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你如何理解《红楼梦》开篇中的“梦”、“幻”这两个字?
优质回答:
《红楼梦》的作者早就告诉我们,这部书是“真事隐、假语存”。按照这个导读去理解“梦”、“幻”二字,岂不就是现实的存在吗?
风月宝鉴正面是梦幻,背面是真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虽然其中寓意很深,各家有各家的解读,谁都不肯相让。但是,风月宝鉴的用法就是《红楼梦》的读法这一条,还是能够得到很多一致的认同的。
这回书说,贾瑞迷恋嫂子王熙凤,几次挑逗。王熙凤设毒局,把贾瑞弄得一病不起。贾瑞的爷爷贾代儒寻了很多医生都看不好,后来,吃了“独参汤”,贾瑞身体也有了些力气。但是,病情却不见好转。这一天,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送给了一把阴阳两面的镜子,并特别叮嘱他,只能看反面,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给三天期限,过期收回。
道士走后,贾天祥取来镜子,用正面一照,却是立着一具骷髅。然后,又用正面照,却发现凤姐在镜子里向他招手。于是,贾瑞悠悠荡荡的进入到镜子当中,与凤姐云雨。这样的事情,恰恰是贾瑞日思夜想的。
,于是,贾瑞把道士的话丢到脑后,一连三四次用镜子正面照自己,每回都与凤姐行云雨之事。最后一次,却出不来了,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此时,贾瑞还在大叫:让我拿了镜子再走!说完这句话,贾瑞便精尽身亡了。
这是一面风月宝鉴,其中之一寓意,便是告诉读者,《红楼梦》就象这面镜子,正面的是贾府光鲜华丽,这些都是假象。而背面的,则是令人吃惊的真故事。这个故事很惨,好比人死后化作骷髅一般,表示书中的人物在书成之时,早已化作一具具枯骨了。
因而,“梦”、“幻”实际上是风月宝鉴的正面,而背面则是真实的故事。
风月宝鉴是太虚幻境出品
庚辰本《石头记》在跛脚道士出场时,有一句夹批写到:“自甄士隐随君一去,别来无恙否?”这句话看似在说明这个跛脚道人的来历,实际上是在提醒读者,风月宝鉴也存在“真事隐”这样的笔法,与下文不能正照是一个意思。
跛脚道人在介绍这面镜子时,特别提到:“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
这是什么意思呢?很明白,警幻仙姑是太虚幻境中人,当然代表“幻”。而“邪思妄动”就是“梦”。甄士隐是最早到过太虚幻境之人,这把风月宝鉴就是他从警幻仙姑那里得来,委托跛足道人送到贾府的。当然,这个贾府并不是指荣宁二府,但也与荣宁二府不无关系。甄士隐是想以此敬告贾府,千万别做梦。别幻想,所以,跛足道人说,此镜“济世保生”的功能。
后来,贾府没有按照风月宝鉴的功能操作,没有遵照警幻仙姑的意思办,便落得个“骷髅”的悲惨结局。那么,甄士隐到底因何事要警示贾府呢?
