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电影解析 小偷家族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网友提问:

如何看懂《小偷家族》这样的电影?

优质回答:

一群来自东西南北、五湖四海的影迷,在这个小天地相遇,每周相约看影史佳片、评影坛轶事,为了留下一点回忆,于是有了“捕风捉影”。这是一个固定的栏目,每周推送2-3次。

第一期 《小偷家族》 8.8分

1.红气球吊着猫 9.5分

小偷家族的组合是非常态的,在社会秩序面前,建立在互生共利基础上的这种爱其实也是脆弱的,后半段就展示了这个家庭无奈的瓦解。

爱并非纯粹的,也不能战胜一切。尽管如此,一家人深厚的羁绊与温情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是枝裕和总是细腻地捕捉生活的美好与温情,而又不惮于展露人心的幽暗,所以他镜头下的人物一直是让我信服的,是活生生而又复杂矛盾的人。他始终以平和的眼光看待生与死,将人与家庭描摹得如此通透,以至于无限接近生活的本真。

不得不说,在是枝裕和影像中找到共鸣,观照出生活的影子,实在太容易了!那么多人热爱他的电影,膜拜他,因为他值得!

但是,私以为爸爸追车那一举动有点落入俗套,也许是枝导演的克制一直将观众压抑着,需要这样一个爆发点将情绪释放出来。

不过祥太没有叫出声的“爸爸” ,和树木希林奶奶没有说出口的“谢谢你们”实在太动人了。

2.安琪拉大宝贝 9.5分

第一次遇到让整个影院都这么安静的电影,很是枝裕和的剧本,克制不刻意。“谢谢你们选择了我”,一部电影其实是细节决定成败。

3.Lannister 9分

也许这不是最好的一部是枝裕和,但这是多年来是枝裕和对家庭与社会讨论最深刻的一部。

抽离出了血缘的家庭靠什么维系?是钱?是心?还是羁绊?

在影片的前七十分钟,是枝裕和似乎用他那再令人熟悉不过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由爱与羁绊连系起来的“大家庭”。

而导演厉害之处就在于细节的铺陈与精妙的伏笔,“母女”之间相似的疤痕,看不见的烟花,说不出口的爸爸,逐渐启蒙的性。而在一片温情之下,导演也让我们注意到了这家人潜在的悲剧性:明明有能力自给自足,却偷窃上瘾,懒惰成性,甘做底层。

随着奶奶的去世,这个家庭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我们眼前崩溃。此时荧幕前的我们才发现整个家庭是建立在一大堆谎言与秘密之上的,连系他们的似乎只是钱。

但事实真是如此嘛?奶奶从孙女家拿钱却从来没花过,夫妻俩虽然垂涎养老金却也给奶奶带来了关爱,偷东西捡来的祥太他们视为亲生,诱拐的妹妹与信代相互舔舐伤口。

是整个社会责任的缺失以及真正血缘的冷漠与忽视才“滋生”了这个特殊家庭,他们之间的善意化解了冷漠,相互依偎取暖。这种对社会的批判和质疑在安藤樱的喃喃自问下达到了顶点,“是啊,应该叫我什么呢?”

通过血缘构成的家庭,由不得自己做选择;由羁绊组成的家庭,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个无解矛盾击溃了安藤樱和这个家庭也抛向了我们所有人。

这时我们才发现那个导演了《步履不停》《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的是枝裕和还是那样的尖锐和凌厉,那个拍出《无人知晓》的导演又回来了。

前半段的温情满满和后半段的尖刻批判在他的笔下完美的融合。

他的信笔拈来,他的游刃有余证明了这座来之不易的金棕榈,也证明了他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编剧,伟大的导演,更是伟大的电影大师。

最后说一句:戛纳欠安藤樱一个影后。

4.二十二 9分

看到这个电影,让我想起来《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一句话,人生而不平等,所以对善恶的衡量也不一样。他们的对错,不是我们说了算的,也不是法律说的算。是天,是道,是人心。

5.在北方的南方姑娘 9.5分

这是一个偷来的家庭,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彼此慰藉的偷来的时光。最喜欢里面的一段对话,二刷越看越喜欢。

信代:我们是被她选中的吧

奶奶:我没听说过能选择父母的

信代:可是,还是自己选择的更牢固吧

奶奶:什么牢固,你说是什么牢固

信代:羁绊啊,是羁绊

奶奶:就像我选择了你,你心甘情愿被我拖累

这一家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羁绊又让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相比“血缘”,彼此选择的家人之间拥有更牢固的“羁绊”。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陪你成长给予你关爱的人,比起给予你生命的人反倒更像”亲人”。

6.小暴 8分

看似仍是是枝那一套家庭的东西,却又不同,把脱离血缘的家庭刻画的入木三分,抽丝剥茧般道出他那一套本质的东西。最后安藤樱和自己和解般的那场戏真是演的太好。走出电影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可乐饼。

