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输 长平之战赵括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网友提问:

赵括长平之战到底是怎么输的?

优质回答:

长平之战,是赵国的拼死决战,胜了赵国仍然是赵国,败了赵国便是灭国之灾,赵王把生家性命都押在赵括身上,赵国败了,败的很惨,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历史上一直说是赵括无能,光会纸上谈兵误了赵国, 赵国毁在了赵括手里。

那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败?

一,技不如人,赵括随然出身虎将世家,能征善战,可跟他对阵的是有名的常胜将军白起,侠路相逢勇者胜,赵军遇到当时六国里最强的秦军,再加白起计高一筹,赵括的败是必须的,能败在白起手下值了。

二,轻敌,赵括替换蔺颇,白起躲在幕后给赵括下套,让秦军名不见经传的王龄在前台为主将,一看秦军主帅是王龄,赵括把王龄太不当菜了轻敌,不知幕后还是白起,这就应了那句话,兵者诡道,结果上当受骗,到死都没明白过来怎么败的那么惨。

其他网友回答

一是赵弱秦强。二是临阵换将犯兵家大忌。三是赵括在决策及指挥上不能理论结合实际。此三为长平之战惨败的主要原因,留下了赵军被坑四十余万的千古惨局。

其他网友回答

赵括是谁?他是赵国著名将领、曾指挥赵军在阏与之战中打败秦军的马服君赵奢之子。(赵奢,赵武灵王之子,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

因为各方利益开始了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兵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县),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通路,韩国被拦腰截成两段。上党郡守冯亭十分着急,派使者去与赵国商议,愿以上党等17个城邑降赵,共同抵抗秦军。经赵王考虑,决定接受冯亭的投降。他派平原君领兵进驻上党,同时派大将廉颇进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互相声援,成犄角之势,阻挡秦军。

秦王眼见快要到嘴的“肥肉”被别人抢走,自不会善罢甘休,于是派自己的大将进攻上党,随后长平之战拉开了帷幕。

镇守长平的是老蒋廉颇,他深知敌强我弱。而且秦军远攻,在于速战速决,赵军就采取筑垒守固,坚出不战,以逸待劳的策略,消耗秦的力量。秦军面对这固若金汤的赵军防御工事,硬攻不下;屡屡挑战,赵军都坚守不出。如此双方相持3年,不分胜负。

秦王觉得战争在这么打下去,对秦军不利,又开始使用自己的下流方法“离间计”。让赵国国君相信秦军害怕马服君之子赵括,如果赵括领兵,秦军必败。同时自己也派遣杀神白起作为主帅。

赵王昏庸、贪利害死40万英魂

马服君赵奢曾经对自己的家人说:“用兵,关系到生死存亡,儿子(赵括)他说起来容易,但只是夸夸其谈。一旦为赵国将领,必将断送赵国。”

蔺相如也劝说赵王:“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眼高手低,没有实战经验,上战场必败。”在昏庸的赵王眼里哪能看到这些,看到的是早日战争结束,就可以拿到上党等17个城邑,驳回了一切劝谏。

公元前260年,赵括走马上任。他与廉颇战略相反,更换将官,撤除防御工事,出城迎战秦军。天真的赵括没有想到他的对手是常胜将军白起,在白起的频频诱敌之计下,赵括越发自大,最终死在乱箭之下。

孝成王,赵括他们使得40万将士枉死,一个昏庸贪利,一个自以为是,纸上谈兵。

赵括战败的原因

出于他的自身:眼高手低,自命清高,没有实践,只会纸上谈兵。

孝成王(赵王):昏庸无能,贪利冒失。

白起:一代杀神,人屠,深知养兵用兵之道,一生无任何败绩。

和其三点是赵括战败的原因,同时也加速了大秦帝国统一六国的速度。

(我是Lloydxia,一名历史爱好者,觉得我说得对的可以点赞加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啊!

