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
优质回答:
其实怎么说呢……古代战争第一排的士兵也不见得就肯定吃亏,这个你得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这里可以泛泛的谈一下。
就拿春秋时期来讲吧,当时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战车在前面冲锋,后面跟着小兵。驾驶战车的往往是低级贵族“士”,一部战车一般配属60到70名“卒”,这种情况下的交战带有很强的程序化与公式化痕迹,双方前进后退,兵器搏击都有一定的约定俗成乃至固定套路,比如如果对方的战车损坏则己方应当帮助他们修理,和自己交手的“士”如果掉头逃跑则不能穷追不舍(当然这个临阵脱逃的“士”回去以后也别想在自家乡里混了)。这种形态下的战争,站在第一排驾驶战车其实也不见得有多吃亏。
到了战国时代战争变得日益残酷与血腥,站在第一排的士兵看起来似乎被杀伤的概率要大得多了,这时候就得祭出新办法新举措了。这些新办法新举措从战国时代一直沿用到了明末清初,不外乎如下几条:
一是站前排的士兵装备与防护更好,比如明清战争时期带头冲锋的百甲、披甲往往都装备着两层棉甲与加厚盾牌,而冲击距离最远被弹面最大的骑兵则更是在东汉初期就完成了甲骑具装化;
二是靠功劳与赏赐激励,比如战国时期秦军的斩首记功制度,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有更大的概率能够斩得敌人首级,斩首后经审核就可以封爵赐田,使得想靠战争改变自己卢瑟命运的冒险家们纷纷选择站在第一排玩一把富贵险中求;
三是靠工事与掩体,比如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就已经开始出现的野战筑城体系,摆在军队阵列前方的鹿角、鹿砦可以作为有效的掩体与遮蔽物,有效地降低第一排的士兵中招的概率。
总的来讲,安抚站在第一排士兵的方法跟现代企业老板安抚员工的办法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无非一是物质激励,二是装备保障,坑都给你挖好了,你就在第一排安安心心的当炮灰吧。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其他网友回答
实际上大家都被影视剧欺骗了,影视剧中为了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攻城战中头排的士兵被乱箭射死,石头砸死,野战中头排士兵被对方士兵乱刀砍死,或者被对方骑兵撞死。而事实上头排士兵死亡率并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夸张。
真正的战争并不是影视剧中的打群架
古代士兵战场作战之时,并不是将领一声令下,大家一起往上冲,实际上是古代作战非常讲究阵型和列队。
当双方部队相遇之时,如果实力相差无几,双方并不会迅速展开攻击,而是选择列阵,以精锐士兵排头,然后双方互相冲击对方阵型。
如果双方陷入僵局之中,实际上死亡率并不高,因为士兵的体力有限,所以双方都会选择轮换士兵上战场作战。士兵真正的危险是来自于战败的逃跑过程,这时就会变成单方面的屠杀了,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都难逃厄运。
垓下之战时,韩信以60万大军围困项羽以10万军队,但是因为项羽布阵得当,韩信一时无法战胜项羽。这期间,双方的阵亡率非常低,直到四面楚歌之后,项羽军心溃散,四散逃跑。这时才是损失惨重的时候。
头排士兵待遇非常高
首先、古代作战中,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势力的部队,作为第一梯队的士兵,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兵。他们拥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将领也会对他们非常照顾,所有的优良装备都会优先配给,保障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存活率。往往一次战斗打下来,他们基本上没有损失,反而是后续部队死亡率更高。
其次、他们更有机会立下大功,获得晋升的机会。刘邦手下大将樊哙就是靠着攻城战中的多次首登立下了大功,成为了刘邦倚重的大将。唐初名将薛仁贵投军之初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其作为第一梯队的战士经常出生入死,这也为后来晋升积累了大量军功。
当然如果碰到坚固的城池,急于攻下,无法智取。只能选择强攻,这时会选择督战队在后督战,但凡后退的人都会被督战队处死,登上城头的士兵相对应的会获得极为丰厚的赏赐。不过这属于极端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军队交战,无论步骑,第一排的士兵遭遇死亡的机率确实很高,称为“炮灰”毫不为过,但如何选出第一排士兵,又能保证第一排士兵敢于死战,显然没有哪么简单。
督战队威逼
《史记》、《新唐书》以及《罗马军制》等史料均有督战队的记载。
成吉思汗和完颜阿骨打的督战队基本都是由神射手组成,执法更加严酷,第一排的士兵不要说逃跑,作战不前者就会被当场射杀,家人贬为奴隶,因此他们军队的战斗力非常之强,而完颜阿骨的军队更是打出了“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传奇。