7.关照 8.5分

看是枝裕和的电影,让我更多想起贾樟柯的电影,温情是生活的温度,也是有温度的生活必需品,慢慢流淌的剧情里藏着刀子,绝望也是真的绝望。

8.小胖 7.5分

在《小偷家族》里是枝裕和依旧描绘着有关于家庭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曾经是枝裕和的影子,这次是枝裕和向观众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家庭是凭着什么成为一个家庭的。

9.阿徐 8.5分

好。

喜欢这篇文章的可以随手转发、点赞,也希望您能关注迷影生活,我们只推荐好看的电影,让您在电影中体味别样的人生。

其他网友回答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一家人贫穷但是相亲相爱,尤其是奶奶去世前,对着在海边跳跃的大人和小孩,说出“谢谢你们”的时候,我差点都以为这个电影就是要表现这样一种温情了,但是故事的调子一转,忽然变得凌厉起来。

首先是那个和奶奶感情特别好的亚纪,原来是奶奶前夫后来娶的妻子的孙女,而奶奶是被出轨的前夫抛弃了的,也就是说,亚纪的奶奶和这个奶奶是情敌。

不知道亚纪是怎么从父母家里跑出来的,奶奶有没有蛊惑她,但无论如何,一对正常的收入尚可的父母,对女儿再不好,为了不在亲戚朋友面前丢脸,也能供给她一份有未来的生活。

不要说爱比前途更重要,张爱玲当初从父母家里出走时,就是认真考虑过,是选择父亲的钱,还是选择母亲,后来想明白父亲有钱她也花不着才跟母亲走的。

而亚纪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是个援交女郎,这无论如何不能算一个好的生活。奶奶即便没有蛊惑这姑娘,也没有劝她回去,故意问亚纪父母这个女孩的现状,更是透出十足的恶意。时不时去找亚纪的父母要钱,却又攒起来不花,更见得她是将这些钱当成了自己的胜利果实。

祥太如何到治和信代的手里更是耐人寻味,电影里说,信代他们是在弹子房旁的汽车里找到的,似乎暗示祥太的父母是贪玩的人,但是且不说这时的正确处理方式是解救孩子,提醒父母,更重要的是,信代他们的作案方式都是随机性地砸空车,他们如何判断,孩子的父母不是因为某种缘故比如临时尿急之类才离开的。电影里还说信代不能生孩子,让信代的动机更加可疑。

是枝裕和导演自己说,他对电影里的人无所谓同情,也无法用简单的爱与恨评价。的确,这部电影里的大人都是复杂的,善与恶的转换如行云流水,以恶为出发点,也会经过恶,以善为出发点,也会制造恶。相对于我们习惯了的那种“一曲爱与善良的颂歌”,这部电影表达得更加丰富,也更加真实,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缘故。

其他网友回答

前不久,热映的电视剧《都挺好》完美收官,剧中主角苏明玉出生在外人看来可以让她很幸福的家庭,却偏偏就被活成了苏家的边缘人物。母亲不待见,父亲撒手不管,大哥和稀泥,妈宝男二哥根本就没把她当妹妹,从小欺负她,成年了依旧不改冲动和暴戾的脾气。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本应得到一家人的宠爱的苏明玉,却要不断忍受被轻视,被忽视。父母爱的天平从来没向她倾斜过,不,应该说她从来都不在父母爱的天平上。

积怨成恨,也就导致了苏明玉很长一段时间对苏家都是带着恨意的,虽然其心向善,却也依旧很久都没有放下,也就有了后面的一系列故事和事故。这就是糟糕的原生家庭,给子女心理带来阴影,以至于后期会以不可控制的方式表达出来。

可能你不珍惜的却是别人怎么够都得不到的。多少人幻想着自己能有一个完整的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相伴,有儿女承欢膝下。看起普通的幸福,得来却并不容易。这些人就存在于是枝裕和的笔触之下,生活在日本东京的某个角落中,他们就是小偷家族。

01弱者的生存法则中多少透着不堪

在东京角落一处无人注意的老屋里,这里住着特殊的一家人,一个老奶奶,一对夫妻,还有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妙龄女子,外人看来这就是很正常很完整的一个家庭,但事实上,这五个人彼此都没有血缘关系。

他们靠着老奶奶的养老金过活,间或出去做些零碎的工作,若是缺少生活所需的物资而他们又没钱去买的话,那就使用特殊手段–偷。

上阵父子兵,通常是“父亲”阿治和“儿子”祥太一起作案,专门挑超市人最多的时候,一个打掩护,一个负责把货架上的东西放进自己的背包,然后乘人不备就背出去。阿治告诉祥太,摆在店里的东西还不属于任何人,给了偷东西这种行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阿治的妻子叫信代,她有过一段并不幸福的婚姻,前夫一喝醉酒就对她实施家暴,是阿治将她救了出来。后来两人便在一起了。她是在一家洗衣厂工作,但也时不时地将顾客落在衣服里的物件,偷偷地据为己有。