通灵宝玉非虚幻,甄士隐梦境却非梦
太虚幻境才是《红楼梦》主人公真正向往的地方,绝非“幻境”,而是真实的存在——大清皇宫。
甄士隐是头一个到太虚幻境的人,在此之前,他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僧一道在谈话。谈话的内容就是那块“通灵宝玉”。那道人说,僧人所携带“通灵宝玉”是个蠢物,你带着他想去哪儿呢?僧人于是讲了一番这块石头的来历,将要投胎了结一段风流公案。僧人还说,这一段风流公案涉及到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并说“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听了僧人的介绍,道士来了兴趣,说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度脱,就是度化他们脱离风流公案。蒙古王府藏本在“度脱”一词后批道:“度脱,请问是幻不是幻?”。
当然不是幻。当时,甄士隐向这僧人请教何为蠢物。那僧人便把那块石头给甄士隐看,甄士隐清楚的看到,石头上刻着四个字“通灵宝玉”。说话间就到了太虚幻境,甄士隐打算跟着他们进去,却忽然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甄士隐从梦中醒来。
毫无疑问,一僧一道所说的那段风流公案,指的就是贾宝玉跟林黛玉之间的事情,而那块“通灵宝玉”就是即将下到凡间的贾宝玉。
而甄士隐所做之梦,绝非是梦,而是真实的存在。
梦非梦,幻非幻,一切都是“红楼梦”
甄士隐所到之太虚幻境,实际上就是皇宫,而他本人原本也是此中人。但是,当时的甄士隐已经被逐出皇宫,不能再回去。所以,当一僧一道把他带到太虚幻境门前的时候,他想要跟着进去,却被一声惊雷惊醒,回到了现实。
那块“通灵宝玉”原本也是非凡之物,在落入凡间的时候,必须到警幻仙姑宫中交割。也就是说,贾宝玉落到尘世,是经过警幻仙姑“交割”了的。要回到皇宫,也必须征得警幻仙姑的许可。
甄士隐看到了“通灵宝玉”,等于知道了贾宝玉的身世,于是,便把真事隐藏了起来。
后来,贾宝玉果然来到太虚幻境,看过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中的人物。饮过了“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这些都有寓意,但最直接的就是预言众多女子悲惨的命运。哪里有这么多女子呢?无疑就是皇宫!
但是,贾宝玉也不能再回到皇宫,他只能在大观园内做他的“红楼梦”。红楼在哪里?紫禁城内,大清皇宫!
现实变成梦幻,风月宝鉴当真不可正照
简单的归结以下这个回答。
却说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生下一子,便立即宣布:乃朕之第一子也,出身便封他为和硕荣亲王。这是非常明显的信号,此子便是皇位继承人。但是,孝庄与多尔衮治国之策多与顺治不合,他们对于满汉融合非常反对。加之,顺治对孝庄与多尔衮的关系很是反感,也对多尔衮的摄政极为不满。这两股对峙的皇宫力量,终于提前爆发了一场皇位争夺战。结果,和硕荣亲王被宣布死亡,顺治不久患天花而崩殂。
但是,这是一场非常令人怀疑的宫廷巨变。很多人考证,和硕荣亲王并没有死,而是被曹寅的母亲孙氏抱出了皇宫,然后隐藏在了曹家。直到孝庄去世的前一年,曹宣才被允许出来做官。
书中,甄士隐女儿英莲(最早叫甄英菊,谐音“真应局”)被抱走,然后流落到贾府,便有这方面的暗喻,而从皇宫报出来的皇子,便是曹寅的弟弟曹宣(后改名曹荃)。这个考证过程非常复杂,在此只讲结果。
曹宣死后,留下四个儿子,老四便是贾宝玉的原型曹頫(贾元春的原型是曹佳氏,是曹頫的姐姐。如果有曹雪芹,曹佳氏就应该是他的姑姑,所以,贾宝玉原型不是曹雪芹)。这个曹頫后来因为曹寅一支断脉(书中住在黑油漆大门里的贾赦),便过继给曹寅这一支,继承了江宁织造的职位。书中,贾母对贾宝玉非常溺爱,而王夫人则不喜欢贾宝玉,说他是“孽种祸胎,家里的混世魔王”,贾宝玉也从不叫王夫人一声母亲,正是这种关系的写照。
在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以教授云雨之事,让秦可卿提示贾宝玉的血缘。从此,贾宝玉(曹頫)知道了自己的皇室身份,从警幻仙境回来后,立即与袭人初试云雨情。这是贾宝玉与“龙衣人”的一次遇合,但最终却与袭人无缘。
从此以后,大观园犹如皇宫,贾宝玉在过着现实版的锦衣玉食生活。而在他的幻境里,却有一个非常强烈的“红楼梦”。
但是,甄士隐所警示的不能正照风月宝鉴,贾宝玉他们没有遵从。结果,导致了家破人亡各东西的悲惨结局。而当这部伟大著作问世之后,那些逝去的红楼梦中人,也早已化作枯骨了。王夫人数落贾宝玉是“孽胎祸根”、“混世魔王”原来并没错。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要理解《红楼梦》开篇的“梦”、“幻”二字的涵义,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梦和幻两个字的本义与延伸。
