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 先入关者为王 楚怀王约定谁先入城谁为王

网友提问:

楚怀王为何要发出一道愚蠢的盟约,先入关中为王?

优质回答:

楚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条盟约并不愚蠢,是当时楚怀王为了激励反秦将领,而制定的奖励措施。

1、这条盟约是为了激励诸侯王反秦

据史书记载,楚怀王熊心是反区秦大将项梁所立,是秦末反秦各路诸侯的首领。

当时,首先揭竿起义的陈胜已死,并且反秦大将项梁战败死亡,秦国军队力量还非常强大,所以楚怀王为了激励诸侯王反秦,尽快灭亡秦国,就与诸侯王约定“先入关中为王”

2、当时并不是所有将领都抢着想去关中

因为当时,秦国大将项梁刚刚战败,秦国军队还非常强大,常常乘胜追击,各路将领都认为先入关中不利。

而只有项羽因为怨恨秦军击败项梁,所以自告奋勇,愿意同刘邦一道西进入关。

3、因为项羽暴虐,所以楚怀王没有派项羽与刘邦一起西进入关

当时,诸侯将领都反映,项羽为人凶悍暴躁、狡黠狠毒。曾经在攻打襄城的时候屠城,城中没留下一个活口,全部坑杀而死。他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残杀毁灭的。

并且楚军屡次轻率出兵,以前的陈胜、项梁都失败了,诸侯将领建议变更办法,派遣忠厚年长者,持仁义之师而西进,向秦国的父老兄弟讲明道理。

而秦国的父老兄弟都饱受秦始皇危害很久了,如果要是真有位宽厚年长者前去,不施暴虐,应该容易攻下关中。而项羽凶暴,不可派遣,只有沛公刘邦一向是宽大厚道的长者,可以派遣。

4、所以派遣刘邦西进,攻入关中

因为诸侯将领的建议,楚怀王于是派遣沛公刘邦西进进取关中,而没有同意项羽一起前行的请求。

改派项羽与宋义北上,救助当时已经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并且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但是后来,项羽将宋义杀了,自封为项王。

结语

项羽虽然是被后世经常赞扬的英雄将领,但是他采取暴政,屠城坑杀,极度残忍。并且刚愎自用,不舍得封赏有功之将,所以后来项羽的很多部将都归附了沛公刘邦,让刘邦最终先入关中,占取道义上的优势。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平时所说的秦朝末年的楚怀王,一般都是指后楚怀王,即义帝熊心,他是前楚怀王熊槐的孙子。范增首次现身,给正在起兵的项梁出谋划策之时,便提出来陈胜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没有立楚王之后反而是自立为王,这就导致了陈胜所率领的起义军的向心力太弱。在范增的建议下,项梁找到了前楚怀王熊槐的孙子——正在民间当牧羊人的熊心,将他立为楚王,仍称“楚怀王”(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但是这个普通的牧羊人,却非常不简单。

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拥立楚怀王之后,占据了政治上的上风,基本上是属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他有着较高的军事素养,楚军瞬间成为起义军中最有力量的一支队伍,而楚怀王熊心也始终处于一个傀儡状态。但是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项梁因一连串的胜利而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最终被秦朝将领章邯所杀。这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去世之后,楚怀王熊心的雄心开始显露出来了。

首先,在确认暂时安全之后(项梁被杀之后章邯认为楚军不再是最大的威胁,于是出爱军渡河攻打赵地),雄心迅速地收回了楚军的兵权(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同时,楚怀王也开始调整内部的领导班子,将之前由项梁控制的政局重新洗牌(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让代表不同利益的人互相牵制。在这个时候,起义军中与项梁关系最亲密的项羽却没有被分到任何重要的职务。

几乎在同时,楚怀王熊心又下了一道奇特的命令——他破格提拔之前出镜率不高的宋义为卿子冠军,成为楚军的军事领导人,相当于是继承了项梁的职位。又命令宋义率领项羽、范增率军北上救赵(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然后,楚怀王熊心郑重宣布——先入关者王之!

