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蓝印花布出土于哪里(最早的蓝印花布出土于什么汉墓)

最早的蓝印花布出土于?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

因此,染坊业一度成为地方上的显业。史载宋元之际桐乡蓝印花布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其中,石门(古称玉溪)的“丰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时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所制“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久负盛名。

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之一。南通地区是中国主要的棉花产地之一,这里又盛产一种可以制作颜料的蓝草,制靛业发达,因此南通地区基本上家家纺纱、户户织布,每户人家都能染蓝布。

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可追述至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当时油纸伞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印染艺人用聪明和智慧,巧妙地把油纸和刻花版结合在一起,由黄豆粉加石灰、米糠等作防染浆料发明新的印染制作技艺,推动了油纸版漏浆防染印花业的发展。

随着元末明初棉纺织业的发展,南通蓝印花布染纱、染布的技术逐步形成的。当时所用的染料以蓝色为主,其次为黑色及红色,都是天然染料。染蓝色的为靛蓝,据记载,明代的南通地区已有蓝靛出产,由于土布需要染色,而染料的销售对象不只是染坊,织户、农民都是染料的消费者。

相传在明朝末年,南通已有专门运销染料的商店,称为“靛行”,并在当地物产中作为主要的贡品上缴朝廷。清《光绪通州志》中,还专门记载了南通地区蓝印花布制靛的过程。

扩展资料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形式。蓝底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白底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为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

另一种印制白底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蓝花布的魅力?

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统工艺,南通蓝印花布闻名遐迩,广受欢迎,成为南通地方文化的标志之一。本单元我们可以了解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通过对蓝印花布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的解读,以及亲身参与蓝印花布的制作,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老的蓝印花布展现出的迷人魅力和勃勃生机。

传统手工印染蓝印花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古老的夹缬工艺。(夹缬是把一块布对折数层后,固定在两片刻有同样花纹的木版中间,投入染缸中进行染色,待完成染色后再去掉夹板,便显出深底白花的图案的印染工艺。)据记载:夹缬,秦汉始有之。蓝印花布则是在夹缬工艺原理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在民间因印染蓝印花布用的染料为植物蓝靛,所以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其中“药”即指染色原料蓝草,“斑”是指在花布纹样中由于镂空花版印染的工艺特点所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斑点。

南通蓝印花布起源于明代,据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当时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 19 家之多。几百年来,南通已经成为蓝印花布生产的重要基地。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以及市区都有成规模有影响的染坊。这些染坊的生产发展使南通蓝印花布早就有了“布衣天下”的美称。

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

蓝印花布的纹样设计始终遵循着传统的审美法则,以生活中的物象作为创作母体,通过意象、象征和变化的艺术处理,来体现对称、虚实、韵律和夸张的视觉效果。蓝印花布因工艺特点,纹样均以“点”组合而成。其“点”的形状丰富多彩,有大混点、小混点、胡椒点、介字点、梅花点、垂叶点和横点等等 , 这些点的表达与纹样的构成浑然一体。

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

南通蓝印花布是在镂空花版印染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镂空雕刻工艺的制约,花版成蛛丝网状,所刻纹样需高度概括。因此,纹样只能用不同大小、形状的点和短线来表示。正是这一工艺上的局限性,最终形成了蓝印花布独特的造型手法和艺术效果。

蓝印花布的分布?

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这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鼎盛时期形成了“乡乡都有染布坊,村村都有染布匠”的繁荣局面。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早在2006年即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通蓝印花布是全国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工艺保存完善,技术水平高超,社会影响范围甚广。

南通手工织布十分著名,江海平原又盛产蓝草,故许多农户备有“小青缸”,自我染布备用。南通蓝印花布以青白著称,该特色手艺在近代以通州二甲保留较为完整。它以花纹精美,又富有民俗文化内容而名扬四方。

由于众多蓝印花布艺人不断创新,现代蓝印花布更加精美,制成的旅游工艺品设计巧妙,制作工艺精细,包装也十分精美,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

南通蓝印花布是怎样制作的?

蓝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蓝底白花,只需一块花版,构成的花纹互不连接。白底蓝花一般采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块花版称头版,待稍干后,再印第二块花版,称盖版;盖版是把第一块花版的连线部分遮盖起来,使纹样连接自然。白底蓝花的手法刻制难度较大,一般出自民间艺人高手。这种蓝白底相交的传统工艺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蓝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其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一般用二至三层油板纸(牛皮纸)订合在一起,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刻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用铁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夹紧包扎而成。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俗称铳子)三种类型。单刀刻面为主,用双刀所刻的线宽窄一致,铳子分大小数种,主要铳制花版所需的圆点。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点一般在图案中起装饰作用。除了镂刻以外还有替版,早期用过的版面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刮浆前先将坯布洒水后卷布,润湿是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在民间蓝花布防染浆料曾用过玉米粉、小麦粉、糯米粉等,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和实践,最终选用了粘性适中的黄豆粉,但单纯的黄豆粉夏季容易变质,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后不仅上浆好刮,染好后也容易刮掉灰浆,故民间都沿用黄豆粉和石灰调制作防染浆,其比例为1:0.7,再加上水调成糊状。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浆。调浆时厚薄(粘稠)要适中,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就越好。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刮浆时用力要均匀。刮刀在江浙一带一般用铁煅而成,手柄为木制圆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浆时接版更为重要,花型复杂时对版要准确,排版要自如。然后刮有防染浆的坯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 把蓝靛倒入小缸中,5斤蓝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面上起靛沫,民间俗称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将竹篮放入缸中。

南通哪可以买到蓝色印花布?

可以来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来买蓝印花布发源地

南通什么面料出名?

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宋代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传说为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一归姓者发明。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土布与天然兰草为农家平常之物,故前庄后坊的蓝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农村集镇。蓝印花布主要用来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等。蓝印花布图案朴素优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如:五福(蝙蝠)捧寿、吉庆有余(鱼)、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通市什么服装出名?

南通的蓝印花布服装比较出名。

南通蓝印花布是南通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通蓝印花布,宋代称为药班布,明代称为浇花布,主要用来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等,图案朴素优美、吉祥如意,大部分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南通蓝印花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