在她看来,这无非是顾客自己不小心,不算偷,严格上应该算是捡到的。

而信代的妹妹亚纪,她本是一家较富裕人家的女儿,但因为父母的轻视,自个儿跑了出来。目前是在一家风俗店上班,即穿着制服为隔着一块亚克力板那边的顾客表演自慰,如果客人有意向的话,还可以享受进一步的服务,即枕大腿、掏耳朵或者拥抱等服务。

对了,还有老奶奶,年轻的时候被老公出轨,之后就独自一个人将儿子抚养大,不料最后儿子一家并不愿意跟她一起住。别看她很老了,但在偷盗上也是一把“好手”,尤其是在有赌博机器的柏青哥。

以世俗道德标准来看,这一家子并不算好人,至少不算“体面人”。他们用世人不齿的方式苟活在东京的某个角落中。生来什么都没有,但在他们看来,又好像拥有了一切。

02他们是弱者,但不是loser

明明自己都难过活,要靠偷盗维持生计,但父子俩在回家的途中,几次看到一个小女孩衣着褴褛独自坐在地上,目光呆滞。在恻隐之心的驱动下,他们将小女孩带回了家中。还给她吃了自己都舍不得吃也难得一吃的可乐饼。

小女孩叫有里,浑身上下到处都是乌青发紫的伤,很明显的是经常受到了父母的殴打。这个不被父母疼惜的小女孩在这个小偷家族中却被珍视呵护。

看到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信代心里泛涌起自己小时候相似的经历,她太了解那种孤独无助的感受了,有里就是小时候的她自己,她想好好爱她,但理智告诉她,把小女孩留在家里属于诱拐行为,是犯法的。

纠结中想送回去,走到有里的家门口,却听到有里父母的争吵,他们并不关心女儿丢了,而是在后悔生下她,觉得她是累赘是多余的。这一次,信代决定不把有里还回去了,用她的话讲,并不是生了孩子就有资格做母亲的。

就这样,一家人过着清贫到也其乐融融的生活,奶奶依旧把自己的养老金拿出来补贴家用,他们给有里买泳衣,还相约着一家人去海边看海。甚至为了让同事不举报有里在她这里,信代在洗衣厂裁员的时候将机会拱手让给知情者。

都是被命运伤害过、抛弃过的人,也更懂得珍视生命中的身边人。

这样一群人,以自己的方式在社会的底层求生,却依旧不忘尽能力救赎别人,他们不是loser。

03现实变成了命运的反派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多次偷盗也有失手的一天,而这次失手并不是阿治,也不是祥太,而是有里。但是为了避免有里被店员抓住,他制造了更大的破坏,引得店员放弃有里去追祥太。

但这次没有那么走运,在逃跑的途中,祥太从高处摔下,腿受了伤,被送进了医院。而在通知监护人的时候,这一家人的秘密也随之被挖了出来。

最后,信代包揽了所有的责任,被判了五年的有期徒刑。阿治独自一人生活在一件旧公寓里,奶奶初枝在此之前已经安然过世,祥太被送去了福利院,而有里被重新送回了父母身边,亚纪也离开了。

这个“家”,就这样分崩离析了。

但那么多个日日夜夜相处的日子,那些个互相打趣吵闹的日子,那曾经相濡以沫彼此抱团取暖的日子,早已经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成了彼此之间的羁绊,哪能是能轻易忘记,轻易能解开的呢?

04一生的依赖和羁绊

这就像在《如父如子》中的良多和雄大一家,两个孩子被抱错了,在几年之后才得知这个真相。当决定把两个孩子换回来的时候,良多发现,虽然自己平时对儿子庆多并不十分关心,但庆多对自己的那深深的,纯纯的爱在分离的那段十几年却占满了他的内心。

生性内向的庆多精心为良多准备了父亲节手工玫瑰花,偷偷用父亲的相机拍下父亲的照片保存,以自己的方式爱着父亲。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从出生就被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父母,怎么能说改就改,生活了那几年的家,陪伴了那几年的人,印刻了那几年记忆,怎能轻易抹去?

