给多少钱他们都不愿意搬走。按照常理,皇帝一声令下,强制拆迁,谁敢犯上。但宋仁宗没有这么做,他让步了。于是北宋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仅仅相当于一个节度使的府邸。这哪里有“皇帝样”,简直就是民主社会的作风嘛。可见,宋仁宗懂得将手中的权力控制在一定范围,不逾越,不纵容。

还有一次,宋仁宗吃完饭在后院散步,但没有象往常一样散很长时间。很快他就回到房间,让皇后给他赶快倒水,皇后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散步时不找随从倒水。宋仁宗说:“我回头没有发现他们准备水壶,怕问了后,会有人受到处罚,所以干脆就没让他们倒水。”这在古代的皇帝中,有这样的爱护下人的思想,是多么难能可贵,简直充满人性光辉,我们现代的很多人都达不到他的境界。

所以,虽然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但他凭借“勤于纳谏、严于律己”,造就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仁宗盛治”,是为一代明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