爆发于公元前262年的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而赵括之所以输掉长平之战,他自己缺乏实际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之外,其面对的对手——白起确实太厉害了。

长平之战中,在白起被作为杀手锏,投入战场之前,赵军虽然难以抵抗秦军的猛攻,初战即丧失了几座壁垒和一些军力,但在战国四大名将中的老将廉颇筑垒固守、竖壁不出的防御战略下,逐渐稳住了阵脚。

到公元前260年时,秦军面对廉颇的固守束手无策,只好与赵军对垒,双方在长平陷入了相持状态。当时秦垒壁和赵垒壁的建筑规模非常之大,都超过百里,合计约有两百七十里长。

这时,赵孝成王听信秦相范雎派去赵国的细作的谣言,认为廉颇年龄过大,已无带兵作战的能力,于是用赵奢之子赵括换下了廉颇。秦昭襄王即刻下令以白起为大将,马上奔赴前线,统率大军。另外,秦昭襄王还下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即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

当白起赶赴战场的时候,战场态势其实是相当不利于秦军的。因为当时秦军可谓劳师远征,后勤补给主要依靠河内道和河东道。可即使相对好走的河内道,全程也达450公里。而对面的赵军,基本上身后就是后勤补给基地。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均动用了数十万的兵力,其后勤压力可想而已,而很明显,在当时的地理情况下,秦军的后勤压力要远远大于赵军。

军粮方面,秦国是不缺的。秦国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而在秦军攻取巴蜀地区,修建的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更灌溉了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这使得关中、巴蜀成为秦国的两大粮仓。秦国还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产量。自商鞅变法后,秦国还制定了《田律》、《厩苑律》、《仓律》、《徭律》等多种经济法规,以此来规范和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对农业有效的宏观管理。这一系列举措让秦国拥有了巨大的粮食储备,为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和行动提供了基础保障。

对于军粮配给,秦军还设有专门的军粮管理机构——军粮廪。《云梦秦简》记载,士兵不许冒领军粮,违者戍边两年;私自买卖军粮的士兵,以及相关官员都要受到惩罚。

可军粮再多,也得运到前线啊!

当时,河内道和河东道都有一段漕运路线。水运是古代最为高效的后勤补给运输方式,这可以极大缓解后勤运输压力。比如罗马帝国的扩张就非常依赖地中海的海运优势。不过,对于长平秦军而言,离开水路后,依然有漫长而崎岖的山地陆路补给线。

因此对于白起而言,运用奇谋,调动缺乏经验和年轻冲动的赵括主动出击,然后速战速决,彻底击败赵军是最迫在眉睫的战役目标。

最后,白起果然不负众望,实现了所有的战役目标。司马迁在《史记》中,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时两军的鏖战:

“(白起)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就这样,白起以“示弱”、“佯败”,骄益赵括,诱其离营;同时竭力避免与赵国大军发生主力决战。他引诱赵括出击后,立即用快速部队切断赵括与营垒的联系,“分断其军为二”,然后再集中兵力分头合围,全歼了赵军。

但此时,白起也暴露出他“杀神”的一面。战后,白起基于“秦卒死者过半”、担心“赵卒反复”,所以他面对赵军四十万降卒,做出了恐怖的暴行,“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四十五万,赵人大震。”

其实,白起的奇谋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稳、准、狠。

“稳”:在长平之战前,白起对敌人多方深入地“计”、“度”、“料”、“衡”。《战国策》也说:”以起之材智,知己知彼而得算多”。因为白起善于战前“庙算”,所以未战时便已“稳超胜卷”。

“准”:长平之战前的公元前263年,白起攻占了南阳(今河南修武),又于次年攻占野王(今河南沁阳),封锁了韩国与上党的交通,使上党成为孤城。这为秦国攻取上党和赢得长平大战,做好了前期准备。秦赵长平大战时,韩、魏两国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救援,关键就在于通往上党、长平的咽嗽要道——南阳和野王被秦军死死扼住。

“狠”:切断赵军粮道后,一直将其围困到人吃人的地步。然后抵御住了赵军的决死突围,最后更对数十万赵军俘虏举起了屠刀。

对于白起的军事艺术,后世是非常推崇的。唐懿宗曾下诏书勉励提倡武官必须“学起、翦(白起、王翦)之兵书”。宋代《崇文总目·兵家类》录有《白起神妙行兵法三卷》。由此可见后世对白起“战神”地位的肯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