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只有一个仄声,符合格律吗?
优质回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该诗按《平水韵》是一首格律标准的孤雁格《七绝》,“清明时节雨纷纷”中“节”字是古入声字,属仄。因为在古声中,上去入声皆属“仄”。所以该句中有两个仄声字~节雨。因此该句是合符格律的。只有“纷”不押韵,因此该诗可以把它看成“孤雁格”。孤雁格~首句借用邻韵叫“孤雁出群格”;尾句借用邻韵叫“孤雁入群格”。
按《中华新韵》当然不合律,因为只有一个雨字属仄声。可是《中华新韵》是近当代才流行的一种新韵。古人又怎么知道呢?
古代的很多入声字已被现代《汉语拼音》派入四声中。如国、七、节等等是古入声,现代《汉语字典》国~二声、七~一声、节~二声。还有很多入声字在这里就不再列举了,请在百度搜索一下《平水韵》就知道了。
下面再说一下古声与新声(普通话)的变化:
古声有部分平声、仄声也被新声改变,比如:胜~今为第四声,为仄,古声可平可仄。数字在古声中只有一个千为平声声,三~可平可仄。普通话则不同,一、三、七、八、十、千皆平声。
综上所述,读者品读古诗首先应懂古声,千万别用普通话来评判古诗。若要真正的品读古诗,首先应了解《平水韵》。你可以用普通话来创作《格律诗》,只要在标题后面注明《中华新韵》即可。若按普通话来验证古诗之平仄,是不对的。
其他网友回答
清明时节雨纷纷,其中雨是仄声大家公认,其实”节”字按今韵是平声,按古韵是仄声,只要韵母为ie的除”爹”字外其余均是古仄声。这样一来,246明节纷是平仄平,符合246分明的格律,且尾三是仄平平,既不三平仄也不三平尾,符合格律。整句中平平平仄仄平平,没有孤平和孤仄,又符合格律。所以基本上可以说其是符合格律的。但其严格讲,并不十分工整,工整的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仄平平,若将其”时”字改为仄声则最为工整。
其他网友回答
现代有些文人真了不起,竟以自己做的小鞋给古人穿。你不知牛角被钻穿了,还洋洋自得。可以参加古人诗词大会去当评委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写法,一仄起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种:仄起不入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三种:平起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四种:平起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杜牧诗人写的诗律为第三种写法,平起入韵式,如:清明时节雨纷纷∥(平)平仄仄仄平平∥注:时为平∥数于三可不论。故应该是符合格律的。
其他网友回答
从平水韵与普通话演变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诗的格律问题,是很低级(当然也算是即抄即来的一类假答案)的做法。普通话代替平水韵作为后世诗词正统的潮流是必然问题。
真正需要严格分析的,是包括平水韵为何也形成了平平仄仄的规律,而不是拿平水韵本身作为整个格律问题的祖宗来对待。格律的真正祖宗是“换气”,即尽量避免连续使用同一声调(或声韵)。
上面强调声韵,不是因为声韵确实被用来辅助平仄、作为限制炼字的规范性。而是声韵本身也应该作为与平仄同级别的格律关系来对待。说白了,今天的人能读“清明时节雨纷纷”算比较通畅,绝不是因为它表面符合平水韵,就能顺便满足了一千年后的我们读诗的习惯。真正决定我们今天舒适性的,不是这句诗的声调,而是声韵或叠词“纷纷”。
其实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必然的共同性。说是统一律也好,说是对称的美观性也好,说是阴阳也好,避免出现纯粹的单一性,是艺术的标准,和通向更高级艺术境界的大门。
现有的格律教材,都过于的烦琐,他们喜欢说,格律诗常见的有四种句式(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以及演变的七八上十种句式。实际上这都是扯淡和复杂化问题,是不懂者的狗屁理论。少数明白之人,会将格律的教育问题,简化为两种句式。原有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归于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为同一类,因为他们的结构一样。而“平平仄仄仄平平”与“仄仄平平平仄仄”则归为第二种句式,因为后两种的结构也一样。
但这始终还是复杂了。格律的真正格式是“AABBAABBAA。。。”。像上述所说的一样,明白人会将格律问题简化为两种根本结构,这已经算是将格律简化为“AABBAAB”和“AABBBAA”两种基本结构了。但这仍然是过于复杂了。其实并没有什么两种结构性的问题。这些因句子长段,是五言七言的关系和韵脚的优先性,使得句子出现部分打乱单一“AABB”简单循环的结构。
也就是说,格律的教育,尤其是在学校里的教育,被一句简单的“一三五不论”,给阉割了,同时还被刻章的复杂化掩盖了改错的必要性。语文老师们本来只需要说,所谓格律就是AABBAA的循环结合韵脚粘连的一种简单重复而已。绝不是那些旧纸堆里的老鼠所说的神秘玩意儿。诗词的重生,在一三五不论这种低级的教育下,靠其它手段再怎么厉害,也是不可能真正散发光彩的。
接下来的才是重点,AABB并不单一代取声调的平仄,也可以代指其它的一对对立关系的词组,甚至是可以加入CC的用法。“清明”二字应该算作同韵的、独立的CC,与后面的“时节”的“AA”(平平或平中)已经形成了换气关系。这句诗本身也包括“纷纷”作为DD叠词的换气关系。很多人不懂我上面说的什么,所以特别喜欢在七律里使用叠词。但很多叠词的用法,是在破坏独立的换气关系。所以他们也不可能懂用叠词来完成单独的换气关系。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上江滚滚来”能作为最漂亮的叠词用法,绝不是因为叠词本身可用,而是因为这两组叠词后面跟随的是方位形态、有动态的两个字“下”与“来”。也就是说“下”与“来”甚至除了在词性对仗之外,另外完成了一道气势对应的格律功能。这可以算作更高级的EE。懂得这种AABB甚至到GGFF的拌合关系的人,才真正可以写出好句子,而不是坐在格律的牢里。那些声调上失律的句子如果是因为服从于更高级的XXYYZZ级别的格律用法,反而被无知的人理解为单一的失律,这就是罪过。
当然了,AABB才是起步。可惜的是AABB知道的人不多,他们舍近求远,删简就繁,被所谓的若干句式耽误,在句式里狂欢,而不是在换气里享乐。实际上,平仄换算后的AABB只有一种,并且因为这种简单性,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句式之内而不是之间和轮换上。在句子之里,AA不是BB,BB也不是CC,他们代表的仅仅是一个甲乙关系或阴阳关系。了解了之后,就知道,AA即是BB,BB即是AA,世上并没有什么平仄,平仄本来也只是来用方便汉语拼音化不要过度重叠、读字本身能掺合更合适情绪的工具而已。所以,要平仄之中要有情绪、并借此选用更合适的炼字材料,而不是有去声还是入声。