楚怀王熊心这不是明摆着要彻底消除项氏在楚国中的影响力吗,现在项梁死了,项羽没有得到太多的兵权,同时又几乎失去了被封为诸侯王的资格——最起码失去了争取消灭秦国、立头等功的机会。所以,最终入关的当然是受楚怀王的命令向西进军的沛公刘邦,而不是向北进军的鲁公项羽。

在北上救赵之时,项羽对楚怀王的压制终于无法忍受了,他矫诏说自己封楚怀王之命,诛杀了自己的领导宋义,随后向楚怀王汇报(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失去了对军队控制权的楚怀王知道自己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不得不承认项羽的地位,下令将项羽升为上将军,接任了宋义的位置(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楚怀王熊心是有一定的政治能力的,但是只可惜最终还是没能掌握军权,再次沦为项氏的傀儡。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段水浒中的故事。

江州劫法场后,宋江正式落草梁山,并且以后来居上的趋势一步步架空了晁盖。梁山之主俨然已是他山东呼保义,而不是托塔晁天王。

晁盖心中不甘吗?

那是肯定的,于是在宋江一再下山立功后,他决定亲自下山一回,通过战功来重塑自己梁山之主的威望。

人有旦夕祸福。晁盖不幸的折在了曾头市一役中,梁山眼看无主。

谁来接晁盖的班呢?我想所有梁山兄弟、以及宋江自己心里都觉得晁盖会说出这样一番话:“公明贤弟接替我位置,坐梁山之主的位置。”

可是晁盖说的是:“哪个捉得射我的,就让他做梁山之主。”直接一句话否定了众望所归的宋江。

说到底,晁盖内心是反对宋江的。

晁盖为什么反对宋江?一是宋江上山后风头直压晁盖,晁盖不爽。

二是宋江是一个坚定的招安派,这是晁盖不能接受的,他不想日后兄弟们在宋江的带领下,全部归顺朝廷。

但宋江深得人心,所以晁盖没法在明面上反对他。便借为自己报仇的由头,将梁山泊主的人选变成了未知数。

就是为了防止宋江上位。

说完梁山的故事,我们再回到秦朝末年的时候。其实芈心发出谁入关者为王,跟晁盖的谁为我报了仇做梁山泊主,有异曲同工之妙。

晁盖防的是宋江,羋心防的则是项羽。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看羋心跟项羽之间的矛盾。

1 羋心是一个落难王孙,被选为新一代的楚怀王,凭的不是自己的声望本事,仅仅是血统而已。作为盟军之主的他显然镇不住诸侯,尤其是项羽。

2 项家军不但是诸侯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项羽本人也是诸侯中最强势的一位。对于羋心,他是看不上的,尤其是在项梁去世之后。这一点,羋心心知肚明。

如果说诸侯中谁最有资格先封王,定然是项羽。在之后的巨鹿之战中,更是破釜沉舟大败秦军,惊得诸侯心惊胆战,莫敢仰视。

谁敢跟他争?谁不怕他。

所以羋心发出了这么一道盟约,将王位变成了未知数,其目的就是让诸侯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达到遏制项羽的目的。

关中王最后被刘邦拿下。可项羽跟羋心的矛盾并没有结束。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后。尊羋心为所谓的义帝,将他赶出彭城,又派出英布将他击杀在郴县。

宋江最终还是做了梁山泊主,项羽也做了个比关中王更大的西楚霸王。

晁盖也好,羋心也好,他们的做法并不愚蠢,只是大势所趋的环境下,已不是他们三两句话能改变最终结局的。

其他网友回答

可以明确的回答,楚怀王与诸将盟誓,“先入关中者为王”,并非是一道愚蠢的盟约,相反,这是一道非常具有政治智慧的盟约,只是楚怀王没能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楚怀王剧照

楚怀王是谁

陈胜在大泽乡点燃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后,各地反秦势力相继响应,作为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项梁、项羽叔侄也在会稽竖起反秦大旗,很快成为反秦的中坚力量。

但章邯很快扑灭了各地的反秦势力,陈胜战死,反秦斗争随即陷入低潮。项梁在薛地召集部将商讨下一步的战略,这次参会的除了项梁,还有刘邦、项羽、范增以及张良。范增向项梁建议,为了聚集团结楚地的各种反秦势力,应该立楚王的后裔为楚王,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

