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朝的诗歌为什么会达到顶峰,与当时政治文化氛围有什么关系?
优质回答:
唐诗是中国近体诗的高峰,若问为什么形成了这个高峰,大致有下列因素:
一:唐朝经济发展稳步上升,而经济发展必然成就文化繁荣。社会是文艺的温床,社会的安平与富足是最根本的原因。即使经过安史之乱,唐朝仍然依赖南方的开发和南北交通的畅通保持了经济和文化的增长。
二:隋唐的统一使国内各民族由斗争走向融合,再加上日趋频繁的国际交流,使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在丰富的同时更加复杂多样。这给诗人们提供了修养和创作的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
三:唐朝对各种思想,各民族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三教九流并存。因此唐人思想较活跃,言行少拘束,这就为诗歌的流行营造了群众基础。人人爱读诗,人人想写诗,广泛的参与给诗歌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唐朝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从庶人中选拔人才,打破了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唐朝进士考试以赋为主,赋体与诗体同样以对仗形式为主。这种科考取士制度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五:就诗歌本身论,经过八代先驱的努力,近体诗格律已基完善。在这个完善过程中前辈们的艺术.经验展现无遗,给唐代诗人提供了充分的借鉴。而完善的体裁,良好的借鉴使他们足以自由发挥,自由驰骋。
唐诗之能成为一个高峰,当然离不开社会和政治背境。我们不必羡慕那个高峰,但更不能让唐诗这个瑰宝消亡于今天的盛世。
其他网友回答
南北呼应,诗歌朗朗上口,老百姓没事就唱两句,解乏,鼓气,发泄,相思,用了都说好。诸子百家名人辈出,名篇无数,大家能记住的主要就是那些寓言故事和成语,邯郸学步、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为什么短呀!不但短,而且还有故事。其他的,就作为文学常识,还给老师了。诗言志,表达心志。项羽能来,刘邦也能来。词藻先放一边,关键是气势。在这一点上,刘邦就胜了了项羽。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气势,那叫威猛!
项羽自刎乌江之前也来一首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到底是霸王名头太响,输不起,自刎吧。
诗方便抒发情感,两位豪杰都能赋诗一首,引得天下人人仿效。
到了汉朝人们知道了司马迁和《史记》,具体内容却了了。影响不小,主要是对史学家。对一般人来说,主要是羡慕另一个司马,司马相如。
一曲《凤求凰》,得到了卓文君,一篇《子虚赋》傍上了汉武帝刘彻,从此犬子成了好词儿。有了好的带头人,赋在整个汉朝受到追捧。之前虽然有个贾谊,赋也写的很好,而且开了汉赋的先河,但是主要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走的时屈原的路子,《吊屈原赋》、《鵩鸟赋》汉文帝自然不会喜欢,传播力度自然就差点。追捧的人多了,就成了一条路,还成了汉朝的文学代表样式——汉赋。枚乘、杨雄、班固、张衡、左思,哪一个站出来都是鼎鼎大名。都是汉赋高手。
这些汉赋辞藻华丽,铺排夸张,但是有个毛病,劝十讽一,鼓励奢侈的十分,委婉劝谏的之战一分。尤其在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候,就没了市场。这时,古风走到了前台。
《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歌辞这样的能反映百姓生活的诗篇开始为人们所传唱。由于曹家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的大力提倡和践行,以及建安七子等人的创作推广,所谓上行下效,这种题材的诗篇很快流行起来。
随后进入两晋,诗仙李白都佩服的大神谢灵运为避祸,寄情山水,写下大量山水诗,开了山水诗一派。同样原因,陶渊明开了田园诗的先河。到了南北朝,《敕勒歌》、《木兰辞》则让人眼睛一亮,塞外的风光,边疆的烽火原来也可以这么美。杨坚收束了分裂的山河,杨广随后就把他交给了李渊。终于,来到了大唐。
李世民继承了杨广的科举制,虽说是让天下英雄入彀,客观上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毕竟很多人从动荡中走来,看到了光明。开进士科招揽了大批有抱负的庶族子弟,他们把目光投到了国家的各个方面。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股风,是玄宗李隆基刮起来的。进士科最后要由皇帝面试。
本来是时务策(谈谈对时局某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及解决办法等)。偏巧李隆基喜欢诗赋,还是个音乐家呢(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就是他的作品)再一次殿试时,本来考试结束了都,他一时心血来潮,再考个诗赋吧。没办法,来吧。各位进士刷刷刷刷,又都写了一首诗、一篇赋。都写完了。玄宗饶有兴趣一个一个看了,觉得杨绾写得最好。钦点为状元。而且立马官升两级。从那以后,进士科取士,诗赋就由不考变成了必考。遂令天下士子心,不重策士重诗文。
毕竟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管你是达官贵胄,还是寒门学子,想要通过科举,诗赋是必备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一来,天下的读书人摩拳擦掌,鼓足干劲,争着为国效力(求取功名)各种有关诗的雅号也就层出不穷:诗仙、诗圣、诗魔、诗佛、诗骨、诗魂、诗虎、诗囚;五言长城、七绝圣手。为了功名而来,还可以有个清新脱俗的名号,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多少人不知疲倦的奔波在这条路上。杜甫的《朝献太清官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李白的《与韩荆州书》都有一种难言的心酸。
总之,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是积极因素,国家政策(尤其是皇帝提倡)最重要,个人有需求,三者共同作用,才出现一个诗歌的空前繁荣的盛世。
我是月淡风青。同意我的看法,就点个赞支持一下。有问题留言,互相探讨下。
其他网友回答
人生豪迈,气吞山河
其他网友回答
上行下效,唐提倡诗,以诗量才,写诗之风自盛,加之李白的不被重用,唐的第一才子诗仙一一李白闲游山川,到处留墨,矛盾心态的李白出于天性豪放’,他虽对唐明皇不滿,时有“天生我才必有用”、“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发泄,他借酒写的诗依然是豪情干云,对祖国大好河山不失感情,诗句充满了爱和真情实感,极大地影响了文人的诗兴诗风!实际李白这官乞丐,对唐诗的传播和诗风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李白所到之处就与官僚和当地文人会诗交友!传播带动写诗之风大盛!这是其一,更主要的是唐盛诗风,却又动荡不安,为文人提供写诗素材,持别安史之乱,让杜甫等文人墨客饱受艰难,祖国河山人民被摧残,有良心的文人无不感慨赋诗的,用诗记录反映现实社会,悲国怜民的诗大兴!所以唐诗的兴盛,一是朝庭的提倡,文人的传播,社会的素材提供,造成唐诗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