面对督战队,第一排士兵只有英勇拼杀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反之死得更快。如此以来,怕与不怕都没用,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杀”或“被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部队陆续组建了由军官领军的督战队或督战班,用以威慑处置作战胆怯、避战、逃跑等士兵,当然最前排的士兵首当其冲。因此,为作战计划的顺利实现,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任用。
北伐战争时期,奉系军阀头子张宗昌,竟然组建了一支雇佣兵模式的白俄督战队,用以对付临阵脱逃的士兵。之后,各系军阀纷纷效仿组建各自的督战队。
贺胜桥之战时,吴佩孚率领的督战队(大刀队、机枪手)列于贺胜桥桥上,一但发现士兵溃逃,便会下令督战队“向退却者扫射,积尸累累,血流成河。”但是,当陈嘉谟、刘玉春率领的督战队在贺胜桥督战之时,却遭遇到溃兵的反击,最终导致吴佩孚的军队溃败,自己也只能驱车仓皇逃窜。
由此可见,督战队并不是那么好干的,一个不好很容易成为溃兵的刀下之魂。好似稍稍扯的有点远了。
轮换军制
正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对于数量众多的士兵来说,想法当然各不相同。有的为了立功,想要成为战斗中的第一排士兵;有的只想活命,并不想成了第一排士兵,最好永远待在后方;有的想建功立业,又不愿意成为第一排的“炮灰”等等。
为保证治军的公平性和军心的稳定,一屯或一营中第一排士兵的排列自然不能随心所欲,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轮换制定。如:此战的第一排,下一战轮为最后一排,原第二排成为第一排,进行循环。
降军命运
古代降军的命运,多被安排在第一排充当“炮灰”,在督战队的威逼下,用以消耗敌方的锐气和力量,是草原民族惯用的一种手段。
但是,为了激励这些降卒的死战之心,对于能够活下来的士兵,赏赐加倍,军功加倍等。结果,并无几人能够享受,几乎全部战死。同时,也是为了削弱投降方实力的一种手段。
抽签决定
每场战争,既有常规的攻防战,也有灵活的机动战,还有突发性的奇袭战等,第一排士兵除了循环的轮换制度、主动担当等形式外,在难以决定的时候,有时也会采用民间抽签或抓阄的方式,选出第一排士兵。
军功机会
多数时候,高风险与高回报是成正比的,当然战争也不例外。作为第一排士兵,更有机会斩杀敌人,更有机会成为攻城战中的先登者。战绩突出者,擢升重赏自会随之而来,还是吸引军中将领关注自己的一次重要机会。如:三国时期小卒出身的丁奉,就是靠奋勇杀敌,最终成长了东吴中后期的一员大将;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则是从童子军一路走来,可没少充当第一排的“炮灰”。
如果放在和平时期,再英勇的小卒怕也难有出头之日。
福利厚重
秦、汉朝时期,就有“杀敌一人,赏地一亩;杀敌两人,赏牛一头……杀敌十人,升为小将……”而在那个时候,通常情况下,第一排士兵获取这些奖赏的机会最大。
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的湘军在对天京城发起总攻前,组织了一支1400人的突击敢死队,作为攻城的第一梯队,并向他们承诺,先攻进城者,除了朝廷的赏银外,还可以优先获得城中的战利品(包括女人)。但是,如若退缩不前者,立即斩首。
安全保障
有些时候,军中将帅会把第一排士兵当成一场战斗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多以重盾硬甲进行装备,箭、枪等战场利器反而难以伤身。接着,军队发起冲锋时,由于重装着身,原来的第一排“先锋”却变为了后续部队,安全系数更高。当然了,这类第一排士兵的选择标准也非常高。如:身材壮实,作战悍猛,力气过人等。
抵罪消奴
有的第一排士兵则是由死囚或奴隶组成,反正都是将死之人或生不如死,如果在充当“炮灰”的过程中,能够侥幸活下来,死囚之罪可免,奴隶的奴籍可消,同时还可建功。这些,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岂能不愿意赌上一把。
1860年,清军主将僧格林沁就曾将数千太平军俘虏作为攻打太平军的第一梯队,规定杀死1名太平军者,可赦免其加入太平军的死罪,如果能多杀几人,还可立功受赏。因此,清朝在平定太平军叛乱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劳都是原太平军的投降者所立。
图片来源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先讲一个笑话:
有一位富翁,钱多无聊,为寻求刺激,某日,来到水族馆参观。
他看到一个池子里,有很多鳄鱼。
周围站满了围观的人。
富翁心血来潮,忽发奇想——
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真的么?
确定。
所以他说:
如果有人敢下鳄鱼池,从这边游到那边,成功者奖励100万美金;而不幸被鳄鱼吃掉的失败者,也奖励50万美金……
话刚说完,就见一个人跳进水里,奋力游向了对岸。
所幸,这个人成功了。
大家都非常倾慕,同时也夸奖此人勇敢,为了金钱,可以把生命当做儿戏。
可是此人却一脸蒙逼,不停追问:
“刚才是哪位缺德鬼把我推下去的?”