血缘关系不可改变,但这只是生物上的一种传承。但是彼此朝夕相处所衍生出来的感情,犹如那枝枝蔓蔓,它们存在于生活中的角角落落,点点滴滴,最后成为一生的依赖和羁绊。

其他网友回答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也有点懵,所以才去看第二遍,散场的时候在厕所门口听到两个女生讨论,这电影你看懂了没?可能还是要去网上看看解析才行。我当时心想,赶紧回去网上写一篇评论【带鱼先生:《小偷家族》:这些小细节帮你更了解电影到底在讲什么】,说不定她们可以看得到。

是枝裕和电影的风格大体如此,他并不想让你看个电影像是在进行什么道德教育,也不想强行给你普及什么人生大道理,那样的话,就太糟糕了。但并不是说他的电影不需要思考,恰好相反,看完他的电影后,你会自动进入思考,回味个中细节,就像你会来这里提问为什么自己看不懂这部电影。

影片结尾他多数都是采用开放式结局,没有让角色走到某个固定的地点,而是让角色走到十字路口,让角色自己选择,也让观众选择走哪个方向,哪条路。

比如《海街日记》四个女孩各自的生活选择,又比如《比海更深》台风过后,落魄文艺青年阿部宽对生活的重新选择,再或者是《第三度嫌疑人》里走在十字路口的警官。而《小偷家族》自然就是6个角色的选择,他们都有了新的选择,但你不知道他们以后会如何。比如亚纪是否误会了奶奶,她会成为下一个奶奶吗?或玲玲在阳台上突然眼睛一亮,她看到了谁?

而这些都是需要你自己仔细去看,思考的。

是枝裕和喜欢拍家庭题材,大主题下看似一样,仔细看则大相径庭。比如《比海更深》是个人梦想和家庭幸福之间的取舍平衡,《如父如子》是生育和养育关系的平衡,而《小偷家族》是血缘和陪伴的平衡。他会对固有传统观念进行挑战,并重新定义,刷新你刻板印象。

他的镜头看似固定,变化不多,但却像是一把手术刀,慢慢地切开你的肌肤,深入你的骨肉之间,把隐藏在血液里的杂质用显微镜放大给你看。当然,我说了,他并没有想要医治你,选择权依然在你手上。

所以,面对是枝裕和这样追求细节的导演,我们在看他的电影,自然是要“以牙还牙”,用同样的方式去解析他的电影,用细节去拽住他的思维。

如果你没有看懂《小偷家族》,那么再看一遍,或者可以先去看看他电影作品中你所感兴趣的,再回过头来看看,因为他的电影是连通的。那如果你觉得现在这个时间段看不下去,可以选择晚上一个人静静地看,或是某个无聊的下午。最后实在觉得不感兴趣的话,可以等哪天想看再看,不用勉强,或者可以选择看看其他人的影评或观后感,我也写了,哈哈哈。

其他网友回答

《小偷家族》是日本名导演是枝裕和的新作,你可以大概认为这个家伙拍的电影都是高级电影。

是枝裕和电影中的表达方式是平静的、委婉的,而带给观众的情绪是含蓄的,叠加的。就是说是枝裕和的电影里不会有特别强烈的戏剧冲突、大反转、爆点之类的东西,他的电影像一条缓缓的小溪,让你的情绪像是从溪流源头开始,慢慢的向下方走,慢慢的慢慢的,等你醒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大江奔流了,情绪酝酿到最后比较汹涌,不知不觉间已经泪目了,而且是内流满面那种。

对了,是枝裕和最擅长描述的就是“家庭”,《小偷家族》也不例外,也是在描述“家”。

刚开始的时候,“一家人”用被人唾弃的方式维持日常生活,为了生活不惜偷窃、行骗,但是“一家人”却有外人看不到的温馨,有着普通家庭没有的心灵羁绊,互助互爱。让人慢慢的不自觉的接受了这另类的“一家人”,并且觉得很暖,期待这么“一家人”平静幸福的维持下去,此时作为观众的我们心中已经为“一家人”的温馨幸福所打动,不自觉的已经从情感上站到了“一家人”身边。

但是随着影片的发展,我们发现所谓的“一家人”竟然没有血缘关系,而是一群无依无靠的人相互利用,相互依存在一起组成的特殊团体,这个颠覆了我们常识中对于“家庭”这个概念的认知。随着影片中“一家人”的团体成员一个个剥离,一个个的显出原形,这种常识的冲突愈加强烈。

可是在《小偷家族》前半段的情感积淀,让我们内心非常矛盾,既对这种畸形关系感到惊异,又害怕他们被拆散,重回孤苦无依的境地,影片就在这样的节奏里一步步引导观众的感情,引导观众的情感冲突,引导观众叩问良知,知道最后到积淀的情感无处释放,只能在心中奔流涌动。

复盘来看,是枝裕和是在用这种畸形的人际关系,伪装的家庭结构来向社会,向观众呈现“家”的另外一种含义,除了血缘关系和法律关系,还有一种情感上的羁绊,这也是家庭的本质之一,他让人看完之后不自觉的对社会养老问题、家庭问题就行自省自查,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成功,非常高级的影片。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