于是派人找到了已经流落民间的楚怀王之孙子芈心,拥立为新的楚怀王。这样,芈心摇身一变,从一个放羊娃变成了楚国的王上。

只不过他并没有实际权力,只是项梁手中的牵线木偶。

项羽剧照

为什么要盟誓

既然坐上了楚王的位子,怎么可能不想拥有楚王的权力呢!即使楚怀王芈心没有政治经验,他身边聚集的人,也一定会注视着任何风吹草动,待机而动。

公元前208年,项梁在定陶被章邯军队所杀,楚怀王觉得他所等待的机会来了,终于有机会分化削弱项家的势力,树立自己在楚国的权威。于是想出了这么一个智慧的办法。

召集楚地势力,制定出下一步行动战略,即兵分两路,与秦国决战,并与诸将盟誓,先入关中者为王!

其中一路北上救赵,然后入函谷关灭秦,以项家军为主力,宋义为统帅,项羽为副帅,后来项羽杀了宋义,自立为帅。

另一路直接西进,经南阳、武关进军关中,以刘邦为统帅。

相比于北上之路,刘邦西进要面对的秦军力量要弱小的多,因为秦国此时的两大主力部队,章邯军团和王离的长城军团均在赵地。项羽北上,首先要直接遭遇秦国的主力部队,不死也要八层皮。

这正是楚怀王喜闻乐见的,他之所以与诸将盟誓,用的是一石二鸟之计。

首先,是为反秦的大战略着想,用项羽在赵地拖住秦军主力,然后让刘邦直接经南阳、武关攻入守备空虚的关中。

其次,让项家军北上,就是要让项家军和秦军硬碰硬,最好是秦军被消灭了,项家军也被打光了。即使削弱不了项羽,也可以竖起刘邦的大旗,与项羽相抗衡。

这样,刘邦必定感激自己的提拔之恩,忠于自己,项羽要想造反,也得掂量掂量形势,从而使自己逐步掌控天下大权!

刘邦剧照

受益者是谁

战略非常高明,如果是一般的人,楚怀王也许真会实现战略构想,掌控天下权力。但只能说他生不逢时,同时遇到了项羽和刘邦,完全低估了这二位仁兄的能力。

低估了项羽的军事才能,项羽背水一战,击败秦军主力,自己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成为了事实上的反秦霸主。

也低估了刘邦耍流氓的能力,刘邦不但没能成为楚怀王手中的牌,反而是刘邦利用楚怀王对诸将的盟誓,名正言顺占有关中之地。在楚怀王被项羽杀后,刘邦才姗姗来迟,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打着为楚怀王报仇的旗号,讨伐项羽,死了的楚怀王又成为了刘邦手中的牌。

所以,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楚怀王对诸将的盟誓,先入关中者为王,完全是为刘邦做了嫁衣!

其他网友回答

楚怀王分兵攻打关中,是非常高明的决策,绝非愚蠢。

笔者试述如下:

第一,楚怀王分兵攻打关中的历史背景

陈胜死后,项梁重新建立楚政权,立楚怀王。项梁与项羽、刘邦率领楚军与秦军作战,取得一系列战果。在东阿之战、城阳之战中打败秦军。项羽与刘邦在雍丘之战更是取得大捷,击毙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

一连串的胜利,令项梁冲昏头脑了。他认为之前章邯所向无敌,无非是义军其他将领无能,没遇上像自己这样熟悉军事的对手罢了。骄矜之气既长,轻视对手,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项梁决意亲自督师,攻打定陶。定陶原本守备坚强,此时秦二世又调拨一批军队给章邯,秦军的力量更强了。

在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在战术上却一定要重视敌人,何况秦军统帅是身经百战的章邯。此时正是绵绵雨季,雨下了三个月。章邯的兵力得到补充后,再施故伎,衔枚发动夜袭。项梁为自己的大意而付出生命代价,没料到秦军竟然在恶劣的天气下奇袭,被打得大败,自己也战死沙场。

正在攻略陈留郡的项羽、刘邦获悉项梁死讯,大惊失色,放弃攻城,匆匆东撤。章邯杀项梁后,士气高涨,楚政权危在旦夕。项羽、刘邦等紧急把都城从盱眙迁往彭城,严加守备,吕臣的部队守卫彭城东,项羽守卫彭城西,刘邦守卫砀县。