虽然是个段子。
但,说明一个事实:
人都是怕死的!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所以,可以这样回答本题: 古时候打仗,站在第一排的的士兵,都不是自愿做炮灰送死的。
而是由于当时战场上的情形,就如同跳下鳄鱼池的那个人,不是不怕死,而是身不由己。
一、军令如山
古今一样: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古战场的硝烟虽然离现在太远,谁也没有亲历过当时的情景。
但,不管何时,只要打起仗来,都需要有不怕牺牲的士兵。
每一场战役来临之前,军队指挥官都会做战前动员。
并从中遴选第一梯队,或叫敢死队。
古时,能站在一排的士兵,有的是从监狱死囚挑的亡命之徒,有的则是身经百战的士兵,也有经过抽生死签,抽到了死签的。
所以,都得听天由命,最后看谁的命大。
二、荣誉加物质
如果喜欢观看战争片和战争类作品的人,知道大战前,经常有这样的细节描写:
战斗即将打响,打头阵的敢死队员站成一排,所有人表情严峻,都知道死神离自己不远了。
先是喝壮行酒。
然后,当官的开始大声训话:
“兄弟们!拜托大家了!你们都是勇敢的战士,往前冲,不怕死……你们回来后,为诸位请功!行赏!”
而古时打仗,大数是攻城掠地,如果攻下城池,第一排的士兵,一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他们可以充分享受胜利者的喜悦。
杀死敌人后,砍下脑袋,可以凭其多少,直接到军队处领赏,古时,敌人的头颅是有明码标价的。
如果打下重要城市,甚至皇宫,皇中的美女佳丽,可以作为战利品,尽情享受;金银珠宝,可以据为己有。
然后论功行赏,当官发财的美梦可以一夜间实现。
所以说,古时候第一排的士兵,绝大多数是被迫的,后来极少数因祸得福,成为幸运儿。
三、身后有督战队
战场上,敌我双方都有督战队。
何谓督战队?
就是执行战场纪律,后退者杀!
古时的军队也不例外。
所以,第一排的士兵,就如同中国象棋里的卒子,只能前拱,不得后退。
明知一死,没有任何选择。
战死了,是英雄,烈士。
死后,家属都会得到朝廷的优抚。
然而,一旦胆怯、后退,就是逃兵。
逃兵,就会被执行战场纪律,自己人处死自己人。
这样,不但死得憋屈,留下坏名声,甚至会连累所有的亲人。
最后权衡利弊,
古时第一排的士兵只得充当炮灰,勇敢地送死。
小结
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
古时的士兵也不例外。
如果脑子没有坏掉,他们也不愿充当炮灰,自愿送死。
可是,作为士兵,职责所在,没有别的选择。
或是,士兵的命运早就注定。
—丸—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行兵打仗,讲究阵法。两军相接,产生伤亡无法避免。而无论是什么阵法,一定会有人充当第一排。怎么会有人愿意暴露在敌军面前呢?他们难道不怕死吗?是什么支撑他们站在了第一排?且随笔者一探究竟。
谈及这个问题,笔者首先想从客观因素来说。第一点原因就是古代指挥官为了鼓舞斗志,打仗都会论功行赏。站在第一排,虽然看上去挺危险的,但却也是渴望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名誉双收的勇士最好的展示舞台。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越靠前,立功机会就越大,也能最早的搜刮战利品。
第二,作为第一排,他们一般都会装备有盔甲和盾牌,而后面的将士则不一定有。所以他们的防御措施其实是比较完备的。再有,倘若第一排士兵很轻易就被敌军攻陷了,那这个阵势就破了。阵势一破,军心就散了,再精锐的士兵也会瞬间变成待宰的羔羊,因此除了第一排的士兵会依靠物理装备保护自己,后面的士兵也会注意保护他们。
第三,古代两军开始肉搏战之前,一般都会先让弓箭手放箭,第一排的士兵看起来似乎首当其冲。但其实当万箭齐发时,为了追求最大的杀伤量,他们一般都会把重心对准方阵这个整体。而不是仅仅去射第一排的,所以第一排有时毫发无损,但后排士兵伤亡惨重。
第四,第一排也不是谁想站就能站的。毕竟站第一排,后面都瞧着呢,特别是那些新来的,还没经历过几次战役,估计已经害怕的不行了。倘若第一排再出个什么幺蛾子,比如畏缩不前或者临阵脱逃,那对士气是很不利的。临阵脱逃,其罪当斩。所以站在第一排的要么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要么就是非常勇敢和忠诚的人。他们的胆量早已在鲜血中锻炼出来了,即使直面死亡也不会畏惧。选他们站在第一排,其实也是稳定军心。
第五,所谓的第一排第二排第几排,还是两兵列阵对垒时候明显些。等双方真正厮杀在一起了,其实就混在一起,不存在靠前靠后的区别了。
第六,除了这种比较自愿的站在第一排的,确实也存在被强迫站在第一排当“炮灰”的情况,比如拿平民当挡箭牌,自己的军队却缩在后面以图减少伤亡的打法,当然这种手段是很卑劣的,也是为兵家不耻的。
综上所述,面对可能的死亡,我想大多数人都是会恐惧的。尽管上面列举了一些第一排不容易战死的理由,但其实站在第一排,确实意味着更多的危险。但高风险是和高收益相联系的,只有在战争中敢拼、敢打的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的平台。而且,只要是战争,就会有流血牺牲,不论站在第几排,差别都不会太大。想想那个靠着冷兵器搏杀的时代,想想那些浴血疆场的兵卒,不由叫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