梦者,人的一种生理现象。每个人都会做梦,做各种奇奇怪怪的梦。但把它延伸开去,梦则有了多种含义:你可以看做是梦想、愿景。象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你可以理解为虚空,如黄粱美梦。……
幻者,幻觉、幻景也。人的一种精神现象。但把它延伸开来,幻也可有多种理解:幻想,不现实的空想;虚幻,虚假的,不存在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幻还有另一种理解。
在《太平广记》卷五十六,记云:
西王母中,九灵大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乃西华之至妙,洞所之极尊。……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焉。
所以,太虚之地,是女子登仙者才能住的地方。至于“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情”的的哲学意义上的一个代词或隐语。如《红楼梦》中就有题诗:“总是幻情无了处,银灯挑尽泪漫漫”。
现在,我们回到《红楼梦》中,来谈梦与幻。“红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特指女子住所。
所以,在女子住的红楼谈“梦”谈“幻”,实际上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曹雪芹惯用的障眼法。我说的是“虚”是“幻”,你们别以为是真的。实际上,都是真的。其二,是曹雪芹给与了这些女子以最高的礼遇。把她们一个个看做是太虚之地的仙子。他写的是这些仙子的各种各样的梦,各种各样的感情经历。
真个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其他网友回答
红楼一梦,乃千古之梦。梦中有幻,幻境亦梦。作者曹雪芹借真梦虚幻,演泽身前身后事,述说人间生死悲情,离合愁苦,世态炎凉。
一、作者说梦,为将真事隐去
《红楼梦》写的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从富贵尊荣到潦倒破败的过程。因此,他看破红尘,相信宿命,而且以此警示后人。而这其中又涉及太多的官场丑恶,世事风云不便明说,就以梦作借托,将真事隐去,以免文字灾祸。
二、作者写幻,以痴道辛酸
女娲炼石补天,是太古时代的神话,作者将神话作为引子,借一僧一道的奇遇,将风尘碌碌,一事无成的自己寓为青埂峰下无才补天的顽石。这就是《红楼梦》的男主角贾宝玉。作者又借甄士隐的白日之梦,梦游了太虚幻境,寓意女主角林黛玉为绛珠仙草,由离恨天之外,灌愁海之中幻化为人形,到人间还泪,由此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道出多少痴男怨女的辛酸悲苦。而这其中又有多少的情爱和艳辞,由此一幻,就撇开了诲淫导恶之嫌。
总而言之,作者以”梦”和”幻”为假托,达到”假语村言”的目的,既吸引了读者,又使作品不致被封杀。这是曹雪芹的用心,也是文人贯有的作法。
其他网友回答
《红楼梦》是我国著名的长篇小说。是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
作者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和诗人。
《红楼梦》开篇: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作者托情以论政,将真事隐去,用”贾雨村言”,敷演故事。
我个人认为,“梦”,“幻”这两个字,是对整部《红楼梦》的高度概括。
“梦”,”幻”不是梦幻,是作者的”一把辛酸泪”。
“漫言红袖啼痕重,
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都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又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艺术成就之高,思想之深遂,非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让人想到了《金刚经》中的六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梦、幻、泡、影、露、电,被称为六喻或六譬。 主要意思是,人生喜怒哀乐,世间事物都像梦幻、泡影、露电一般,稍纵即逝,空幻无常。万物本质是虚幻。
红楼梦的梦幻,对应着假作真时,也对应着作者对世事无常的价值观。也许人生果然只是一场大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