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史记》里面记录的事都真实存在吗?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比如你的出生,这是一个绝对真实的历史事实。虽说他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这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不容置疑。同样的,就司马迁的时代里来说,在他之前所发生过的事件,不管是否被人们记录下来,都是绝对真实的。
司马迁画像
其次,历史不可再现。比如昨天晚上,你和一群人出去吃饭了。这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你们都不会否认。但是,你们绝对不可能重新回到过去,昨天晚上你们一起吃饭的这件事,绝对无法再现。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再次,纵然历史事件已经不可再现,但并不意味着历史事件是不可认识的。比如你们昨天晚上出去吃饭这件事情,虽然它已经过去了而且不可再现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认识它,比如你们几个当事人的记忆,酒店的消费记录、沿途的监控等等。
第四点,我要告诉你的是,我们要认识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件,需要有史料作为依据。比如你的出生,需要通过当年的具体记录,或者是你父母等人的记忆。这些都是史料。史料并不等于历史。因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历史的本身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具体到司马迁所记载的事件来说,比如鸿门宴,绝对不可复制了。司马迁根据他所掌握的史料,在《史记》之中为我们记录下来了鸿门宴的场景。而我们今天要认识鸿门宴,只能通过司马迁的记录来认识鸿门宴。注意,这里面已经存在着多重的主客观关系,鸿门宴的史实和与鸿门宴有关的史料,与鸿门宴有关的史料和司马迁的记录,司马迁的记录和我们的解读。在经历了这么多重的主客观关系之后,人们对鸿门宴的认识,肯定和当初的历史真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而我们从事历史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找到出现偏差的原因,试图通过其他的渠道和途径来纠正这些偏差。
总之,历史学是一门很抽象的理论化学科,要想学好历史,并不是仅仅在网络上看一些帖子就可以了,需要经过系统性的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史记》记载内容是否真实?这是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甚至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咱们客观地一分为二分析一下:
(一)《史记》可信度很高
我们相信司马迁的学识见地以及严谨的考据和秉持的学术风范,一直以来《史记》也是学者研究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期最可靠的历史依据。
孔子晚年回鲁国编写《春秋》,获麒麟而止笔,四百来,王朝兴衰罔替。作为太史公的父亲司马谈临终时曾郑重地嘱托他儿子迁希望他要编写一本史书传之后世。
司马迁为编写《史记》,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十岁就诵读古文经书。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增加见闻,足迹踏遍江淮南北,过淮阴、会稽、长沙、齐鲁、巴蜀,几乎游历了半个中国。
公元前104年,即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42岁,他开始撰写《史记》,七年之后,他遭遇李凌之祸,55岁完成了《史记》的著述,历时13年,共撰写130篇,52万6千5百多字。
司马迁的博文广记成就了《史记》的深度和高度,他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非同一般的人文情怀以及洞察人世的价值观。
(二)不可避免的不真实其一,可供参考的史料有限
《史记》是一本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时间跨度达两三千年,许多历史史实,只能根据汉都长安中央朝廷所藏史料进行人为取舍,以及实地探访考察和民间传说进行甄别选举。这些不可避免的掺杂不确定和主观的因素。
比如墨家学派,曾是先秦与儒家并肩的显学,但在《史记》里记载很少,甚至连墨家创始人墨子的生平都很模糊。
其二,个人主观的取舍、评判
司马迁在《报仁安书》中提及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这里的“一家之言”,通俗的地说,就是掺杂了司马迁撰写《史记》个人的爱恨情仇。
《史记》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般部文学剧著,他对于笔下人物刻画和撰写,灌注了司马迁的个人情怀。
司马迁对悲剧英雄总是报以极大的同情,比如屈原、项羽、李广、荆轲等,这些人物,在当下都并不得志,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但是经过司马迁的大笔,精雕细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仰慕的民族精魂。
这种历史人物的生平因为掺杂过于浓烈的感情色彩,变得有些夸大了。比如李广在汉匈战争中,他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但是在大的战略战术方面他的格局就有点小了,创下的功绩不足以封侯。但是,司马迁却不吝笔墨予以赞颂。
而有些人的功绩也因为司马迁的贬斥被压低,比如商鞅、张汤等法家代表人,都被列入酷吏行列,受到诟病。还有对卫青、霍去病,因为他们是靠裙带关系富贵,被司马迁予以嘲讽。尤其对秦皇汉武,司马迁都极力刻画暴君形象。
其三,特定历史背景下认识局限。
《史记》中有很多星象、鬼神言论,灌注因果轮回报应的理念,往往模糊了历史真实的刀光剑影。比如记载晋景公生病,找了一个巫师算卦,巫师说国王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啦,晋景公很生气,等粮食一收成,赶紧做一碗吃上,可当天上厕所,竟淹死在厕所里。这事如果不是阴谋,就太让人匪夷所思。作为一国国君,上厕所还用大池子吗?身边就没人伺候吗?
