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人说“敬畏书法才能写好书法”,是不是真的呢?怎样练好书法?
优质回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凡学书法者,都要对古人的书法有敬畏之心!只有敬畏书法,才能把书法学好。
(上图为行书鼻祖刘德升书法)
相传,王羲之在写字之前,不但要向老师行礼,而且还要净手(注:这里所说的“净手”,就是洗手的意思)。
大家知道,王羲之的老师是卫夫人,王羲之学习楷书,就是从卫夫人的小楷书法开始学起的。在教王羲之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卫夫人对王羲之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王羲之每次写完字,都要恭恭敬敬的呈给卫夫人让其指导。当王羲之学到一定水平后,卫夫人就把自己写的字给王羲之,让王羲之照着写。王羲之在临摹前,都把卫夫人的字放在正堂的条桌中间,之后向卫夫人的书法行跪拜之礼,行礼毕,开始临。
(上图为行书鼻祖刘德升书法)
还有就是王羲之的行书是学习东汉刘德升的行书书法,每次临摹前,同样对着刘德华的行书书法行跪拜之礼,一次也没落下过。
(上图为行书鼻祖刘德升书法)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王羲之对自己的老师的书法,对古人的书法,都是时刻怀着敬畏之心。就是这样的敬畏之心,加之自己的天赋、勤奋及创造力,让王羲之戴上了“书圣”的桂冠。
(上图为行书鼻祖刘德升书法)
那么,当代人应该怎样练习书法呢?首先要敬畏古人的书法,敬畏传统的书法文化。
(上图为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在临帖前,要穿戴整齐,用清手洗手,然后用洁白的毛巾把手擦干净。之后,要怀着对古人书法的敬畏之心,认真读帖,读帖之后,进行临摹或创作。
关于学书须敬畏古人的书法这个问题,古人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应该好好的向古人学习才是。
(上图为王献之的草书作品)
多年来,有不少学书之人常常抱怨自己:我的书法为什么没有进步呢?我临帖为什么就临得不像呢?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没有敬畏古人、敬畏传统书法之心。
敬畏书法,古人能做到的,难道我们就做不到吗?难道我们还不及古人!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请各位书友认真反思一下吧?
本回答为小编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各位网友留言和评论!
说明:1.文中图片源自网络。2.手打原创,抄袭者请绕道而行。
其他网友回答
或者说得再具体一些,要敬畏书法经典。经典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选择,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有深厚的内涵,有很多并不是乍一眼就看得懂的,需要细细研究、品味。只有心怀敬畏,才能慢慢走近,一点点体悟。
其他网友回答
“敬畏书法才能写好书法”,我认为这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不管做什么事情,态度是第一位的,心态决定成败。
对天地有敬畏之心,我们才能与环境和谐相处;对鬼神有敬畏之心,我们才能保持一颗善心;对人有敬畏之心,你才能真诚待人;对工作有敬畏之心,你才能踏实做事。
同样对书法有敬畏之心,是练好书法的根本。
我在头条写了这么文字,也看到很多的评论。有些人,不知道是什么水平,对别人张嘴就喷,似乎全世界都跟他过不去一样,特别是对一些老辈书家,毫无尊敬之心,说出的话屎啊、屁啊的,什么都有,仿佛没有刷牙就去了趟厕所吃饱了才出来一样,重口味的不行。这些人我基本上直接拉黑。
人与人之间,不管认识不认识,基本的尊重要有的。这个尊重不是说要让你说好听话,最基本的不要骂人,这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吧。一些人练了两天的字,就自以为天下第一了,见谁喷谁。如果但只是对作品而言,那是就事论事,但口出脏话就不好了,这种人就是丝毫没有敬畏之心。
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他不会只是对书法才有敬畏,他会对天地万物都有敬畏之心,这是做人的心态和底线,其实真的与书法无关。即使如启功先生这样的大书法家,在外边看到有人拿假的启功作品出来贩卖,他看到之后也只是呵呵一笑,还说“假的比真的写的好”。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做人的态度。