倘若章邯乘胜而进,项羽、刘邦等能否守得住彭城,确实令人怀疑。岂料在这个时候,章邯与项梁一样,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章邯认为项梁是楚政权的顶梁柱,如今项梁既死,大柱倒了,楚政权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消灭北方的赵政权,以免反秦势力死灰复燃。

章邯放弃攻打楚政权,率王离、苏角等将领,引兵北渡黄河,直扑赵国。

第二,楚怀王提出双管齐下的战略

此时章邯手上的兵力已超过四十万,大军直趋赵境,如泰山压顶。强弱立判,赵国丞相张耳、大将陈余率军迎战,大败而逃。首都邯郸是保不住了,张耳与陈余遂拥赵王赵歇,退入巨鹿城。章邯入邯郸城后,把城内百姓尽数迁往河内,拆毁城廓,以绝后患。

巨鹿之战,将决定赵国的命运。

为了援救巨鹿,楚怀王决定出动精锐部队开赴前线。不过,当时秦军主力悉数集中于河北,便露出一个大大的破绽。

秦军重兵集团都集中到了巨鹿前线,大后方兵力空虚。对于楚政权来说,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趁秦军主力在北,派一支奇兵西进,直捣咸阳,倘若一举拿下,擒杀皇帝,那么秦国就完蛋了。

为此,楚政权制订了一个非常出色的方案,在救援巨鹿的同时,另派遣一支部队远征关中。如果运气好的话,攻破咸阳,颠覆秦政权,那么东方战场可不战而胜。如果运气差的话,至少可以牵制秦政权派出更多兵力投入东方战场,可以大大减轻东方战场的压力。

第三,远征关中的难处在哪里?

远征关中的思路不错,但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首先,秦之大后方再怎么空虚,至少也还有十几万大军,而楚国能远征的兵力却十分有限。其次,要进入关中,必须穿越许多大山大河,多险关要隘,易守难攻,对秦的防守是有利的;其三,只要章邯攻破巨鹿,便可大举回援,到时楚之西征军就被包饺子。其四,在过去几百年时间里,东方军队从未打下过关中。

楚政权的两难之处在于,既要趁秦军主力在北的时机,组建一支军队西征,同时,仍要派军队援救巨鹿。援救巨鹿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最精锐的部队要调去,剩下来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强,如何千里远征?后来刘邦领兵出征,人数不超过五千。当初陈胜部将周文以数十万之众,尚且战败身亡,何况区区几千的部众呢?

可以说,西征乃是九死一生之举。其艰难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救援巨鹿。因此,当时楚将领基本上没有人想去。因此,楚怀王才以“先入关中者王”为奖赏,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即便如此,敢去的人也只有两个,一个是刘邦,一个是项羽。

第四,项羽与刘邦为什么自告奋勇呢?

项羽是比较天不怕地不怕的,别人不敢去,他敢去。项羽志在灭秦,为爷爷项燕、叔父项梁报仇雪恨。打下咸阳,灭掉秦王朝,是他的理想。

不过,许多人反对派项羽西征。为什么呢?因为项羽这个人太残暴了。以前项羽曾攻陷襄城,大举屠城,城内几无活口。大家想想,为什么陈胜起义后,天下响应,就是因为秦国太残暴。项羽的暴行,是给义军脸上抹黑,大家提着脑袋革命,是为反抗暴政,现在你也搞暴行,如何让民众拥护呢?再说了,关中乃是秦的大本营,以暴制暴,只能使关中百姓抵触义军,对政治、军事都是不利的。于是众人进言楚怀王:“不可派遣项羽西征,沛公刘邦一向宽大仁厚,他可以去。”

刘邦为什么要去呢?

只要扫平关中,便可称关中王。这个诱惑可不小,因为东方六国都已复国,势力范围都已经被瓜分了,若想称王,只能夺取秦国旧地才有可能。要不要冒险西征,这是考验人的志向与勇气。没想当王的人,不愿意去冒这个险;但刘邦有志向,他曾见过秦始王出行的盛大场面,慨叹“大丈夫当如是也”,既然有机会称王,就要去试,机会可一不可再。

因此,刘邦是用身家性命豪赌,幸运的是,他最终赌赢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