但《史记》就是这么记载的。
其他网友回答
《史记》是纪传体通书,12本纪、10表、8书、30世象、70列传,共五十八万字,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鲁迅对《史记》评论为:“史家之绝唱、五韵之离骚”。我从中学时代就阅读了《史记》,司马迁将汉高祖刘邦的流氓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将汉武帝迫害忠良的情节描绘的栩栩如生。特别是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我青少年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并为自己的世界观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司马迁从小的启蒙老师是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年轻时经常去听大儒董仲舒讲课。年轻时还周游列国,看过战国四公子遗址、孔子故里、古战场、参观了绍兴大禹庙宇、等等,为写《史记》奠定了基础。自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以后,汉武帝接受的儒学,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术”就是骗术,并延续了中国二千年。尽管儒术并不被现代人所接受,但是它将汉字、汉姓、汉文化深深地扎根在中国农耕社会这块土地上。司马迁也为了能使儒家思想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史记》中有许多虚构的史事。不妨我们介绍几例:
一、中国的历史教课书,不再介绍屈原的事迹,因为它是一个孤证。最早提出屈原的真实性是晚清的经学大师廖平,他提出《离骚》作者是秦始皇时的众博士所赋的《仙真人诗》,并不是屈原所作。最早提到屈原这个人的是西汉儒家贾谊写的《吊屈原赋》,之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详细介绍了屈原的生平。闻一多也撰文考证:“端午前身是春秋之前百越族举崇拜龙神的祭祀庆典,当时吴越之地就有五月初五赛龙舟的习俗”。“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到了南朝,吴均方提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到了唐朝,人们普遍认同端午节和屈原的关系。
二、《连横合纵》中苏秦和张仪是二个时代人,苏秦活动时间是秦昭襄公;张仪活动在秦惠文王,二人相差26岁,应该没有半点纠葛。
三、太史公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梳理成上古帝王们的血缘关系,因为秦本身是西戎,一个西戎将周朝讲礼仪的六个诸侯国给灭了,对儒家来说是大逆不道。汉朝建立,为了将七国的庶民各地区自己认同始祖都同出一源,这一源头就是炎黄。所以,“五帝本纪”就是为了汉朝大一统而写的,同时为了在以后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做出巨大的贡献!
许多人都认为,司马迁写《史记》将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写的象坏人,主要是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被腐刑而报复二个刘家皇帝,实际上是太小看司马迁了。司马迁敢咒骂皇帝的恶习,关键是他在学习孔子所著的《春秋》,孔子在《春秋》里将鲁国国君大骂一通,为自己留下光辉灿烂的形象。太史公得秉笔直书为自己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名,可惜的是,第一个受害者,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外孙杨恽。
汉武帝提倡儒学后,最主要是“君权神授”,所有的人都要成为奴才,一切都要附庸风雅依附皇上。现在《史记》中有许多英雄,譬如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以及高祖和武帝坏人事迹,所以在当时并没有将《史记》公开。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史记》就藏在他家里,杨恽从小到大,将《史记》通读了三遍,深深地被里面的英雄人物所吸引。杨恽当时是士大夫,他轻财好义,为官时大公无私,奉公守法、不徇私情、敢于冒险直谏皇帝。由于他写了《报孙会宗书》,被汉宣帝发现,认为他大孽不道,就将他出于腰斩了。汉宣帝既不看他是司马迁的外孙以及他奉献出来的《史记》,也不看杨恽揭发霍光儿子造反的功劳,使他成为崇拜《史记》的牺牲品。
总的来说,我希望年轻人,爱好历史的人都能去阅读一下《史记》,读《史记》收益非浅,同时就象马未都所说的“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随着年龄增长,时间会教会你一切。
其他网友回答
《史记》是司马迁从前人史官记载下整理出来的,记录了夏、商、周一直到西汉武帝年间的历史,并且《史记》是司马迁在牢狱中完成的,缺乏实地考察探究,应该缺乏一定的史实性。不过因为整理了前朝历史并且记录下来也为今天人们了解少年前的历史打开了一扇窗
其他网友回答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
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
记事上起轩辕黄帝,
中经唐、虞、夏、商、周、秦,
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一前101),
共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完成了对古代编年体、国别体、资料汇编体等史书形式的整合,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后世国史都以纪传体为标准体例,
中国古代“正史”二十四史系统就是从《史记》开始的,
而《史记》是其中唯一一部通史。
有人说《史记》是上古秦汉社会的“百科全书”,
这并不是夸大其辞。
《史记>》包罗万象,
从时间跨度上说,它包括了从远古到当代;
从地域上说,它包括了中原华夏和边疆外国;
从人物上说,包括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
从文化上说,它包括了儒墨道法百家以至于医巫卜祝诸流;
它记军政大事,也记谣谚琐闻;
它记真人真事,也记妖异物怪;
它记人间事件,也记星象天文;
它记王朝典章制度,也记草野风土人情。
可以说《史记》涉及了当时各个领域、各种学问。
这种囊括古今、融会贯通的气魄和学识继承自古代史家传统,
更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学思想的自觉实践,
所以其达到的高度是空前的,其后也少有其比。
内容来源:《史记–中华经典藏书》
作者:文天 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