对书法有敬畏之心的人,能始终看到自己的不足,始终处在一种学习的状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你才会塌下心来向前贤学习,通过不断的临帖,加深自我的学养,最后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
对书法有敬畏之心的人,能静得下来,坐得住。他心里明白,书法这个事情不是一年或者数年之功,他会把书法作为一生的修行,用一生的时间来慢慢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
有人说,敬畏书法,才能把书法学好,这要看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理解。在我看来,可能有这么几层意思:
首先,敬畏书法并不是对书法敬而远之,害怕书法,如果把书法说得神乎其神,那还怎么去普及怎么去传播啊?所以,敬畏书法,应该是敬畏书法的法度和书法所包含的历史与哲学因素,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掌握其中更多的奥妙,所有的敬畏,出自于对他的了解与深入之后才会逐步产生,而不是刚开始就是铁板一块,让人敬而远之,书法本来就是以书写为目的的,就是要让人看明白你的所思所想,把书法描绘得象个深不可测的迷宫,是会耽误了中华文化这一精髓的群众基础的。
其次,要对书法和书法家清晰的定位。敬畏书法,与很多所谓的书法家神秘地论说有关。所谓的书法家,与作家、演员或者戏剧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技能不一样罢了,有的书法家底蕴不够,却说出一大套谁也听不懂的理论胡弄人,仗着自己获个什么奖什么杯,就认为自己至深至妙,让普通大众看也看不懂,读也读不清,甚至更是嗤之以鼻,严重损害了书法的形象,把书法这一传统艺术污染得面目全非。这已经是对书法的污辱,而非敬畏了。
第三,王羲之《书论》中说道:“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意思是说:“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是学不到手的。”古人对于书法的研究肯定是高于令人的,因为他的书法水平直接影响仕途功名,但也并不是说就难于上青天,不是有古人研究的成果了吗,那么多著名的法贴,顺手拈来,我们学的就是博采众长,而不是望而却步。古人之所以觉得难,也是因为当时的信息不够全面,要取得一幅名法贴历经千辛万苦,而今天我们已经非常便捷,因此,今天我们学习书法的条件比古人要好上许多倍,没必要害怕。
第四,敬畏书法,更多的是需要敬畏书法的法度,书法作为中华文化殿堂中的瑰宝,之所以传承千年,必然凝聚了许多智慧在里面,我们需要以一种敬畏之心去传承,去尊重它的规律和存在的价值,用自己的耐心和恒心去继承和学习他,对照法贴,一个字一个字去体会,去临摩,去训练,读贴、临贴、背贴,直到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风范,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才行。而且通过学习书法,掌握更多关联其中、凝聚其中的中华文化,这才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正确心态。
其他网友回答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说敬畏这两个字就上升到了道学的地步了。
这是学东西的不二法门,无论干什么都要敬畏,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看一下儒家的经典《大学》,里面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根本的是诚意,它是一步一步递进的。只是先修正你,修正你成为这个材质,再让你去做这件事。儒家的根本就是诚,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先要自诚。要想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从诚意开始,心不正,意不诚,能力越大危害越大。还有就是心不正,意不诚,对于老师讲的东西不能信服,总以为自己很聪明,那也学不到精髓。这是儒家的思想。
道家佛家都讲信,道家说志心皈命礼,佛家讲信受奉行。这两句就不多解释了,这都是至诚之道,先改变自己,更正自己,等到自己适合修行到那个地步了,智慧自然升起,一切都明白了,这是不思而得,说敬畏书法,不仅仅是书法这样,但凡学东西都要这样。信受奉行,对老师坚定不疑,对自己前方的道路坚定不疑,这才有成功的希望。不然今天听这个人说一句,明天听那个人说一句,到底听谁的呢?疑惑了,所以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要能明辨是非。
各位老师多批评,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